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有个学校叫南开》完结,可有些故事还没讲完!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
有一所大学!
她,
跨越百年时空,
有过初创时的筚路蓝缕,
也有过危难中的浴火重生!
她,
光华内敛,
拥有不事张扬却胸怀沟壑的气度!
从“中国不亡,有我在”
到“中华崛起,有我在”
一个淌进血液的名字:南开!
今天
她想把自己的故事说给你们听
《有个学校叫南开》
12月18日-23日,历史人文纪录片《有个学校叫南开》在央视首播,这是一部聚焦“南开”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一所学校的发展轨迹为何能与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命运紧紧缠绕相连?拍摄以南开学校为蓝本的纪录片又会遭遇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呢?周六(12月23日)上午9点、晚间20点,天津广播电视台滨海广播(FM87.8 AM747)新闻谈话节目《城市论语》,主持人李宗瑶对话南开学校创办者张伯苓先生嫡孙张元龙、纪录片《有个学校叫南开》总导演、制片人祖光,讲述了6集纪录片背后那些意犹未尽的故事。
摄制组查阅了一吨资料?
“南开,难拍!”即 便是曾经因拍摄《五大道》等纪录片而名声大噪的祖光导演及团队,起初面对“南开学校”这一题材的时候,也有些一筹莫展。“南开毕竟是一所学校,就算是百年 学校,也只是一所学校。它不像五大道,每一座建筑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祖光导演说,如果只是把“南开”当成一所学校来拍,这部纪录片是很容易失败的。 因为国内教育类纪录片鲜有成功的先例。
然而,南开的故事记录的并不只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史,它的每一个转捩点,都与整个大时代浮沉离殇紧密联接。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有个学校叫南开》记录的自然也并不只是一所学校的发展脉络,它有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纪 录片分为六集,每集50分钟,片长5小时。第一集《寻路》、第二集《私立》、第三集《青春》、第四集《风波》、第五集《南迁》、第六集《归来》,将南开大 学的历史娓娓道来。1904年,就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早期觉醒的旧知识分子、晚晴翰林严修,和北洋水师学堂毕业的张伯苓,选择了用教育来挽救祖 国。他们从一座私人宅邸开始,慢慢建立起了现代教育的中学、大学、女子中学和小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和颠沛流离之中,他们还将教育的血脉延展到祖国的 大西南。一个名叫“南开”的系列学校就这样诞生于国难,“南开,难开,越难越开”,她为生存而寻路,为自强而探索,为教育强国矢志不渝。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为了拍好这部纪录片,摄制组买来的相关书籍资料至少有一吨重。总导演、制片人祖光笑着说,这只是“讹传”。不过,他们确实进行了深入的前期调研、挖掘材料、研判、筛选、提炼等工作。“买的书加上图书馆查阅的大量资料,几百斤是有的。”
《有 个学校叫南开》的拍摄历时近两年,期间,摄制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并出访美、日、英等国挖掘素材,先后采访了知名学者和历史当事人百余位。祖光导演骄 傲地表示:“我们挖掘出的部分史料线索,连一些专门研究天津和南开学校历史的专家学者都说没有看到过。我们把一个学校这样呈现出来,好像在讲南开,其实在讲近代中国,在讲近代天津,在讲严修、张伯苓、何廉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时代命运。”
体育与话剧是南开的名片?
