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峙, 21世紀最大的一場戰略對峙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來宣佈調整對阿富汗的戰略。8月21日晚間,特朗普發表講話,闡述美國未來的阿富汗戰略。儘管美國總統宣佈調整,實際上美國對阿富汗的具體戰略並沒有實質上的改變。不過,有一點引入關注的是,特朗普在談到關於阿富汗問題的整體戰略時,首次要求亞洲大國印度發揮更大作用。有分析指:美國動用印度牌是為了遏制中國。對此,旅美政治評論家陳破空先生向我們發表了他的看法。

 

法廣:首先請談談,你是否認為,特朗普在此時要求印度在阿富汗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是出於遏制中國的考慮?

 

陳破空:我想特朗普這一阿富汗戰略是一箭數雕。其一,川普要在阿富汗增強美軍,打擊塔利班,因為塔利班在阿富汗的叛亂活動愈演愈烈,使當地的阿富汗政府軍難以抵抗。所以首先他需要重新調整阿富汗戰略,他本來主張從阿富汗撤軍,但是當他聽取了軍隊、尤其是高級將領的彙報之後,覺得在撤軍前一定要取得阿富汗戰爭的勝利,在勝利後撤軍,而不是在失敗後撤軍。

其二,以前美國主要是依靠巴基斯坦來抑制阿富汗諸如塔利班、基地組織這類反叛勢力和恐怖組織。然而,巴基斯坦一方面得到美國每年巨額的軍事援助,另一方面卻對配合美國的阿富汗反恐半心半意。比如,巴基斯坦長期庇護基地組織的首領本拉登,直到美國親自派出特種部隊到巴基斯坦境內去擊殺本拉登。由此顯示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境內的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對塔利班的進剿並不賣力。鑒於此,美國需要其他國家的合作,最佳的合作夥伴,就是印度。

印度與巴基斯坦時鄰國,處於敵對狀態,而印度又是一個崛起的新興大國,軍費開銷和軍隊人數都處於世界第四位。它的軍力和軍費僅次於美國、中國、英國和俄國這些國家。印度實力的增強,或可彌補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反恐中與美國半心半意的合作,那就是,又印度代替巴基斯坦,美國合作,在中亞反恐。

其三,因為中國與巴基斯坦親善、卻與印度為敵,與印度有領土爭端,近年更是愈演愈烈,雙方的邊境對峙持續兩個月(近期才緩解),特朗普這一舉措,也是含蓄的暗示,他站在印度這一邊,支持民主大國-印度對抗專制大國-中國,這也符合美國在全球的戰略考量。

 

法廣:最近一段時間來,中印邊境的軍事對峙局面一直沒有得到緩解。特朗普的講話無異於要加強與印度發展戰略夥伴關係。這將如何影響中印邊境的軍事對峙,又將對中美關係造成怎樣的影響?

 

陳破空:中印邊境的軍事對峙看上去是一個孤立事件,實際上並不是孤立事件。一方面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中印邊境不斷地出現對峙局面,這次可以說是最近一些年最嚴重的一次,持續兩個月,雙方都沒有後退的意圖。雙方各有各的道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印度有印度的道理,中國有中國的道理,雙方都指控對方入侵。雙方都認為絕對不能後退。(直到八月底,雙方才達成協議,軍隊同時後撤。)

但是在國際上看來,印度得到的支持和同情更多一些,那是因為國際上可以問一個問題:為什麼總是中國、總是紅色中國?為什麼,在南海與東南亞小國爭奪海洋,也是中國?在東海與日本爭奪釣魚島。也是中國?對臺灣的長期武力威脅,也是中國?在朝鮮的核計劃和導彈計畫背後,也是中國?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印發生衝突的時候,難免國際社會的輿論、主流輿論不由自主地同情印度。各國都認為問題出在中國一方。

我們知道,現在共產黨中國眼中真正的敵手,是美國、頭號民主大國-美國。頭號的專制大國中國和頭號的民主大國美國的對峙,是21世紀最大的一場戰略對峙,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明確地知道它自己的戰略選項。在東海,美國強化日美安保條約,在南海,美國確保航海自由,在印度和中國發生衝突的時候,美國毫無疑問地(儘管沒有公開表態)、含蓄地站在了印度這一邊。而且,最近這幾年,美國跟印度的軍事聯繫日益加強。每一年,美國和印度都會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而印度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這種亞太聯盟正在鞏固之中。美國對印度的支持,毫無疑問會成為印度的一個強大支柱。這也是這次印度敢跟中國在邊境對峙、印度絕不後撤的一個重要原因。印度國內的媒體和民意都認為,中國對峙的不僅僅是印度,中國對峙的是整個文明世界,尤其,中國對峙和對抗的,主要是美國。

 

法廣:面對中國軍力的快速發展,印度將如何實現其成為軍事大國的夢想?
 

