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网情深:装酷“冷漠”与“微笑”的本质差异——在美国行医随感之10

力刀,网坛上掐架论战化名“刀客”。曾插队落户。国内获外科专业博士学位。现为病理医生。美国病理医师协会、美国病理医师学院、国际病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医网情深:装酷“冷漠”文与“微笑”的本质差异

力刀


在微信圈里读了一篇装酷而且理直气壮的“医生,你为何如此冷漠……”雄文(http://mp.weixin.qq.com/s/bv9x8ndLSYNRcz2Xf_CUMQ),感觉如鲠在喉,随手拍了一砖,评点道——

“这种文章很扯淡,文内拿什么“心理学”、“明天还有四台手术”来冠冕堂皇一番很是荒唐!此文里表现出的是东西方临床医生人文关怀素养差距巨大的、生动体现。所反映出来的医生的职业观念和意识其实究其根源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这篇文章在西方医生看来,根本就是胡扯,反映出作者作为一个大陆医生没有接受过良好人文关怀教育的结果、这也是国内医学临床教育的最大的短板!其实,仔细读一下“
西医医祖”希波克拉德誓言就可以看出此文的对医圣所言的亵渎!

国内医生,从技术角度看,许多确实很好甚至优秀,尤其外科医生,做手术快而多,可是,医学就是手术快而多吗!?这是极为肤浅的对现代医学的认识!认真体会一下医圣
名言“Cure sometimes, treat often, comfort always”,再看看这样的文章所反映的观念是与医学本质的多么大的偏差!意识不到、没有办法,无法强求。意识到了,不作为已经应受良心和道义的责备、而还要强词夺理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做借口就有点近乎无耻了……。

中国大陆医疗现况尤其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一个系统和体制恶性畸形发展多年的必然结果。治理和纠正也是多方面共同努力动手才有可能解开
这个死结。但我只能针对此文和反映出来的某些医生的观念进行批判。别要求我太多。
我一个“美国鬼子“吃饱了撑着关心一下已经不容易了,其实与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关心多了还遭五毛自干五们骂不说,前两周,贴了一个评论“住院医生和专科规培条例
”不合理之处和评点某医学院士信口开河胡扯八道的微文居然被腾讯立即封杀!你还要
求一个不远万里,心系祖国的“美国鬼子”这样、那样,也太过分了吧?!”

…………

贴了评论文,看了几个群里某些人不屑的反应和强烈的抵触(抵赖)口气,看来问题比
我想的要更复杂了。我本来觉得是很简单的一件事随口评论几句竟遭来某些年轻无知小
辈如此抵触,反映出来的是人文关怀教育和素质这个问题的现实和严重程度。我的评论
,我都没想到会让国内某些人还忿忿不平理直气壮了!那就看看我的美中院长主任交流
群里胡大一医生的评论——

“@何刚纽约病理刀客?  非常同意你的这段评论!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医学教育的
缺?,人文关坏的缺失,再好的药片与成功的手术都沒有温暖。行医最需要同情
心,责任心和将心比心。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很多经历
过手术的患者陈述他们真实的感受是在生产线上走过流程的一台机器,而体会不到自己
走一个活生生的有痛苦,有恐惧,有感情的“人”!

…………


我最近带教过的、正在备考美国住院医生的一位实习生的评论留言——

“????!何老师,我一个月前去参加cs辅导班(这不是一个很火的辅导班),最
后一天那里的Dr.S叮嘱我们说“这是一个医患communication的考试”“确保病人看过
医生后/在走出诊室的那一刻就已经feel better了(其实到那一刻为止,做的只是
comforting)。”
…………