作为南开学校的创办者之一,张伯苓校长鼓励学生参与话剧表演创作,提倡在校园里开展戏剧教育,把戏剧作为美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手段。他和教职员学生一起创作演出话剧,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当时周恩来、曹禺还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已经成为南开新剧团的主要演员,曹禺后来成为中外知名的戏剧文学家。张伯苓说:“戏园不只是娱乐场,更是宣讲所、教室,能改革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曹禺曾在自述中说:“我15岁开始演戏,这是我从事话剧的开端。感谢南开新剧团,它使我最终决定搞一生的戏剧。”
除了周恩来和曹禺,张伯苓嫡孙、全国政协常委张元龙先生还向记者提到了“被遗忘的民国名流”——张彭春先生。“除了帮助曹禺在南开从事戏剧创作,梅兰芳到美国的演出也是由张先生促成的。他还特别建议梅先生把每一出剧目的演出时间控制在40分钟之内,不然会让外国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张 彭春,字仲述,1892年生于天津,是张伯苓先生的胞弟,与日后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是同班同学,曾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和南开大学教授,与胡适、梁实秋、 徐志摩等人交往频繁。而他最大的成就,是参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国际性权利法案——《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工作。用当下流行的说法,他“为《世界人权宣 言》贡献了中国智慧”。
戏剧与新剧团是南开美育的一张名片。而南开的体育,同样为人所津津乐道。
1908 年,有个人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一位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能派一支队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可能需要 一百年吧。”恰巧在一百年后,中国北京奥运梦圆。连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都感慨万千:“这个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盛会,将圆一个中国人——张伯苓先生一个世纪以 前表达的梦想。”作为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力促刘长春首个参赛奥运的主导人物,张伯苓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事实上,除了奥运会,张伯苓先生还热衷于筹办和参加各种运动会。据张伯苓嫡孙、全国政协常委张元龙先生介绍,张先生1910年在当时的北平发起“全国运动会”,此后,他参加了全部的7次“全运会”。1912年,张伯苓先生还参与发起了“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洲际国际竞赛,被看作是“亚运会”的前身。此外,1913年-1935年举办的18届华北运动会,张先生也参加了其中的9届。
有 这样一位“体育迷”校长,南开的体育自然要搞得风生水起。1929年南开中学报给国民政府的一份文件显示:当时的南开中学有大的操场3个、足球场4个、 400米跑道1个、18个篮球场、6个排球场、6个网球场,还有3个器械场。即便今时今日,一所中学有这样规模的体育设施,也会令人叹为观止。张元龙先生 说,体育比赛从开埠通商的天津口岸传入中国,上世纪20年代,体育比赛规则、口令和体育产品的“本土化”也在南开学校实现。“当时篮球都是从国外买回来 的,一个篮球得十几块大洋。1921年,南开中学的音乐老师叫孙瑞生,他说我要下海办一个做体育器材的(工厂),张伯苓校长说,给你一年的工资,你去办, 就有了利生体育用品公司,就是现在的利生。后来又有一个人要去办体育用品厂,张(伯苓)先生也给与支持,就是今天的春合(体育用品公司)。这两家都是我们国家比较早的体育用品公司。”
西南联大为何篇幅不多?
“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一座从云南昆明联大旧址复制的纪念碑,静静矗立在南开大学校园大中路的尽头。从1938年平津陷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在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胜利关闭”,三校各自北归复校,这所“大学”的校史只有8年。风雨如晦,在时空的纪年中,8年实在太过短暂,但它足以凝结一段永恒的记忆。
不过,在《有个学校叫南开》这部纪录片当中,西南联大所占的篇幅相当有限。这是为什么呢?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西南联大成立后,北大蒋梦麟、南开张伯苓、清华梅贻琦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学校事务。为减少摩擦,张伯苓和蒋梦麟采取“无为”策略,全身而退,让权给比他们年轻的梅贻琦。张伯苓对梅贻琦说:“我的表,你戴着”,意思是“你代表我”。梅贻琦在天津读中学时张伯苓是他的老师,他尊重恩师的意见。后来张伯苓去重庆开办南开中学,蒋梦麟也去重庆另兼他职,梅贻琦成为西南联大实际的校长。
“淡化”西南联大,难道因为南开“不是主角”?但另一段历史资料又打碎了我们的猜测:南开之所以和北大清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是有原因的:抗日战争期间,南开是唯一一所被日寇完全炸毁的高等学校,是唯一一所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而牺牲的高等学校。正因如此,才有了蒋介石对南开校长张伯苓“有中国即有南开”的承诺。此外,虽然作为私立学校,规模小,经费紧张,但南开当时的学术水平已经很高,可以和当时国立的任何一所高校匹敌。
但这些,都不是正确答案!事实上,没有展开更多篇幅讲述长沙临时大学和后来西南联合大学的故事,与总导演、制片人祖光独创的表达方式有关。
为了把南开学校对于国家、民族的独特贡献彰显出来,把近代天津领风气之先的历史地位呈现出来,祖光团队再次运用了在《五大道》中创造的“麻花叙事结构”。祖光导演说,如果用学术一点的语言表达,这可以称为“多线复合结构”,而“麻花(叙事结构)”这个名字更能体现天津元素。“就像是四根面条,我们把若干线索同时展开、交叉推进,最后再一个一个像麻花一样拧回来。而西南联大这条线,不太容易拧回来了。”
“公”“能”教训与南开精神
如今,南开的新教师、新学生一入校即接受入门教育,解读校史、校训,背诵“容止格言”,逢大型集会必高唱校歌:“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1934年,在南开学校创办三十周年的校庆纪念会上,校长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也就有了我们我们熟知的“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此后,被日军轰炸,被迫南迁,组建西南联大,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这句校训也被作为南开精神的代言。
那么,作为张伯苓校长的后人,张元龙先生所理解的南开精神是什么呢?
