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加国交通面面观
加拿大地广人稀,汽车相当于国民的两条腿,出门必有车,无车不成行。缘于此,说加拿大是一个架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毫不夸张。据我所见,他们的家用轿车十分普及,一家有两、叁辆车的现象很普遍,甚至人手一车,上至耄耋老者,下到刚刚成年之人。由于他们起步较早,驾车出行已经超越了代步远足的阶段,提升到了享受的水平。路上跑的除高档的跑车是手动档外,其余的全是自动档车就是很好的例证。他们的座驾不但牌子硬,像宝马、奔驰、沃尔沃、甚至保时捷满街跑,并且车子排量大,动力充沛,中年妇女开得都是家庭车(即前排乘坐成人,后排安置小孩,充裕的后备箱放生活用品)。我初来乍到,见儿子的自由者吉普(Librty)是3.7升排量的,媳妇的福特是3.0升动力的,就问为什么不选择节油型的,儿子超然地说这叫“入乡随俗”,要不找不到在加国的感觉。
轿车的需求量大,引发卖车的点也多。阳街紧靠儿子社区短短四千米一段,从南至北就有“雪佛兰”、“现代”、“凌志”、“本田”等四家销售店一字排开。据说阳街是全世界最长的一条街,始点在多伦多市内,终点直达北极圈,全长1800多千米。就按这一段密度的五分之一保守计算,其数量就令人吃惊,就很能说明加拿大家用轿车的保有量。
加拿大的车多,从一个角度说明老百姓养得起。若论车价,换算成人民币和国内不差上下,但联系他们的实际收入,就相当便宜。入门级的新车,外来打工者省吃俭用三四个月就可以买上一辆,能用的二手车,一个月的收入就可以拥有。况且他们的汽车消费政策配套成龙,只要有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从银行贷款,先享受再分期还钱。
说起养车,加拿大就更低廉。国家实行燃油税,上路跑车,必然用油,消耗交通资源,跑的越远,用油越多,把诸如养路费一类的费用加在油里边,按燃油的多少交税给国家,保证交通管理部门的正常运转。反之,车趴窝,不用油,不负担任何费用,公平合理。加拿大的汽油价格平均在一升一加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为7块多。如果要想知道谁贵谁便宜,不妨从个两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国内5块出头一升的是基本油价,加上养路费等乱七八糟的相关费用,实际并不比他们低;二是从收入角度比较。中加两国的中等收入都按每月3000元计算,一升汽油价占国内总收入的六百分之一,若消耗百儿八十升汽油就感觉举足轻重;而加国的油价只占总收入的三千分之一,即便开大排量的车,跑较远的路程,其单项支出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却微乎其微。综合收入和油价两个因素考虑,车在加拿大比我国好养得多。大家知道,国内的油价高喊与国际接轨,实际是故弄玄虚,接涨不接落,油价与日俱增,收入却原地踏步。加国的油价与国际接轨是实打实的,不同的油站油价不同,同一油站不同的时间点油价不同。为笼络自己的老顾客,一般的油站还采用夜价低上几分钱或办理加油优惠卡的方法。
虽然加拿大车多,但秩序文明,规规矩矩,确实体现“以人为本”的大交通理念。不遇特殊情况,交通警察从不拦车盘查,如果发现谁违了规,交警当场开出通知单,限期上法庭由法官审理罚款事宜,不像我国担负罚款任务的交警执行的“暗箱”政策一样:说罚就罚不违规也罚,说免就免违了规照免。加拿大的保险公司也很“狡猾”,执行一套浮动政策。只要车主被罚,下年的保险费就一定上升,罚得次数越多,上升的几率就越大,大得让人心疼。反之,保险费就稳中有降。相关措施环环相扣,保证了交通法规的良性运行。
另外,加拿大的警察都学美国荷枪实弹执勤。儿子为此告诉我,如果交警指挥你停车,你必须规规矩矩地靠在路边,不准开门下车,双手应放在方向盘上的明显位置,等待询问。谁如果像国内一样,赶快下车套近乎,围着交警团团转,那么,这里的警察就认为你图谋不轨,就有鸣枪危及生命的可能。还有,车辆行驶中,如遇警车、消防车、救护车等专用车辆鸣笛前行,不管是同向还是逆向,你必须靠边停下,让其先行。
从我国存在为数不少的“马路杀手”这一层面上说,中国的驾照比加国来得容易。据我体验,国内驾校多练倒库、移库等桩考项目,虽然难度较大,但与上路不“对口”;会车、上坡起步等对上路驾车很有帮助的路考项目却练不上几回,确实有本末倒置的嫌疑。据儿子说,他拜师学驾时,老师只用两个小时让他熟悉了前进、倒退、油门、刹车等基本操纵作后,就立马冲上高速,汇入滚滚车流之中。虽然有的人吓得冷汗涔涔,但练出来的本领很实用。
众所周知,国内的司机虽然驾驶本领高低不一,但心态普遍浮躁,常常把会车当作显露驾驶水平的机会,越是到了拥挤的地方,越是争先恐后,视职业道德如儿戏。这种能争则争,甚至不能抢也抢的野蛮习惯,让驾驶新手胆战心惊。若是遇到行人,开车族就更加张狂,生怕别人蔑视自己有车的财势,不是摁喇叭声竭力嘶,就是加油门盲目抢道,视步行者如草芥。相比之下,加拿大就不是这样,他们的交通法规中是否明令行人具有道路优先权我不清楚,但司机上路尊重行人却是不争的事实。加拿大的高速路上限高速(一般规定90千米/小时),低速路上限低速(60千米/小时,实际行驶时允许在限速的百分之十范围内调整),但每遇行人,不管他是遵规还是违纪,所有司机都停车让路,绝不敢目中无人。有几次,我在路边溜达,不小心挡了车道,发觉后赶快退回。当时想,心急火燎的司机不一定会怎么出言不逊,或恶狠狠地啐我一口呢!出乎意料的是,司机并没有因为误了行程而大动肝火,而是原地不动,摁下车窗,礼貌地向我摆手,执意邀我先行,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有生命的“人”在无情感的“车”面前的尊严。
