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中产阶级怎样从一部电影找回自信

《疯狂亚洲富豪》的影评发表后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很多人对我引用的“家庭收入达到十六万元以后家庭收入的继续增长已经不会让人更快乐”的说法表示完全无法相信。“再加一个零还差不多!”有朋友这么说,其它风言风语也不少。因为质疑的声音比较多,这个问题有必要再谈一下。

 

我的影评对于钱是不是能让人快乐的研究写得很简略,没有将各种定义、边界条件、研究方法展开来讲清楚。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篇轻松的影评,意思到了就行,不想包括太多繁琐细节,强迫读者上统计课。实际上该结论后面是有翔实的数据做为基础的。这是Case Western University于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采用的是1968年开始搜集的来自在全国有代表性的5000个家庭中的18,000多人的就业、收入、财富、支出、健康、婚姻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被称为PSID(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这些数据的采集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认为是其60年历史中资助的60项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这些数据并不是为了研究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而采集的,研究对象只是如实地报告自己生活各方面的情况。但因为数据规模大,质量高,很多研究者使用了这些数据来进行自己领域的相关研究,关于金钱和幸福之间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

 

众所周知的,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老百姓生活费用很不相同。比如说在2018年的硅谷,年收入16万元不要说达到幸福的顶峰,不小心甚至会被划为贫困人口,所以研究的结论当然不能一字不差地往自己头上套。而且每一个人对金钱的需要,对快乐的感知,也都有所不同,统计数据是对一个大的群体的整体情况的衡量,不是每一个个体都能对号入座。但根据2016年人口调查的结果,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是五万九千元。比照这个数字,年收入十六万让人感到非常快乐并不是那么难以想象。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义快乐。进行这项研究的经济学家其实没有使用“快乐”这个词,他们小心翼翼地使用的词是“负面情绪的减少”,结论是金钱可以减少焦虑、悲哀、无助等负面情绪,但金钱减少负面情绪的边际效用在家庭收入达到七万美元时开始下降,到十六万元左右降到几乎为零,到二十万元左右则完全消失殆尽。

 

 

当然“负面情绪的减少”只是衡量快乐的方法之一,有些研究使用的是另一种衡量快乐的指标:“对生活的评估”。这两个指标之间有些细微的差别。前者是人们经历生活时的情绪,后者则是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成功与否的一种理性评判。

 

一项2010的研究分析了家庭收入跟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尽管这项研究使用的是不同的数据,但在收入对负面情绪的影响上,他们的结论跟2015年的研究惊人地相似,即家庭收入超过某个水准后,负面情绪基本上不再继续减少。但“对生活的评估”则有所不同,在家庭收入过了上述拐点之后还会继续上升。如果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快乐,快乐和收入之间有更强的相关性。

 

 

我想很多质疑我的影评中提到的结论的朋友,潜意识中使用的都是更接近于“对生活的评估“这个衡量幸福的理性标准。这跟我们的直觉也是吻合的。但我以为这些研究最大的价值,恰恰是发现了收入与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才是人们不容易意识到的。如果你问一个人是否想要更多钱,十个有十个是想的,只有凤毛麟角的圣人才不想。但大部分人比较难意识到的是,即使真的有了更多钱,他们的心情也不一定更好。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金钱不一定带来快乐。

 

这个结论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有了数据的支持,说起话来就有了底气。强调这个结论当然不是不要大家去赚钱,耽误大家发财的罪名我可担当不起。况且世界上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芸芸众生前仆后继地追求更多金钱。但这至少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快乐,不妨从今天开始,千万不要等到银行账户上有更多钱的那一天。因为如果你今天无法快乐,那一天你也不一定有更好的运气。

 

当然这里只是列举了两项研究结果,这些结果并不是绝对真理。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个体,要达到最佳情绪状态需要的收入肯定不同;也有一些研究分析的不是收入,而是净资产对幸福程度的影响;另外快乐和幸福也可以有“情绪”和“评估”之外的定义。其他的研究会得出什么结论,我不敢保证。但有两点我是相信的。第一,金钱的边际效用随着金钱的数量的增大而递减;第二,人对金钱的需要不是无限的,总有那么一个临界值,在这个临界值之上,财富不再带给人更多快乐。这个临界值可能不是十六万,也可能因人而异,但我不怀疑它的存在。

 

《疯狂亚洲富豪》这部电影提醒了我这一点。我私下认为,如果这部电影想让观众羡慕片中的奢华生活,他们是不成功的。那些疯狂的派对,热腾腾,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让我想到以悲剧告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中的富豪们的奢侈享受,除了少数一两件之外,并没有让我生出羡慕。这些关于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前早听说过,但已经置之脑后,很久没去想它。现在突然旧话重提,就是看了这部电影的缘故。

 

但让我们羡慕富豪的生活,或许不是这部电影的目的。恰恰相反,电影的目的或许反而是要让焦虑、惶惑的中产阶级,重新找回自信。有钱人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嘛。他们也离婚,斗小三,有钱也不过是买奢侈品,开眼花缭乱的派对,相互攀比,而且还有那么土的价值观,对新来乍到的外人如此粗俗无礼,连基本的社交礼仪都不顾。我们这些中产阶级本来想在尽情地欣赏他们的奢侈生活后,疯狂地崇拜他们,现在也瞻前顾后,三心二意,收住了脚步:我们的生活也许并不是那么糟糕,我们还是知足吧。于是我们心情愉快地走出电影院,高高兴兴地回家,一部好莱坞浪漫喜剧又一次达到了它的目的。

 

 

 


维立,毕业于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博士。现居硅谷从事高科技工作。业余时间翻译写作,出版过六本作品/译作。


 

 

——— 扫描关注“硅谷生活家”公众号 ———

 

维立 发表评论于
“穷得只剩下钱”这个说法,我在看完这个电影之后也想到了。没有说出来,还是怕人说我酸葡萄,也不想太愤世嫉俗。

不过不必拿这部电影和李安的电影相比。定位完全不同,娱乐一下就好。

回复 '美西2015' 的评论 :

我看完这个电影的感觉是,某些人穷得就剩下钱了。 这个电影比起李安的几部作品差远了。 这个电影让我感到极其不舒服。
美西2015 发表评论于
我看完这个电影的感觉是,某些人穷得就剩下钱了。 这个电影比起李安的几部作品差远了。 这个电影让我感到极其不舒服。
lucia17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
oceanblue07 发表评论于
哈哈,是这么回事。
mfsiv 发表评论于
特别喜欢你的文章,有理有据有深度。
维立 发表评论于
我也有这种感觉。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懂的,一种是不懂的 :-)。

回复 'valore' 的评论 :
维立 发表评论于
谢谢,很高兴。

回复 '唱唱唱' 的评论 :
valore 发表评论于
非常赞同你的文章。有些人是不会懂的,也许他们认为的“快乐”就是来源于更多的钱
唱唱唱 发表评论于
特别喜欢维立的文章,可以找到很多认知切入点,竟然那么一拍即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