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圣人的道德秩序将成为宇宙秩序-《中庸》CH29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儒家的圣人,效法天的诚信,《中庸》的第二十章,称圣人为诚者。诚者、则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圣人领导天下时,就会为国家制定礼仪、建立法度、创造文字,所以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等等都是百姓学习的对象。在CH29中,以圣人的个人的德性,可以由礼仪、法度和文字而散布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他的道德秩序可以成为世界的秩序。

 

治理好一个国家,一定要有优良的法度、合适的礼仪、与有思想的文字。但是、在制定此三項条件之前,最好有健全完善的考量,将人情天理历史与时代潮流等等因素都要仔细地考虑,如此制成的礼仪法规与文字,才会得到各方的支持与拥护,才可以成功地治理国家。

 

先将《中庸》CH29的原文和白话译文登上,再讨论:

 

〖中庸CH29原文〗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2、上焉者、虽善无证,无证不信,不信民弗从。3、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4、故君子之道、本诸身,证诸庶民,5、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6、貭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7、貭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8、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9、是故君子动而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10、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11、《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12、君子未有不如此而早有誉于天下者也。

 

〖中庸CH29白话译文〗

 

1、在天下称王的君主要做到三件重要事情:就是制法度、定礼仪、和创文字,能够做到的话,治理国家就几乎没有錯误了。[注:重=重要的事。]

2、在上位者,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的话,老百姓就不会听从。[注:善=善良。证=验证。]

3、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是没有尊贵的地位,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的话,老百姓就不会听从。[注:下焉者=在下位的人。]

4、所以君子治理国家,基本条件就是在于自身的德行,并且从百姓得到验证。[注:本=根本的条件。证=验证。]

5、再查考于夏、商、周三代的先王而没有錯误。建立于天地之间而与天地的道理不相背离。[注:三代=夏商周三代的先王。缪=錯误。悖=背离。]

6、貭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的圣人出来也没有怀疑。[注:俟=等待。]

7、貭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

8、百世以后的圣人出来也没有怀疑,这是知道人情。

9、所以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人的常道,他的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人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人的准则。[注:道=常道。法=法度。则=准则。]

10、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注:望=威望。不厌=不厌恶。]

11、《诗经》说:在那兒没有人厌恶,在这里也没有人厌烦。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努力不懈的,永远都保持好的声誉。[注:射=厌烦。庶几=几乎。夙=早晨。夜=晚上。永=保持。终誉=终身的名誉。]

12、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早早在天下享有美誉的。

 

〖讨论〗

 

1、此章中的君子,应该已经是德高望众了,已经应该称之为圣人了。一个完美制度的建立,必须先有完善的理论,而且有健全的根据。所以在此章中、作者举出为政者之为百姓建立法令,制作礼乐与创立文字时,一定要考虑周全,顾全大局,必须要a、自己有高超的德行,b、百姓都信任他,c、参攷历史的演变,d、随顺时代的发展,e、合乎人情,f、順于天理。如此的圣人,才能为天下定立法度、制礼作乐、並且创造文字。

 

2、因为圣人有超过常人的智慧,考虑到常人未能想到的问题,为百姓所尊重与服从,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当时百姓所学习的对象,而且他的言论都可以说服大众,为人所遵守。所以在此章中、有以下的描述: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3、在儒家哲学思想中,圣人禀承天理的而为人做事,他的制作的礼节、法律是后代人所遵循,他制成的文字与语言为后人每日思想的准则。因此、在高柏园教授所著的《中庸形上思想》中的p140说:基于《中庸》道德优先的要求,是以其形上思想乃是道德实践的价值要求,决定存在世界的真实义。也因此,吾人之道德法则便成为宇宙存在之法则,而吾人之道德秩序亦即成为宇宙秩序,此义乃《中庸》之根本精神所在。这就是:圣人可以言而世为天下则的最佳解释。笔者也因此结论:《中庸》一书的伟大处在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