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长,少不了有些病病痛痛。有了病痛,少不了去看医生,讳疾忌医有时会延误病情。但是,很多人看病之后,觉着病好像更多了。有时候,听不明白医生说的是什么。现在能够有时间把病情掰开揉碎给病人讲清楚的医生真是越来越少了。所以,与其期待不可能,埋怨得不到,不如自己科普一下。科普的路子看起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拿出“我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就能多懂一些,如果能多懂一些,总是可以方便自己的生活。
西医会给病人做三种诊断。在刚刚问诊时,医生会有“尝试性诊断” (tentative diagnoses)。随着问诊、体检收集到的症状多了起来,会有几个“区别性的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es),最后会有一个“确诊” (definitive diagnoses)。
西医会给病人做三种诊断。在刚刚问诊时,医生会有“尝试性诊断” (tentative diagnoses)。随着问诊、体检收集到的症状多了起来,会有几个“区别性的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es),最后会有一个“确诊” (definitive diagnoses)。
比如说,一位病人因发烧、咳嗽、喉咙痛来看医生。医生给出的“尝试性诊断”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又说他很疲倦,他参加的球队有个队员得了“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另外他读书的校园中正在流行“流感”。所以这个病人的“区别性诊断”可以是“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流感”,甚至“喉炎”。最后,在诊所里给这个病人做的流感速检,查出呈阳性,所以他这次诊疗的“确诊”是“流感”。治疗“流感”和治疗“喉炎”或“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药物和方法都会不一样。
若要诊断更复杂的病症,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有一段时间。比如病人患有慢性咳嗽,加上消瘦、胸痛,医生怀疑她有癌症,但这时不能告诉病人。这时“尝试性诊断”可能是“慢性咳嗽”再加上“原因不明的消瘦”。医生会开处方让病人去做X光胸片,可能也会做一些常规的血液检查。等到胸片结果出来了,是“右胸有一阴影,超过一平方厘米”,这时医生的“尝试性诊断”可能是“不正常胸片”,“区别性诊断”可能是“肿瘤”,“肺部结节”,等等。医生会再送病人去做CT检查。以为CT检查可以让医生比较清晰地看到右胸阴影的细节,看CT的放射科专家会给出自己的建议,告诉送珍医生需不需要做活检。如果需要做活检,那么这位家庭医生,或内科医生就会把病人送到肺科专家那里。这种送诊一般都会标上“紧急”,肺科专家应该在一周内看病人并做活检。从整个诊断过程来看,从家庭医生看病人到胸片结果出来,大约需要3-5天,从做CT到结果出来,大约又需要几天。但是如果病人配合医生,一切进行顺利,2、3个星期应该真相大白。家庭医生对病人的病情有了怀疑,可以请肺病专家看一眼,还可以拍个片子,也就是请放射科医生把把关,但到了活检取出,让病理医生检查时,病理医生必须说“是”,还是“不是”,他们的头上就只有上帝了。在美国,病理医生的工资很高,他们责任重大啊。病理医生会把报告送给送诊医生,现在我们这儿的送诊医生是那位肺病专家,因为病理医生不会和病人直接打交道。而这位肺病专家接到诊断书后,会请病人到诊所来,当面解释检查结果,并讨论治疗方向,是切除肿瘤、还是化疗。如果是没法切除治疗癌症,病人就会被送到血液科癌病专家那里给出治疗方案。
有时病人会弄不懂这三者的关系,错误地把“尝试性诊断”理解为“确诊”,以至于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我见过一个年轻姑娘,她离家在外读书。有一段时间,她功课紧张,休息不好,饮食不周,头发晕。一天晚上,她起床找东西吃,头又发晕了,她晕了一、两分钟,回到床上睡到天亮,决定下午来看医生。谁知她第二天早上告诉住在外地的家人时,家里人大惊小怪地埋怨她夜里没去急诊室,说如果是中风怎么办。其实这个姑娘做的是对的,她没有嘴歪眼斜,没有失语,得中风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如果真是中风,必须尽快到医院救治。因为医院可以酌情及时给病人用药,以免除后遗症。这位大学生姑娘说她老爸四十多岁时得过“中风”,是在一家医院诊断的。但老爸现在既没有后遗症,也不吃任何药。其实医院说她老爸有“中风”很可能是“尝试性诊断”,因为真正的中风,特别是脑血栓,哪怕是轻型的,等病情稳定后,医生也会给一些抗凝血的药让病人长期服用。病人到医院后,如果医生没有给出“尝试性诊断”,医院就没法开出相应性的诊断检查。所以那位爸爸的“中风”诊断极有可能是“尝试性诊断”,而家属、病人听到“中风”就信以为真了。这不,姑娘头一发晕,家里人就吓得不轻。因为如果父亲这么年轻就得“中风”,那姑娘中风的危险机率就会提高很多。
(这儿只是讲讲故事,看病还请找你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