还有北京肿瘤医院前胸外科主任,博导张力健的点赞后贴的短文——

学会微笑


说起微笑,有人会说;微笑谁不会,干嘛还要学哪?其实是否会微笑,尤其是在以待人
接物为主要职业特点的职业中,学会微笑极为重要。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出国,那是作为进修生到英国的一家大医院学习进修。初
来驾到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不论是上班,下班还是在工作中,你所遇到的人不论认识不
认识只要迎面走来都会面带笑容的说一句:”Hello!”, “Morning!”,“How  are you
!”......... 你也要同样面带笑容的回答一句:“Hello!”,”Morning!”,”All 
right!”...........。查房或门诊时,大夫对病人的第一件事也是笑容可掬的问一句
“Hello,everything OK?”, “How are you?”。这些单词也是我到英国后使用听
说最多的单词。

曾经有一个当地的老华侨对我说:“张医生你看他们英国人见面总是对你笑,他们的笑
是皮笑肉不笑。”对这种现象我也曾深入地思考过,这种所谓皮笑肉不笑的举动说明了
什么?这种社会习惯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积淀是如何形成的?他的社会效果如何?其
实很简单,也许你会不以为然,但是,一旦你作为一个弱者,作为一个病人,你的医生
一见面就满面笑容的向你问好,你是不是马上觉得非常亲切非常温暖。即使是所谓皮笑
肉不笑。其实在这个时候是无需考虑这种微笑,这种问候是否真诚,是否仅仅只是一种
例行公事,但是他的实际社会效果却一目了然。

我们有些医生在实际工作中,过于严肃不会微笑,不会问候。尤其是一些资深的医生在
门诊面对满怀期待的病人,不要说没有问候和微笑,总是板着面孔,有时甚至会训斥病
人,造成医患关系的严重不对称及扭曲。

我曾经在医院管理部门工作过,门诊许多投诉就是因为一些大夫对病人的态度不好,没
有好言没有好脸色。态度往往使病人受不了,甚至会让病人不能容忍。一个病人曾投诉
说:“我活这么大年纪,还没有遇到这样训斥我的情况,医生对我的问话非常不耐烦,
甚至拍着桌子让我闭嘴。我们病人虽然有病,但是我们的人格和你医生是一样的,不能
这样对待我。”还有一个病人,曾经是我国的驻外人员,投述说: “我在国外也就过
医,国外的医生不管和你认识不认识,见面总是面带笑容的和你打招呼,问你的病情。
”我想,这些面带的笑容大部分可能也属于上面说到的所谓“皮笑肉不笑”的虚伪。但
是作为病人也会感到亲切和温暖。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在国外,住宾馆饭店,你在前厅或者在楼道,碰到饭
店工作人员,只要迎面走来他们都会面带笑容地向你问好,如果看你有难处不等你提出
,马上一个:“Can I help you ?。”这种现象在国内大多由国外饭店管理集团管理的
酒店宾馆也同样会有这样的感觉。

什么是贵族精神,什么是有教养?在待人上总是笑容可掬,彬彬有礼。什么是流氓意识
?什么是缺乏教养?待人总是盛气凌人,老子天下第一。有人说由于我们的大夫门诊量
大工作任务重顾不得那么多。但是如果一个人的个人修养达到一定程度,尊重别人已经
成为一种习惯,还会有工作任务重这样的说辞吗?

所以,在大力倡导医患关系和皆的今天,是否也要讨论一下:我们也应该提倡那种“皮
笑肉不笑”有事没事说声“Hello!”的文化氛围呢?”

…………。


老刀我由上面几位医生的评论再复习医圣名言:“Cure sometimes, treat often, 
comfort always”。

还有老祖宗的“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仔细看来,最大的差异在于理解“良”字上!一些人只认为当个医生技术好就行了,做
一个好技师和匠人,就是好医生。看重的是“cure”而已,其它的都可以用各种“理由
”搪塞过去而且还理直气壮……

呜呼,医闹猛于虎。而养虎遗患,与人文关怀教育和素质缺乏及临床上的严重缺乏有关
?!其实,我知、你知、大家都知道。只是,看问题角度和态度不同……

医闹,谁之过?!


