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义与救恩相伴,现实与未来相映,这可以说是一条贯穿《以赛亚书》全卷的主线。公义的审判与慈爱的救恩交织出现。每每提到审判的时候,都会以拯救来托住;而每每提到拯救的时候,也会以对不知悔改之人的审判为警告。审判包括对以色列和犹大的审判,也包括了对亚述、巴比伦、埃及和列国的审判。而救恩则包括了从争战中的救拔,弥赛亚国度的降临,以及神的仆人所带来的安慰。同时,现实与未来也是遥相呼应,经文对现实说话,并且回应现实的需要,但却从来没有停留在现实,而是指向更遥远的未来,让人们从现实的拯救看到将来更荣美的得赎,从现实的管教看到将来更严厉的审判。经文带领我们从现在所处的环境中看到未来的结局,也从未来的结局中来改变现在的生活。
其中有一句话:“诸天哪,自上而滴,穹苍降下公义,地面开裂,产出救恩;使公义一同发生,这都是我耶和华所造的。”(45:8)这可以说是了解全书的一把钥匙。然而,虽然说全书可以如此简单地概括,可是通篇66章的内容,还是会让我们感到太过宏大,很容易迷失。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主题,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描述呢?一句话说清楚不就好了吗?其实,对于公义与救恩,看似简单,但要真正深入人心,就要用更多的笔墨来描述。这就需要我们来理解先知的语言。我们要知道,很多时候先知看的是从神而来的异象,而不仅仅是从神领受一些言语上的命令。这一点与律法书有很大的不同。律法书指出神的要求,陈明神的律例、典章;至于结果,律法书至多停留在诸如遵守的蒙福,不遵守的被咒诅。但至于如何蒙福,如何受咒诅,则没有太多的说明和形象的描绘。而先知则不同。先知看到的是未来的异象,看到的蒙福的具体图画,看到的也是受咒诅的具体场景。而当先知要将这些图画式的异象用言语来表达、传递的时候,就必然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文学体裁和大量的描绘性言语。所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大段内容,但实际上只是表达一个场景而已。打个比方,律法书就如一个在悬崖边的告示牌,默默地竖在那里,警告人不要越过栏杆,否则后果自负。可是光看到这个告示牌,人们还是不当一回事,还是想去冒险自拍。而先知书则是站在悬崖的对面,看到万丈深渊,知道人一旦摔下去就粉身碎骨的后果,于是大声疾呼,要把这个令人恐怖的图画展现在人面前,引起人的警觉。神使用先知,采用先知文学,来将这些异象展现在人的面前,是要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震慑人心,引人悔改,展望未来,坚定信心。
了解先知书的这些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尝试从这样的角度去阅读。先知将异象化做语言来传递,而我们则需要从语言还原作图像来看见,才能真正深刻地明白神要我们知道的信息,不单单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乃是进入场景中,被将来新天新地,弥赛亚国度的荣美所吸引和激励,也被将来遍地荒凉的审判景象所震撼,从而警醒我们自己在地上每一天的日子,带着敬畏的心,也带着渴慕的心,走在这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