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旅行
喜欢阅读的习惯来自于母亲的影响。小的时候,家里有大量藏书, 满满堆积在一个又一个的纸箱子里。记得母亲特别喜欢读小说, 每逢周末,斜阳慵懒的的午后,母亲捧一卷薄书,砌一壶淡茶, 静坐窗前阅读。那是童年记忆里母亲的一侧剪影、一份回忆。
刚刚有记忆的年岁,母亲就拿着厚厚的一本书。对我说。你的名字就是从这本《六十年的变迁》里来的。看着母亲手中捧着的书,心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因为在那一本厚厚的书里,竟然藏着我的名字。
从此,那些静静地躺在箱子里的书,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似的,诱惑着我的整个童年时代。我经常爱不释手地摸摸它们,看看它们,更是经常拿起来书来用力抖一抖。似乎那么一抖,就可以抖出一个又一个的名字, 有时又会幻想着有朝一日可以从书里面走出一个又一个的人来。
光阴就在摸书与抖书的日子中过去了经年。终于有一天,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日又去箱子里翻腾,随手拿出了一本书。抖了抖后,就翻开来随意看了一下,竟然认得好多字呢!便装模作样学着母亲的样子, 跳着读那些认得的字句。
父亲看见了。就说。象个读书的样子。看得懂吗?
我骄傲地回答。嗯,看得懂很多字和句子。
但是生字确实很多,也根本不解其意。所以总是拿着书去问父亲,这个什么意思,那个又是什么意思。
有一天父亲带我去放书的箱子里,从里面挑了一本比较薄的书。对我说你读的那本是苏联人写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太难。你如果喜欢阅读,可以先读这本。相对容易一些。
那是一本《高玉宝》,此生读过的第一本小说。从此, 在父亲的推荐下, 囫囵吞枣般地相继读了《青春之歌》、《破晓记》、《红日》、《山菊花》、《苦菜花》、《迎春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红楼梦》等等。差不多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已经读完了家里全部藏书。也由此与一个又一个的书中人物相遇,与他们同悲同喜、同笑同哭。
小学毕业的前一年,四人帮被粉碎了,后来高考也恢复了。父亲便收起了所有“闲书”。规定从此以后不可以再读这些书, 要一门心思学习正经功课。因为父亲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道理。所以在我的整个中学阶段, 再没有读过一本闲书。
一直到读了大学,才开始重拾“闲书”。大学图书馆有大量藏书。大学时代的书读得很杂、也很乱。除了兴趣之外, 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尤其是那些世界名著,艰涩的文字,深奥的哲理,以及从外文翻译成中文后冗长拗口的表述,总是费劲地读完一本书后, 其实根本不解其意。只是觉得越深奥越难懂的书才越有价值,越显得自己渊博, 很有炫耀的意思。每天捧着大部头的书,自己似乎也由此变得深沉厚重起来。
可以说学生时代的阅读是跟风式的盲目,追潮流的赶时髦。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的那段时间。当时的清华大学图书馆还是以理学与工程为主。一直以来, 有限的购书经费大多用来购买科技类图书。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学校设立了人文社科学院,购书理念也慢慢开始变化。从单纯的购买科技类图书, 逐渐转换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类图书并存。而我当时正好负责文学社科类图书的选定与采购。那个时期, 我为清华大学图书馆选购了中外名著、 诗词散文, 甚至还有美学艺术、编织时装、室内装修等大量的文学艺术类图书。
当一批又一批的新书到达后, 便开始验书。验书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那是我今生做过的最热爱的工作,就如一个美丽的梦一样,飘过岁月沧桑, 穿越辽阔海洋, 成为一世的满足与习惯。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老馆,是庚子赔款建造的欧式风格建筑。采编部门就在半地下室里,冬暖夏凉。诺大的书库里, 温暖的阳光透过老旧结实的木头窗户飘洒进来, 半地下室的空气总是散发着微微的凉意, 即使在闷热的夏季, 也总是有一丝淡淡阴凉的清风吹拂。
清晨或午后, 我坐在老旧的上百年的棕红色木椅子上, 旁边放一杯淡淡的清茶, 不紧不慢地翻开一捆又一捆的书籍, 闻着未曾散尽的墨香, 整理图书。每天总能相遇喜欢的书, 那时候, 我会坐下来, 爱不释手地品茶阅读。时间总是过得飞快, 快得不知不觉中就到了下班时间。
本来以为此生的职业生涯就会在飘散着墨香的书库里度过了。记得当时曾经有个宏伟的阅读计划, 就是把大学时代读过的名著重新再读一遍。比如《简爱》、《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等。书单子列了长长的几页, 似乎要用一生的年月去阅读。
时隔二十载春秋后, 仍然喜欢着那一份工作, 怀恋着那一份安详。那是一份阅读的工作, 可以在阅读里品味人生, 也能够在阅读里走过世界。
一直渴望那份阅读的工作可以做一辈子,也以为自己会坐在那张凝聚着百年沧桑的棕红色木制椅子上,在斜阳里沉醉在一捆又一捆的书堆里,在书山字海的阅读里走过世界的角角落落,寻访历史的点点滴滴。
一张椅、一屋书、一缕阳光、一片安详;一个人、一杯茶、一地清凉、一世时光。我走进书山, 涉过文海, 从此走过世界, 也走进历史。这样的工作犹如一幅色彩斑斓又简洁明快的山水画, 安静了现世的浮躁。
