始终心要义记
湛山倓虚大师著
夫戒为成法身之本。定为成解脱之本。慧为成般若之本。故三学为成三德之法。三学之理。适见于经律论三藏中。此文虽非三藏。非佛所说。然依三藏之理。缀辑而成。在宗下为语录。教下名文书。此文为天台宗第九祖荆溪尊者湛然大师所述。盖佛说三藏。文义深广。此文依三藏之文。诠三学之理。虽仅二百余字。实能摄取三学之要领也。故学法者。欲得诸法要领。须从此入手。设得此文旨趣。然后可以博览群经。遍窥教海矣。
但众生之根性不一。有从广教入者。有从略教入者。今荆溪大师。随众生机。集此略文。亦列祖古德之悲心善巧也。倓虚今来京师。亲见佛教各团体。均有进展。不胜欣庆。又承各团体之优遇。发起讲经法会。殊觉惭悚。因留京期促。讲他经典。最短者亦须二三星期讲毕。因忆此文。为荆溪大师精心之作。以简赅文字。括诸要义。于此短期。颇觉相适。而妙义精微。非可促通。倓虚学识浅陋。岂敢登座谈玄。但藉斯法会。与大众研究。以结胜缘耳。
初详释题目
始终心要
始终心要四字为此文之题目。全篇文义。此四字摄尽无余。举凡含识。无论智愚。孰不知有心。既知有心。故须研究。佛学总名唯心法门。所以学佛者欲求入理之捷径。应以心法为方便法门也。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以及即心即佛等言教。无非发挥唯心道理。可知荆溪大师所明之心要法门。非臆见也。诸经论中。广说此理。今荆溪大师复摄撮三藏而集此略文耳。兹引经以明。
如华严偈云。「心造诸如来。及种种五蕴。」等文。意谓现前之一念。即能修造诸如来。如来者。乃十通号之一。从如而来。故名如来。如者体。来者用。用起于体故。如来即证到究竟无学果之称。如来极果。尚为一心造成。足见此心殊胜之力。如来非一。通赅十方三世。故名诸如来。既知三世诸如来以心而造。何以吾人于此心法犹漫不注意。空自放过。而不深加探讨耶。华严说三法一体。不啻与众生当头一棒。惊醒无始痴梦。
复次此心不但造诸如来。且能造种种五蕴也。蕴者旧译为阴。读去声。障覆义。祇如行蕴剎那迁流。障覆本性。故新译为蕴。其法非一。其体积集故。众生妄被一切有为锢蔽。佛教众生自舍妄蔽。显露本具之光明。或可说为众生自积五蕴。遮蔽自心。佛为说法。令复本心。然则心要之理。岂可不穷究之。以期复我本有光明也。其蕴有五。故云种种。即指十法界中下九界而言。十法界者。谓有十种世界也。一佛法界。二菩萨法界。三缘觉法界。四声闻法界。此名四圣。余名六凡。一天界。二人界。三阿修罗界。四畜生界。五鬼趣界。六地狱界。即十界中除佛界余九界之五蕴也。以菩萨有菩萨之五蕴。乃至地狱有地狱之五蕴。五蕴名相。散见诸册。今不赘述。此等种种五蕴。遮性具之本觉。乃起九界之差别。则不见法界平等之理矣。
华严偈。下云。一切诸法中。无法而不造。谓一切五蕴之中。所造诸法。及诸法中之诸法。虽转变生生无已。然无一不是一心所造也。如人欲造楼阁。即有高兀之楼阁出现。例如五蕴种种诸法。皆心所造。心造诸如来等义。如是如是。
偈下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二句乃承上文而明三法无别。引华严至此。意在证明一切唯心之理。即心即佛之旨。夫佛有心。生亦有心。心为现量。境亦现量。现量则不可思议。一切诸法。法尔心现。故常平等常差别。心佛及众生是常差别。是三无差别。是常平等。今更伸其义。所谓三无差别者。三种仍是三。一仍是一。三无须将无差别推翻。无差别无须将三推翻。即三即一。即一即三。以世界一切法中。一中含多。多中含一。一是不变。三是随缘。不变中有随缘。随缘中有不变。正不变时即随缘。洽随缘时即不变。法界之理。法尔如是。
佛法与世俗知见相背。初闻自然惊异。及乎细加推寻。其理实尔。良以世人迷则背觉合尘。圣人悟则背尘合觉。但因迷悟。乃有别耳。世之凡夫。以用废体。圣教小乘。执体废用。大乘乃体用兼备。以体用不可离故。佛果乃成甚深缘起大用。出没十方。三轮显化。随机应现。通灵无碍。生佛心为用。无差别之性是体。在三而无差别。即体而兴妙用。故云心佛众生即体上所起之用。无差别即用上所显之体。如人行住坐卧为用。而四威仪中即是体也。