陳破空:印度在最近幾年急起直追,它的經濟發展步伐大概比中國晚了10來年,中國是在1978年開始經濟改革,印度是在1986年、88年左右,它的發展晚了10年。它在軍事上的發展也相對滯後一些。中國的軍事發展主要是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中共軍隊鎮壓了中國人民的民主運動之後,鄧小平覺得這個軍隊-解放軍應該作為共產黨的黨衛軍繼續壯大。從那之後,中共當局開始急劇地增加軍費、增加軍備,每年以兩位數的增幅大幅度增加軍費。中共的窮兵黷武,刺激了周邊國家的軍費競賽,其中就包括印度。所以印度就急起直追。也開始追加軍費,追加軍備。印度最近10年的軍費和軍備得到長足增長,已經達到了世界第四位,軍隊的人數132萬,每年軍費開銷500億美元。這兩項數字均居世界第四。在亞洲,很明顯,印度的頭號戰略敵人就是紅色中國,並不是其他國家。

除了跟美國的聯盟以外,印度還有一個傳統聯盟-俄羅斯和越南。可以稱為“印度-俄羅斯-越南”鐵三角。這種聯盟使得俄羅斯選邊站。俄羅斯與中國,儘管在反美戰線上好像一致、表面一致,或暫時地一致,但是離開反美戰線,在其他問題上,俄羅斯與中國在戰略上都可以說處於競爭和對立狀態,尤其在印度問題上,俄羅斯會毫不猶豫地站在印度一邊。因為俄羅斯在給中國大規模軍售的同時,也對印度大規模地軍售。據我瞭解,在軍事技術上,俄羅斯有意保持它出口印度的軍備,在技術上先進於中國。

今日印度的實力已經大大提高,完全不同於55年前,即1962年中印戰爭的時候。當時的印度,沒有像樣的軍隊,沒有像樣的國防。中印邊境,印度軍隊與中國軍隊當時在人數上的比例是1:8,處於懸殊狀態。當時的中國在軍事上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軍事成果為零。因為中國軍隊在1962年取得勝利之後,立即退回了麥克馬洪線,讓出了藏南地區,就是今日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為了捍衛阿魯納恰爾邦,以及眼下的中印邊界、現有邊界,我想,以印度今天的綜合國力、軍事實力和國際聯盟,它會不遺餘力。不會再像1962年那樣處於弱勢地位。

 

法廣:你如何判斷中印軍事對峙前景?

 

陳破空:長期來看,中印對峙的後果很可能是“不戰不和”。不戰,是因為雙方都打不起這場戰爭。中國也沒有1962年的勝算。對印度來說,它的軍力跟中國在整體上還有些差距,在邊境上當然是勢均力敵。 再有,這是一個有爭議的邊界地段。中共方面在有爭議的地段修築公路,違反了它跟不丹簽訂的1988年、1998年兩項協議,根據這兩項協議,在爭議區域,中國與不丹,任何一方都不得採取單方面行動破壞現狀。中國的修路行動顯然是採取了單方面行動,破壞了現狀。所以,作為不丹的保護國,印度為不丹出頭,認為中國如果在這裏修建軍事公路,威脅不丹和印度的東北安全,讓紅色勢力滲入南亞地區,對印度形成包圍之勢。所以印度不會讓步。這是一方面。

不戰,是因為雙方都覺得吃不了對方:不和,是因為雙方都下不了臺階,很難後撤。究竟選擇戰爭還是和解,外界普遍希望它們能夠和解,能夠坐下來談。暫時的談談可以,暫時的後撤可以,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認為會中國與印度將處於不戰不和的局面。

當然,如果中國在審時度勢之後,覺得印度有強大的國際後盾,而中國在國際上處於劣勢,再加上軍事上沒有勝算的把握的情況下,也許能夠在建設軍事公路這方面有所收斂,如果這樣有所收斂的情況下,這個事態有可能平息。最後就看中南海領導人如何決策。今天的印度,因為它是民主國家,總理穆迪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是民選上去的,他背後的讓步空間相對比較少,因為他面對的是選民,因此,如果要後撤或者和解,這個牌主要還是在中南海、在北京,看中國領導人怎麼打。這裏存在暫時和解的可能性。但,不戰不和將是未來相當一段時間的中印戰略對峙狀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