如果说人是地球的主宰,车还有所顾忌的话,那么动物穿越公路时得到尊重就更能说明问题。有多少次,在碧空蓝天上人字型翱翔的大雁心血来潮,排着整齐的“队伍”要横越马路。绿灯放行了,南来北往的车流启动了,但难得到马路上“潇洒”一回的大雁可不管这些,它们绅士般的摇摆着身子,不慌不忙的鱼贯而行。昔日风驰电掣的轿车只好“忍气吞声”,默默地为这些“天上来客”送行。
说到交通意识,还有一些小故事要告诉大家。加拿大的高速公路除不收费之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开设专用道,鼓励一车承载多人。只要你的车上坐有两人以上,就可以避开相对拥挤的通用车道,在专用车道上风驰电掣。反之,不管高速公路上如何“臃肿”,一人一车者是不准上清闲的专用车道的,否则,你接到的将是上法庭的传票。由于儿子的岳父母与我们一前一后也到加拿大探亲,所以有时我们相约出门,会出现五座车乘六人的超载现象。好在儿子的“自由人”吉普后备箱很大,体态苗条的亲家母就自告奋勇,到后座背面的空地“独善其身”。每逢这时,虽然我们的座驾能够在高速的专用车道上奔驰,但儿子经常提醒我们,上下车一定要避开他人,如果被当地人发现,他们就可能举报给交警,让你“吃不完兜着走”。
刚到多伦多的时候,每逢过马路,都规规矩矩地站在路边等红绿灯,唯恐闯了红灯,让老外看不起。左等右等,但见大马路上车如穿梭,就是不见绿灯放行。后来才知道,为了保证主干道上车流的通过,每个十字路口的线杆上都设有红色按钮,只有人为地摁一下,所需要的绿灯才会按顺序到来。不懂这里的规矩,我们竟成了“土老冒”进城,连马路都难以逾越。待得时间长了,又发现每一个交叉路口,都把副道的右半部分后退2米左右标上白线,配上STOP的指示牌,警告司机在此停车观察,只有在主干道无障碍的情况下,才能进入继续前行。为此,我专门查找了加拿大交通法规,原来STOP是“停定”的意思,即车辆从副道进主道时,不管前方的道路上有没有来车,司机都必须在白线后停定6秒,绝对不准横冲直撞。经加国的严格熏陶,我这样一个入门级的国内驾驶员,也总结出了“小路让大路,拐弯让直行”的上路规则。
按加国的交通法规定,有三年以上的他国驾龄,可以在加拿大驾车两个月。我登陆加拿大2个月以后,有一次驾车去打工,上海的路京(工友)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说,你的无证驾驶如果被警察发现,可能引起三项严重后果:一,拘留你本人;二,你儿子要拿一笔巨额保释金;三,驱逐你出境,永远不能再进加拿大。他的话是否有吓唬的成分我没能求证,但让人头皮发麻,我以后私自驾车的行为大为收敛。
加拿大的公交系统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儿子家附近的阳街上,跑得是VIVA公交车。该公司每站都设置一座厚玻璃的全功能候车亭,既能为乘客遮风挡雨,也能够自动售票,自动检票,里面的滚动显示屏还能显示下趟车到达的时间。坐在里面设置的不锈钢长椅上,可以一面浏览附近的风景,一面静候汽车的来临。
长长的公交车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座位充裕,快捷方便。每靠站台,司机都谨慎地驾车稳稳当当地停靠在站台路边,绝不会出现体弱的乘客爬不进车厢的怪现象,更听不到“快!快一步!”等不耐烦的语言,更不见乘客追车的咄咄怪事。为了提高运行效率,也是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每一排座位的上边都设有专用按钮,谁下车,谁摁铃,否则,站内没人等车时,司机就有可能隔站而过。他们的公交车也实行一票制,但只要距离检票时间不超两小时,持票人就可以再次登车,继续旅行。另外,加国还设有公交日,到了这一天,公交车义务开行,所有人免费乘坐。国内骑自行车者多如牛毛,开汽车者凤毛麟角,有车族因此自觉高人一等。加拿大的情况与我们恰恰相反,他们的路上车流如潮,而蹬着自行车疾驰的现象却十分少见。物以稀为贵,常见驾车者对骑车人竖起大拇指(我骑儿子的18档变速健身自行车出去转悠时就经常“荣获”这种礼遇),佩服骑自行车锻炼的方式,更羡慕骑车人的坚强意志。有一次,某世界级的大公司在一个郊外的高尔夫球场餐厅聚餐,在餐厅门前的草坪上设专人接待,我恰巧骑自行车到餐厅打工。按我们的思维,赴宴者一定西装革履、轻裘豪车,而我这样的着便装、蹬力车者绝不会是他们的客人。但事实却出人意料:见我将车一稳,就有接待者快步迎上前来,恭恭敬敬地递上签到册……他们根本没有歧视骑车人的意识,反而认为是客人利用赴宴的机会骑车锻炼身体,而对不放弃一切机会锻炼身体的人充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