“一 曰使命感。他在东北对张学良说,‘中国不亡有我在!’激起张学良爱国热情。二曰奉献和担当。南开作为一个私立学校,即最早发现、最早揭露日本侵略野心,以 致1937年南开惨遭日军轰炸、掠夺和占领。三曰忠诚。南开教育学子,忠于国家,忠于信仰,忠于朋友,忠于家庭。抗战胜利后,清查汉奸,汉奸名单上竟无一 人是南开毕业。南开是个不出汉奸的学校。”张元龙先生说,使命感、担当和忠诚由南开自豪地灌输进学子的脑袋里,教育往往是在细节和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
与“公”“能”相对应,“私立”其实也是南开学校一个重要的标签。尤 其是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 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在《有个学校叫南开》一片中,“私立”也被独立作为一集的主题内容。
事实上,这一期在成片正式播出前的审查过程中,一度引发争议。但祖光导演坚持:“我一定要用我的全部来捍卫南开的‘私立’二字。”张元龙先生也特别说明,我的祖父有句话:“私立非私有,留德不留财”。南开是私立学校,全靠社会捐资而成,最终回归了社会,张伯苓先生身后竟无一分存款。他说把财产留给子孙,可能会造成懒惰和风险,留下德行在社会,子孙受用无穷。
张 元龙先生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张伯苓家族》一书的序言中曾经写道:“我真心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还原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段历史,深入探讨在清廷腐败而时代新生、 抵御外辱而内战频仍,社会激荡而又动荡之际,严范孙,张伯苓等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怀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如何筚路蓝缕、刚毅坚卓,建成中外驰名的南开系 列学校;如何遍考中外,摸索出一套为国家培养大批精英、以‘公‘能为目标的教育规律;如何以一个私立学校的微薄之力最先发现、最先揭露日本侵华野心,并且 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如何以‘私立非私有的办学理想和优异的办学业绩,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捐助,成就令人惊叹的中国最成功的公益项目。更主要的是,先贤们为民 族大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奉公献身的中国传统‘士’的精神,如何与今天的核心价值融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而这些思考,同样可以在《有个学校叫南开》这部纪录片中感受得到。
《五大道》和《南开》之后, 天津故事未完待续...
从广受好评的《五大道》到如今的《有个学校叫南开》,祖光导演拍摄的纪录片总能引发人们对于历史的关注与热议。他也向我们透露,正在酝酿新的拍摄计划,和之前的两部片子一起,共同构成讲述天津故事的“三部曲”:“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不但是较早开埠通商、对外开放的一个口岸,更多是近代思想传播的一个大码头。(我个人)也有这么一个志愿吧,就是完成近代天津三部曲——一道、一校、一批人。”
祖光导演所说的“一道”就是五大道,“一校”就是南开,他还给准备要拍摄的“一批人”起了个名字,叫“迷津”。按照初步计划,他们第一季想拍“晚清风云人物”,第二季要拍“民国传奇人物”,还会拍“近代实业人物”、“风流人物”。“说话过了年我就63了,我想把这三部曲拍完,尽自己的能力多为我们这座城市留几部好作品。”
《有个学校叫南开》
和你一起,重温历史,开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