又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如赢有子有皮。人有六根之别。合此差别即是一裸一人也。如来出世。欲令众生悟入此理。以期二死永亡。五住永灭。设能悟入。随顺起正观念。犹如吾人。承认衣食住三。为切体之资具。则于此三。观念深厚。久之观念纯熟。则全妄成真。今谓三无差别之理。亦复如是。苟能承认此理。即起观念。观念之深。即是熏修渐成。迷悟利害。大相径庭。安可不知。
克实而论。修行即是观念。令回生换熟耳。何以故。以有思想。即分善恶。善恶之分别。系由环境而生。分别之心。复变起环境。故善恶思想及环境。迭互生起。贪等烦恼可作善可作恶。以之作善。即为人天等果。以之造恶。即感地狱等果。盖因迷有浅深。故致苦有轻重。贪等从思想而来。思想自知识出生。知识为知觉转成。思想即心所。知识为心王。知识用得当。乃可由之而成贤哲。用得不当。即能转入三途。
不当者。即趋用忘体。亦即知识之错谬。设由用认体。即知识而认知觉。则不难即用以得体矣。现前众生。乃知觉转为知识。所以惑业苦三。流转不息。头出头没。永无止期。故迷悟关头。唯在知识之转不转耳。
复次心有三义。即本觉所觉能觉。今屡云知觉即指本觉。非能所觉。夫觉有佛菩萨及二乘之别。迷之则成六道。悟之即成四圣。亦祇在个人之体认与否也。
始终心要者。何以于三法中但说心名。不名始终佛要。始终生要耶。以本觉即佛所证。其法高深。所知觉乃众生之迷。其法太广。所以去其高广之佛法众生法。而折乎衷。单就吾人现前一念能迷能悟之心。用台教三观三谛之理。阐明心法之扼要道理。故名始终心要也。
夫心无始终。而云始终者。乃就用说故。凡夫以用废体。今乃对治此病而立名也。谓从闻即心即佛之旨。为入道之始。经断惑至涅槃之极果为终。复如台教所明五时八教。始说华严。终至涅槃。又如佛初成道。三转法轮为始。鹤林入灭为终。然此一切。皆未离心。无非以心为要。故名始终心要。大师用二百余字。摄尽一代之教理。诚足为始终心要矣。以上详释题目竟。
【荆溪湛然大师述】
二略释本文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此段发端标起三谛之妙理。谛者审实不虚之义。妙理有三。故曰三谛。何以须三谛耶。以但说一谛显理不圆故。克实而言。法界妙理。尚无其-。何况有三。本不可说。何况再说重说。但为悯众生故。分别开显。
法界法尔具足之三谛妙理也。既称法尔具足。可知此理非是佛创。亦非祖造。故云天然之性德也。当知此理无始常住。实无所从来。只如现前皆是妙理。试观无量国土。恒沙佛界。随举一色一香。无非三谛之理。是以国土众生。虽属无尽。而三谛可该摄无余。更进一步说。即一切诸佛。亦非离些三谛之外。得证妙觉极果。诚因此理。于圣非增。在凡非减。亘三际而常新。故云天然性德。
三谛是总称。别有真谛俗谛中谛之差。以下文中。一一标列。今先说其要。下则略指而已。纵观宇宙。自其差别群相求之。则难得崖畔。若就性以体认。即微座芥子亦圆具妙理。此理法尔现成。诸佛证得。则法法全彰。头头是道。凡夫不觉。则一任天真。不知不识。故欲了此理。须详尽三谛。此理极成。任何学理。不能推翻。今欲显示。亦无远觅。即于目前每日之操作。及士农工商一切事业上认取。何一非三谛之妙理。若离世界。则无处觅此三谛理也。
三谛之中。先解真谛。世界随举一事。皆可以真理求之。且就吾人身体之像貌视察。粗略言之。有从少而壮。由壮而老之三阶段。微细往察。则时分迁谢。剎那变异。欲寻像貌之本位。实不可得。以迁流不住故。譬如六十老翁。于此六十年间。岁拍一照。当以何相为我之本体耶。须知一年一相。即知一月乃至一日一时一分一秒一剎那。各有相貌。新陈代谢。非突然而变。实如瀑流之相续。波浪之相逐。难得定相。是故人身。无时不在五蕴迁流之中。寻至究竟处。我体终不可得。应知一切之呼召。但为假名。乃由色相而立名。由名而呼召。故色相以名字代表之。名藉色立。色藉名显。相自本空。名字幻立。岂可定执实有。一法如此。法法皆然。竖观三际。横察十方。曾无一法为真。故究至法无法相处。则真理自显。真者了不可得也。以一法不着。体察世界诸法即如如理。即名真谛。