7/8/2017 美国纽约 刀客聊斋
美国病理会诊中心:
http://ampathology.com
美中医学教育网/网络老刀会:
http://physicians.cmgforum.net
http://dok.cmgforum.net

附:
“医生,你为何冷漠?”“我只能如此,明天,我还有四台手术”
2017-07-07 小欧 名医传世

作 者 / 梁鸿儒       来 源 / 北京青年报
导语:情绪需要被谅解,而谅解是相互的。

很多人都会责怪医生在给自己或亲人看病时过于冷漠,但其实这样的超理性,也是医生
的一种自我心理防御。

从爷爷生病到去世的几年间,我反复体验着一种心情:爷爷在医院像物品一样被摆弄,
被过于客观地对待,原来我心中的爷爷在医生们眼中如此“寻常”,我生命中的“厚重
”在他们眼中那么“轻薄”,我不由得从极度悲伤的心情中生出了愤怒。然而医护人员
和殡葬从业者到底以何种心情看待他人的生死,我不得而知。

但我安抚着自己,想着对他们来说,病痛与死亡是常有的事情。如果在工作中过分投入
感情,那他们每天都要经历常人一辈子才有几回的伤痛。那样的煎熬,谁也不愿意承受
。或许是为了保护自己,同时也为了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他们不得不将人“物化”—
—变成一个纯粹的工作对象,一个物件或者机件那样修理或处理。看起来虽然冷血,但
是对于他们来说,对单个生命过分的悲痛,可能意味着对另一个生命的忽视,该何去何
从?

医生经历病人自杀后如常睡去,他说:我只能如此,明天,我还有四台手术。

我的一个医生朋友说,有一次下班刚走到病房大楼楼梯口,一个病人因为忍受不了治疗
的痛苦而跳楼自杀,重重地摔落在他面前大约两米开外的混凝土壁板上,脑袋变形,姿
态扭曲地抽搐了一会儿,渐渐地死去了。

我的朋友被溅了一身的血。面对这样的情景,没有反应是不可能的。他立即通知同僚来
处理,之后自己在一旁的椅子上一言不发地坐了一会儿,调整呼吸,然后在医院洗澡换
衣后回家了。在家中,他跟妻子以极其平静的态度描述了这件事,喝了些酒,接着如常
地睡去。

在旁边听着这个故事的我们目瞪口呆,忍不住问:“就这样?”

医生朋友说:“只能这样,第二天我还有四台心血管手术。如果我放任自己的情绪宣泄
出来,肯定睡不好,从而影响第二天的状态。而在手术台上,手一抖,就又是一条人命
了。”

从心理学角度,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的无意识心理防御,叫做超理性。

不能平复心情,就没办法继续面对接下来的工作,无法承担另一个生命以及这个生命所
连带的其他生命的期待。作为一个心血管科的主治医生,不专注就意味着可能搞出人命
。对于死亡的悲伤和震惊,他甚至没有办法像常人一样宣泄出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的无意识心理防御,叫做超理性。去
爱去体谅去共情,产生了关系和感情,也意味着失去的时候会痛,甚至会有近似死亡的
体验。而没有关系,没有感情,将人物化,也就没有痛。不过同时,也压抑着自己内心
对亲密的渴求和情感表达的需求。一旦这样的防御过当,就会变成麻木,习以为常之后
,就成了冷漠。

恐惧肺癌的母女,被严肃的医生吓得不知所措。

但一时的防御是不是等同于冷血?绝对不是!医生的严肃其实也是为了照顾患者和家属
的感受。

最近一位朋友的妈妈早上起来突然咳出了少量鲜红,因为她们家有肺癌病史,她们母女
俩被吓得半死。我带她们去找之前提过的医生朋友,做了一轮检查之后,不能排除癌症
的可能,还在X光片上看到支气管上有阴影。

看着各种检验数据和图像时,医生朋友一脸严肃,在医院生硬而雪白的墙、惨白的白炽
灯光和洁白袍子的映衬下俨然一尊石膏像般毫无感情。仔细看过后他说:“现在需要安
排住院做更详细的检查才能确定。”戛然而止的话音让女孩有点不知所措,看了看我,
我看了看医生朋友,他点了一下头,于是她答应了住院。如果不是熟人,可能已经对住
院这个判断的动机心生质疑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窥镜、活组织切片、骨髓检查、验血等等,加上不习惯医院的环境
和饮食,还有内心的焦虑,原本就不健壮的阿姨更加憔悴了。