然而,为爱走天涯,为情闯世界。这样的一幅画, 这样的一份工作, 却终究未能伴我长久。在图书馆工作了几年后, 我选择了飘洋过海而去,开始真正阅读世界的人生旅行。从此便从在单纯的在文字阅读里世界的辽阔与恢宏, 渐渐演变成在山山水水的真实里阅读现实的世界。
也从此,开始了阅读和旅行共存的生命故事和生活体验。
出国后落脚的的第一站, 是加拿大东部著名的大学城 – 小伦敦。如果说可以把一座座城市比喻为一篇篇散文,那么伦敦就是一篇简单纯粹的寄情散文。安静幽雅干净清爽,城中心的建筑大多由厚重的灰色石头砌成,而一幢幢木头建造的低矮民居, 散落在城市周边各处。
在伦敦市中心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是我隔几天便会光顾的地方。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 我阅读了图书馆里几乎所有的中文藏书。那些方块字犹如亲人一般陪伴我度过了刚到异乡时的孤独岁月。 虽然大部分是繁体字, 一开始读得很费劲, 但是几本书读下来后, 便可以一目十行了。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白先勇、余光中和王鼎均的作品, 一读, 便爱不释手了。尤其是那句 [故乡就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真正进入了我的心, 抚慰了异国岁月最初一段时光的寂寞。
古人云: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其实这两点是相连的, 不可分割的。书中自有世界的辽阔、大地的广褒、岁月的沧桑,更有人生的智慧、宦海的沉浮、历史的厚度与深度。
当初居住在加拿大的爱德蒙顿市时, 一家公共图书馆打折卖一些很旧的图书, 是美国《读者文摘》杂志曾经连载过的小说合订本精装本,很便宜, 好象几毛钱一本。记得只花了几加元就买了二十几本。离开加拿大到美国时, 没有舍得扔掉, 沉甸甸地托运了过来。后来又跟随着我们南来北往几经迁徙, 现在仍然静静地躺在书房的书柜上。
飘荡了几年后,终于在美国南方定居下来。当时为了学习英文, 开始阅读大量的英文小说。 一开始只是想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慢慢地, 也开始享受阅读的过程了。
美国的近代小说里偏爱《飘》,这部小说曾经改编成电影《乱世佳人》,几乎囊括好莱坞的所有奖项。这是一部描述美国内战的巨著, 作者玛格丽特出生与成长的地方就是美国内战最为激烈的乔治亚州。以前读这本书时,幻想着郝斯佳生活的南方农场该是怎样的辽阔和苍茫。2014年秋季我曾陪伴先生去亚特兰大开会。每天先生去开会, 我一个人拿着地图, 在亚城闲逛。 美其名曰阅读城市。
一天清晨, 从位于城中心的旅馆出来。然后沿着桃树街一路向北,准备去亚城的精品艺术博物馆观赏油画与雕塑。《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的故居就在桃树街上,她曾经在这里住过很多年, 举世闻名的《飘》就是在这间小小的公寓完成的。很普通的一条街道和一座公寓,却因着玛格丽特和《飘》而变得著名。走在那条街上,仿佛走进美国内战,走进两百年前的故事里。
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清晨, 阳光温暖地照着。 亚城的气候已经很冷了, 我穿着笨重的羽绒服, 没有乘坐公共汽车, 而是徒步。 我喜欢徒步走过一座城市, 那样就似乎与这座城市拥有了相同的呼吸。也可以说是用眼睛和心灵在阅读一座城市,就如同走进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心脏, 进而聆听一个城市的脉搏与心跳。
那一天,我走过了长长的桃树街, 走进玛格丽特的故居, 也走进美国内战的历史, 拨开历史厚重的弥漫着灰尘的幕帘, 仿佛还原了那场战争的真实和郝斯佳悲剧式的爱情。
曾经热衷于黑格尔的哲学思辩,也曾经迷恋歌德美丽的诗篇,而有趣的是这两个人都曾经在德国小城海德堡生活过, 都喜欢在河边的山路上散步, 还走出了一条举世闻名的“哲人小道”。
终于有一天, 在2015年的初秋, 先生去海德堡开会, 我请了两个星期的假随行。 连续三天,先生去开会, 我独自一人走过海德堡, 走过那条曾经被黑格尔和歌德走过无数次的“哲人小道”。
走着走着, 仿佛自己也由此变得哲学和诗意了起来。
最后站在山顶, 俯瞰海德堡,内卡河蓝色的河水波光闪动, 绿色的树林郁郁葱葱, 还有红色的屋顶高贵而醒目。
初秋的风,仿佛把歌德那首美丽的诗篇从遥远的历史深处飘来:
我把心儿遗忘在海德堡
在一个温暖的仲夏夜
我的耳朵也充满了爱情
她的嘴唇好像玫瑰含笑
当我们在大门前告别
我清楚记得那最后一吻
我把心儿遗忘在海德堡
我的心啊在内卡河边狂跳……
不知是否我也把心儿遗忘在了海德堡,但是我却从心里爱上了海德堡。我曾经对先生说。旅行过很多地方,最美丽的感动就是我还会再来。而对于海德堡,是唯一一个想要把自己留下来的地方。
书海浩瀚, 要用一生的岁月去阅读;世界辽阔, 需要一辈子的光阴去走过。走进浩瀚书海, 阅读人生, 走过山高水长, 阅读世界。人生就是一场世界的行走旅行,旅行更是一种阅读世界的流动状态。
漫漫旅途,书香长伴,就不会有孤独,又怎可能会孤独。那永存的墨香,历久而弥新的感动,只有在书的世界里才能够拥有。每次回国,总是会买一些书籍带回美国,徐志摩、林徽音、张晓风、余秋雨,…… 一次次的旅行,满载而归。一本本的书籍,安然于书架。在阅读中探索真理、经历人生;在旅行里体验历史、感受真实。
阅读和旅行,犹如骨与血融进我的生命里,伴我一生的岁月。而我一世的光阴也会在阅读和旅行中悠悠度过,淡淡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