金刚般若云。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既无我相等。何以圣者时称我耶。以佛大慈。为度众生故。随情施设。而有我名。此名有假用故。佛于真谛之上而立假名也。如来说无我等相。即是真谛。假有此等名相。即曰俗谛。即世界无世界相。于此世界。成就真谛理。一法不立。大小去来等法。全是对待。对待即是假借。无有实体。故有名即是假借。成就俗谛理。
然则此理究为真为假耶。以空在假中。假在空中。有即非有。非有而有。唯是一心。超伦绝待。不可思议。名曰中谛。
复次三谛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中谛即佛。俗谛即众生。真谛即心。如怀仁堂借非怀仁堂而成此名。怀仁堂究以何而立名耶。因缘和合故生是名。而缘生无性。当体即真。是故一切法欲求其真。咸归了不可得。此真谛也。然空乃表法之名词。借有而说。相待而有。一切法皆缘生。缘生即是相借而成。是为无性而缘生。即俗谛也。于有而立假。于假而立有。真中有俗。俗中有真。缘生无性即真谛理。无性缘生即俗谛理。审实真谛即是俗谛。审实俗谛即是真谛。终归不可说。亦不废真俗即中谛理。
夫名词对事实而说。为引起观念故。略述事实。俾由观念。而思修相续。乃至究竟解脱。如桌椅等。借木料人工斧锯等之诸缘而成。此相借而成。即俗谛。复如五谷之借地水种子阳光等而成。例知一切法皆相假而成。然寻诸法本体。竟了不可得。即真谛。此理究为真为俗。请勿两可。犹如骑墙。而下定判。孰知幻有即空。空即幻有。泯立同时。终不可定执为真为俗。此即中谛。定执之心。正是凡夫。今明三谛。全为破迷情也。
此理无始法尔。非造作而有。故云天然。性者不变坏义。设了此圆融妙理。即可证得本具佛性。德由道而来。道者虚通义。若修功显。方知自性本具此三种功德也。世间诸法。无一物不变不坏者。唯有亲证此理。方知法住法位。世间相常。当知性者即此三谛之理。此理不变不坏。故曰性也。三谛统摄性相三千。迷之则但有染用诸苦。悟者即享净用解脱。含灵皆有佛性。则十二类悉能成佛。成佛即是成就本具之觉性。非分外之事。设不体认此本具之体性。而妄执五蕴之身为我。则是知识用事。分别心生。人我敌对。则三毒炽盛。渐生争夺杀害。残忍酷暴。乃至轮转六趣。自招无穷之苦报。果能一念回光。则本来具足常乐我净。显现胜妙之果报。即使之争夺杀害亦不可能。然则三谛之性理。安可不详究欤。
【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一切法略指佛法心法众生法。广则事理六千。统者摄也。中者妙理。一切法更极略为色心。简说即蕴界处。稍广之即五位百法。更广之则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若广若略。何必归于中谛所统耶。以中谛是不思议之妙理。亦不思议之妙法。一切法即是不思议理。心不思议。境亦不思议。心境双融。待绝妙绝。即为妙也。众生若生信解。即能看破。看破即放下。放下即自在。所以难则历劫修证。易则当下即是。难则修德。易则性德。全性起修则不断而断。全修在性则断即无断。其理别详。今知百界千如。均属妙法。故云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以恒沙诸法若求其真。即归不可得故。俗谛者立一切法。以此百界千如宛然现成故。举一即三。非前后也者。真泯俗立。俗泯真立。立中有泯。泯中有立。泯立同时。不可强分。故名中谛。且三谛互融。说三说一。乃权为施设。中谛统彼真俗之怯。真俗之理。亦非在中谛之外。乃即中之真俗。即真之中俗。即俗之中真。理无渐次。言不顿彰。似有前后耳。是以此三不纵不横。如伊三点。举一则三义圆具。偏废则其理非极。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者。含生通指十界而言。本具即天然所具。非造作所得。意谓造作即不能得矣。盖至理现成。无须妄求。如将妄心歇下。即可契符三德秘藏。佛顶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