我看得出朋友在离开病房后深锁的眉头和一声声叹气中的忍耐。“我爸爸已经去世了,
我不想连妈妈也没有了。”淡淡的一句话,反而让我无法忍耐。我找到医生朋友:“你
每次做检查的时候都那么严肃,把我们吓死了。现在能不能确定?你先跟我说说吧,我
不告诉她们就是了。”

他回答:“你要一个虚假的希望,还是一个真实的可能性?”

这两个选择有区别吗?我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明白了,辛苦你了。”

第二天,他踏着轻快的步伐、带着一脸灿烂的笑容来到病房:“确定了,只是支气管扩
张,不用担心了,只是小问题。”大家都如释重负。

医生面对生死攸关的期待,谨慎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患者和家属在无助中很容易就将医生神化了。医生成了权威,代言着生死。其实医生们
深知这一点,面对着生死攸关的期待,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求医者心中所造成的影
响采取极其谨慎的态度:万一医生给予了虚假的希望,病患在失望之余所感觉到的被欺
骗和出卖的感觉,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伤痛,从而迁怒整个医生群体甚至医疗系统。我是
一名心理咨询师,同样作为助人者,我深深明白面对来访者迫切追问时的压迫感。于是
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没有态度就成了最无害的态度。

我想,有些从事殡葬工作的人,也是这种心情吧。不得不把人物化,来保护自己的内心。

情绪需要被谅解,而谅解是相互的。

能不能有一个更好的态度?我所理解的更好的态度是医患之间、求助者与助人者之间一
种相互谅解的状态。

对于生死的无奈,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医生在面对自己和亲友的离去时也无能为力。他
们在这方面被委以责任的同时,在别的方面和绝大多数时候,也得依赖别人才能生存下
去。

日本电影《入殓师》让我最感触的地方是社长和大悟两人在给逝者入殓时候的认真和尊
重。严谨的动作里面包含着敬畏。虽然是看尽了满目的死亡,但他们内心还保留着对每
个人的独立性的尊重。

如果每个医护人员都能像社长和大悟一样,是不是很多就医者的心情会大不一样?像大
悟和社长那样的人内心是超坚强的,怀着对人性的崇敬,日复一日面对死别,还能保持
着对每一个逝者的尊重。很多时候,很多人,对活着的人都做不到。

但是,医护人员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的崇高,所以,一旦他们做到了尊重病人,哪怕
只是做了,赢得的尊敬也会是排山倒海。

如果求助者还是习惯于让助人者成为自己的救世主,为自己的不被重视负责的话,医生
,作为助人者的时候,就只能采取“不会让你有希望也不会让你失望”的无害但冷淡的
态度了。行为需要被负责,但情绪需要的是被谅解,而且谅解是相互的。

每个人都会通过医护人员和殡葬从业者窥探到自身价值在茫茫人海中的渺小,但这样的
渺茫感却不甘心被抹杀,不情愿被当做寻常。

如何接受别人的心情——就像死者亲友的悲怆的心情?如何每时每刻都怀着尊重并尝试
着去理解和接受每一个别人的独一无二?这是一个永恒的拷问。

--
 

旧日云中守 发表评论于
医生只是一种职业,只是因为关乎生命,给予更多的尊敬,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医生也是人,规范化培训程式化语言是减少摩擦和事故的是目前的最佳法门,国内的医院是在这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主要是报酬的问题,完全的抛开经济因素,国内医生对患者的关怀比西方国家的多,是因为行善论和性善论的作用吧;美国的医生收入高,很多也是没有什么人文关怀的,也许是担心说多多错,所以美国医生和患者的对话主要是家庭医生的努力,美国医生是为了躲避法律纠纷、中国医生是因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加上专科医生都很忙,专科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美国和国内都不让人满意,但是国内的专科医生用于和家属谈话的时间远远的大于美国专科医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