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上海(九)去南翔镇吃小笼汤包游古猗园

随心而飘, 随意而写。 我自流连随风笑,凡人痴梦各不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回故乡上海(九)去南翔镇吃小笼汤包游古猗园 

 (不喜欢音乐的朋友,请点最后把音乐关掉。)

每年十月回沪,一品大闸蟹,二尝小笼包雷打不动。如果说上海人对大闸蟹,有一种贴心贴肺的亲切感,品大闸蟹到阳澄湖;那么对小笼包就是垂涎三尺,望眼欲穿了。最有名的小笼包就是要到南翔镇来尝一尝。

南翔名为千年古镇,可游客到了南翔,除了观赏一对1982年,在原址上仿建的"五代"楼阁式砖塔(仿木结构),及90年代末,利用一处旧房舍,重建的"云翔寺"外,就再也找不到可以追溯历史的遗迹了。现在,唯有"古猗园",还在向人们讲述着,南翔曾经辉煌过的往昔。

比"古猗园"名气更大的,就数已有百年历史的"南翔小笼"了。初名为"南翔大肉馒头",以后改叫"南翔大馒头",又叫"古猗园小笼",现名"南翔小笼"。在上海城隍庙里,则冠以"上海汤包"的美名。名称越改越时尚,其实,改来改去,万变不离其宗,不也就是个肉包子吗?上海南翔小笼包用夹心腿肉做成肉酱,不加葱、蒜,仅撒少许姜末和肉皮冻、盐、酱油、糖和水调制而成。小笼包的皮是用不发酵的精面粉做成的。形态小巧,皮薄呈半透明状,以特制的小竹笼蒸熟,故称"小笼包"。小笼包蒸好了, 一个个雪白晶莹,形似宝塔,玉兔可爱。戳破面皮,滑溜溜的汁水一下子就了流出来。上海人吃小笼包的神情更是迷道十足:轻轻提,慢慢移,深深吮,细细品,一只小笼包吃到满口生津,滋味鲜美,诱人到极致。

坐在这样的方桌台上,"老板来两笼小笼包。"老板纠正道:"阿拉南翔是小笼汤包,这包汤叫侬鲜得来吃耳光还不肯放。"长姿势了!静静地吃着小笼汤包,外面的喧嚣都抛在了脑后。

有没有仔细数过,每个小笼汤包上的皱折至少十四个以上。

轻轻提,慢慢移。食客的风度不是一般滴。

鲜肉或是蟹粉小笼汤包各有口味不同,自有食客定论。

动图

吃罢小笼,只二、三步就到了古猗园。古猗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也是上海市五大古典园林之一。亦是南翔小笼的发祥地。小辰光来一次古猗园是学校组织参观小刀会的秘密据点。几十年后故地重游,园林古色古香雅韵十足,绿树碧湖相映成辉,小时候的记忆却全然不在了。

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古猗园",以其猗猗绿竹、幽静曲水、典雅别致的明代建筑,韵味隽永的楹联诗句,以及秀丽精致的花石小径等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她始终保持着江南园林特有的古朴、素雅、清淡、洗练的风韵。其园名取自《诗经》"绿竹猗猗"句,故称"猗园"。清乾隆年间,大规模重修和改建后,取其前朝园林沿袭之意,更名为"古猗园",沿用至今。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在这样"一抹雕栏,喷清香桂花初绽 "的意境里,让人留恋往返。

 

 

"千叶红芙蓉,昭灼绿水边。"

秋深了,我看见园中工人正在把湖中的水莲连根拔起。心有好奇,"这么好看活龙活现的水莲为什么要清除呢?"

"是啊,莲花可以开到11月中旬,但那时下水太冷了。"原来莲花是种在一个个大大的泥瓷花桶里再放入水中的。这工人随手就把摘下的一朵紫莲扔给了我,并再三提醒道,"不要拿在手里,出门会有麻烦的。"水淋淋的紫莲与我作伴而行,爱不释手,在我离开古猗园时,让它回归了大自然。

豪宕雄劲、玲珑潇洒、千姿百态、宛若天成的园内盆景。

走进飞檐翘角的楼房,屋内展示一览无遗。

这是用特殊材料磨成粉做成的画,俺不懂,俺就走园看画。

园内无处不在的翩翩舞者。

一周后,我们又去了一次南翔镇。这次是阿姐和我特意带着老爸老妈去吃小笼汤包、逛古猗园的。面对古猗园小桥流水间的亭台楼阁、竹枝山巅、移步换景,古朴雅致的郁郁葱葱,老爸直呼:"变了,变了,修得介好,现在比老早有生气漂亮多了。"

阿姐推着老妈走趴趴,我笑到笑不动:O)

想着今年秋里回家,还要带着老爸老妈再去走一遭。

阿姐唱的《江南谣》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