悲夫慨叹之词。佛性本具而不能证得。若牟尼至宝。弃掷不顾。诚足悲愍。秘藏者。谓三德虽为本具。然隐秘不现。实由三惑所覆。覆即不了也。三惑即见思尘沙无明。人中固迷。即彼诸天亦未脱出迷网。为贪爱所系。故爱重则苦深。理所当然。欲脱苦者。须断贪爱。盖三界惑染。爱为其本。本除则枝自枯。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共为二十五有。有者有生有死。不出六道也。欲界十四有。六欲天。四洲。四恶趣也。六欲天者。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四洲者。南阎浮提。东弗婆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四恶趣者。地狱。鬼。畜。阿修罗。称欲者。有睡眠段食及欲故。色界七有。初禅中之大梵王天为一有。四禅中之无想天为一有。四禅中之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为一有。此五天总名五那含天。为三果圣人所居故。初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亦初禅摄。今别为一有。对破外道计梵天为生万物之主故。)为一有。二禅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为一有。三禅中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为一有。四禅中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为一有。(上列四禅中关出之六天。别为二有者。对破外道妄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妄计五那含无为真解脱故。)称色者。色界天人有净妙色。身相端严故。无色四有。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各为一有。称无色者。彼四天人无有形色。唯有心识故。总为三界二十五有。当知即见思二惑之所感也。下三句。自后向前释。见思阻乎空寂者。空寂即真如本性。于一切法上有此空理。见思能阻碍空寂之理。设能将此见思破除。即可分证偏空。尘沙障乎化导。化度有情。须体认此俗谛理。而遣除尘沙。设尘沙不净。则于化导为障。无明翳乎法性者。法性谓法。具此三谛之性。是以见思障自利。尘沙障利他。无明通障二利。无明有四十二品。破除一品。即可百界作佛。台教广明。须者往寻。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者。以上发明三谛之至理。说三谛天然之性德。为含灵众生之本具。非造作而来。既有如此之性德。堪为成佛之真因。而诸众生何以不成佛耶。盖由三惑所覆故。然则众生竟不得成佛耶。故此转释。谓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若三惑真实有者。则永无断去之可能矣。既知本是虚妄。故得除也。
【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
有此一点虚妄。即不能成佛。故曰世尊喟然而叹也世尊者。于三世为尊故。我辈不得知觉之全体。故其用狭小。世尊得其全体。而起大用。故能离苦得乐。复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此所以为慈尊也。上云惑既本妄。而众生不知。故佛生叹也。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者。真如无界。此中假说耳。就真如而论。无生佛之假名。何以名真如。非如不真。以明如而真。故曰真如。森罗万象。无一非如。即无一不真。我辈不识。故将此三谛之理。遮住不显。万法不如。所以不真。如即具三谛之理。如从俗而起。由俗而真。圆具真俗。即名中谛。具足此三谛。即名真如。如在本位上论。以俗语而显。所谓什么就是什么。无名可立。无相可表。而一法不舍。即名真如。夫生佛之虚妄假名。