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回成都(三)

百无禁忌,随想随记,折松煮鹤,乱花迷眼。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关于成都茶馆的介绍数不胜数,我只说自己回国喝过的“两三碗”。

 

众所周知,说成都必说成都的茶馆,否则很多“过筋过脉”的情结民风,外人搞不醒豁。放眼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像成都平原这样,令人发指地“茶”成一片。在这里,茶是节奏,是脉,是进入方式,以定神,起势,安闲,慰心。

 

来嘛,桌子板凳支起了,开始扯。

 

第一碗,喝随意。

 

随意的意思是不分地点时间,喝啥也随便。于是,某天无事,没朋友约,便梭到“文殊院”喝。

 

现在文殊院进门不收钱了,茶园有个很雅的名字:“心香”。

 

本想进这幽深处见识哈,最终只瞄得这一眼,也够了。

 

本来也想喝得斯文点,看看书,打打望。

 

那几天成都的天气很热,喝着喝着,曲风就变成了这样。文殊院的瓜子花生5元一袋,很香。没人收钱,自觉就算功德。

 

更早的一次,人民公园“鹤鸣”茶庄一角,带娃们见识下成都的百年老茶铺。爹在此纪念过“保路运动”,拍过小学毕业照,在后面的湖里划过船。

 

第二碗,喝档次。

 

紫荆南路“成都映象”背后的这家茶院,去过两次。上次是七、八年前回国的头晚,疲倦而兴奋,对这个雅致清幽的品茶小院印象很深;这次再去是回美前的最后一晚,坐的是包间,专人侍茶,喝580的陈年生普。逼格虽高出很多,但心却似已在路上,大不如上次恬然。一接风,一送别,交友如此,我信“壶言”。

 

包间内部。趣致的摆件,温润的紫砂,让不懂茶的人,也多出几分恭恭敬敬的“向茶之心”,于是身段渐软,思忖渐宽。

 

精致的茶坊不胜枚举,再如宽窄巷子里的这家“听香”。

 

再来,青城山上,独门别院的这处。你可偷得浮生半日闲,听松品茗,邀月对饮 --- 只要你舍得1500一天的闲钱。装逼,也是种刚需。

 

第三碗,喝...茶。

 

真正爱茶的人,要求不高,茶对,茶具趁手,水质清正,环境不喳闹,足矣。我也爱茶---打点折扣---只要一回成都我就爱茶,端杯茶,捧本书,我便“乐不离蜀”。如果再有点好茶叶(比“三花”好点就行),再来点沙仁条桂花糕,口味再重的饭菜也解了,再说不清楚的明天也淡了。

 

第四碗,喝...人。

 

朋友三四,人对了,茶就对了。这一晚,闹市边上,故人家的小院,我们把茶言欢。其实,人家是真的爱茶,家中藏茶颇丰,小院也是花了很多心思才拾掇出来的。夜色里隐去的,有青砖灰墙瓦当,池鱼浮萍尖角荷,还有茶桌旁一株笔直参天的银杏。据说,每个老成都人,都小隐于市......

 

第五碗,喝山水泉林。

 

这张,地点是青城前山“天师洞”道家客栈的茶廊。这碗茶,我承认是十足的摆拍,那天是去爬山,没福气坐个安稳。即便是片刻的功夫,几泡“飘雪”,也望足苍翠,洒然心中无一挂碍。

 

这张,还是青城,却是后山“五龙沟”前。凭栏远眺,任你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此时的茶,不再重要。

 

哥喝的不是茶,是时间。

 

(下回,不知是否还有下回,回美日久,事渐不由心)

 

 

谨遵医嘱:"记录、上传、分享”。请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关注。

 

链接: 耍回成都(一)

            耍回成都(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