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小报“寻根又五十一篇。
城里才有人贴出文革时“幸福见毛”回忆文,想起这篇“小报”,贴上来:
取自1967年夏天,北京地质学院的“东方红报”。
说是“范进中举”,当然是引号的,不过吗…….
“我哪里还想看戏呢?”
“生活在毛泽东时代的全世界每一个革命的人都是很幸福的;生活在毛主席亲自建立和领导的新中国里的每一个革命的人就更幸福了;生活在毛主席他老人家居住的北京城里的每一个革命的人就更幸福了;可是我呢,现在正坐在毛主席他老人家身后边看戏,我该多幸福啊!我比谁都幸福!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没夸张吧?情绪“数码质”达到范进同学中举后的高度不在话下。
这篇“小报”本老汉已经推敲了一阵,之所以直到今天才贴上来,有个小疑问。那就是,不论本老汉该算犀利的网搜怎么拖拽扫描,就是寻不到任何有关这位“北京地质学院杨文源”的信息。想一想,不外下面三种可能。
首先,“杨文源”有可能是杜撰的虚拟人,这在文革中很常见,比如这个:
取自1966年秋,广东的“红卫兵战报”。
民择彪?Exactly!!!
所以,“杨文源”有可能是“柳代码”。可是,这是当时北京不小的一个“小报”,地质学院里的许多学生与教师会读这份“报”。一个莫须有的“杨文源”在地院内不好混,所以杨文源该是“实人”而非虚拟。
另一种可能,杨文源在文革后改名了。这个很常见。文革后由于各种“个人的”,“人际的”或是“发散的”原因,改名的事儿常设计发生。如果,杨文源杨先生在“网络时代”前很久就不再是“杨文源”了,地院外的傻冒,比如本老汉,再想从网上搜寻杨先生的信息,很难。“杨文源”可能仍在“跟着毛主席永远走到底!” ,大家不知是杨文源而已。
还有一个可能,杨先生因为某种不显著事件而英年早逝,自然也会是网上无音信的问题所在。
希望是第一或是第二种可能,而不是第三种。
文革中一起“范进中举“的传说。
注:历史上谁说的“堡垒最容易从里面聚众发财”来着?杨“中举”的时候,现场的“服务员”们比较扯淡。这位杨文源同学如此爱太祖,却不让他接近,可太祖身边的“林副主席、陈伯达同志、康生同志、江青同志”,四大诡计多端的“反革命分子”却可以无障碍接近太祖?太不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