从偏计执而生。真如乃真实相。即是圆成实性。法法皆如。离去对待。于本位无受名之处也。复次如者。无分别之心及无分别之名相。故曰于真如之界内绝生佛之假名。以生既假名。佛亦假名。生佛相假而起故。因缘会成。故名众生。佛即觉悟之众生。众生乃是迷中之佛。以觉迷相对而立故。真如绝待。安有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者。智慧有根本慧。有差别慧。有实智。有权智。此云平等慧。即是根本慧。菩萨度生。三轮空寂。以有此平等慧故。证得法法皆如之理。故能照见一切差别诸法。当体平等。非灭除一切始平等。即是无假名。亦无假相也。故金刚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即真如理之极证。如来得此体用。故称如来。如有平等心。即已领知法法皆如。今有自他之相者。以未证平等慧故。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者。妄想者其想是妄。若想不妄者。即名返妄归真。非谓断除其妄想也。以妄想为因。因若虚妄。则结虚妄之果。其因若真。则得体证真如之果。既无自他之形相。何以有六道轮迥耶。实因众生之妄想耳。由此妄想。起诸虚相。复执妄为真。故惑业潜伏不能证此真理。莫之能返者。以迷既深。竟不能亲见本来也。
【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以空假中之三观。破见思尘沙无明之三惑。而成此般若解脱法身之三德。乃全性起修也。三惑非三观不破。何以故。见思惑用空观破之者。以空观起。则虚妄诸相了不可得。当体即真。故分别心息。尘沙惑以假观破之者。以假观起。则证知诸有。非有而有。但为幻有。既了幻有。不为所迷。以中观破无明惑者。以中观起。乃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心境融即。不可思议。证乎三智者。破见思证一切智。破尘沙证道种智。破无明证一切种智。一切智即根本智。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也。尘沙破证道种智。即后得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也。无明破证一切种智者。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即妙觉果海也。成乎三德者。一切智证般若德。如实觉了法相故。道种智证解脱德。远离一切系缚故。一切种智成法身德。法性常住故。上二为用。下一为体。体用不一不异。三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故曰三德。圆人则圆悟圆修圆破圆证圆成。别人则历次第也。
【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
四种三法不可分离。亦非混淆。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圆融无碍。迷悟性修。咸在一心。故云非各别也。于一体上起此破证成等名。现成一念具足无阙。故云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者。诸法无一不是天然理中所具故。然此三谛性之自尔等者。说翻迷为悟也。迷此谛理则转成三惑。欲破惑须藉乎三观。观成则证乎三智。智成则成乎三德。从因至果。圆顿法门。非渐而入也。次第者方便也。说之次第即佛垂慈而权说。理非有次第。始终不离一心故。此所以称为始终心要也。
【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佛说妙法大纲如此。心即大纲也。心具性修体用因果事理。说之以言教。然教海汪洋。如网目也。网目虽繁。纲提则目张。故可以此提纲挈领之语。而探寻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