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大汉雄风
接着上国宝
14 皇后之玺 陕博网图
白玉雕刻,螭虎钮,印面篆书阳刻“皇后之玺”四字,经过长期的埋藏无受沁现象,说明玉质坚硬致密。出土地点陕西韩家湾狼家沟距离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合葬墓长陵仅仅一千多米,估计是吕后陵园的供祭品,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皇后印玺。
皇后之玺的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只有33克,大家第一个反映就是,这玩意儿,太小了点儿,不像是皇后的玺。象清朝的玉玺之一的“大清受命之宝”, 印面达15.2×14.8厘米、通高有13厘米。
皇后之玺不是盖在纸上的,是封泥用的。以前没有纸,重要的文书用竹简或木板,写好后,竹简用麻绳或是皮条卷好捆上,木板则两两相对再捆上麻绳或是皮条。最后在麻绳或皮条打结的地方用一个团事先准备好的泥封住,并将泥上加盖相应的印章,罢了之后将盖好印章的泥团用火速烤使其快速硬化,以防内容被他人偷看。
目前发现的,从战国末期到秦朝末期的封泥全都是阳文,因为阴文钤于泥土变为阳文,易于辨识。秦汉时期的印玺不会太大,因为竹简和木板的大小是有限的。比如汉代最高等级的诏书——策书,也只有是长二尺的竹简和长一尺的竹简间次编联,编绳两道,所以封泥的大小也是有限的。皇后之玺玉印的边长达到了2厘米以上,已经是最高规格。
15 鎏金银竹节熏炉 陕博网图
高58厘米,重2.57公斤。博山炉形式,由炉体,炉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 通体鎏金鋈银,底盘镂雕两龙,炉口外侧刻铭文一周135字。整件熏炉被分为三个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记载此炉原为未央宫物,后来被赏赐给汉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家。中国古代香炉,以汉晋间流行的博山炉最为精美,而此炉又为所见博山炉中为最。
其他精品
金怪兽 战国-汉 陕博网图
重160克,这件黄金制成的奇怪动物,之所以被称为怪兽,是因为它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身体似羊、嘴似鹰、角似鹿、蝎形尾,四蹄立于花瓣形托座上。仔细观察,怪兽的两只抵角是由两两身相连、背相对的16只小鸟组成的,而且蝎形的尾巴也是一只小鸟的样子。这件小小的怪兽身上竟隐藏了十七只小鸟,体现出工匠们的睿智巧思和精湛做工。金怪兽有明显的草原文化风格。 根据金怪兽底盘上的小孔,学者们推测可能是匈奴族首领帽上的冠饰。
雁鱼铜灯 陕博网图
雁鱼铜灯的造型十分别致,整个灯为一只鸿雁回首衔鱼的形状。灯由雁头、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组成,灯盘和灯罩能够转动开合,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角度。最令人惊叹的是,灯油点亮后产生的油烟会顺着大雁颈部导入大雁的腹内,雁腹盛有清水,烟会溶于水中,从而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透光镜 西汉
透光镜非常奇妙,当日光照射镜面时,能将镜背的纹饰和文字映现在墙上,就好像光线穿透了镜身而直接投影在墙上一样,所以称为“透光镜”。西汉后,虽然铜镜铸造长盛不衰,但透光镜技术却没有流传下来。
瓦当 西汉
所谓秦砖汉瓦,小篆书体,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语。
马踏匈奴
复制品,原品在茂陵博物馆
鎏金铜蚕 陕博网图
鎏金铜蚕,全身首尾共计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制作精致,造型逼真。 鎏金铜蚕出土于石泉县,准确说是出水于河中。说起桑蚕,总觉得是江南的事情,但是西汉时的西安地区,一幅亚热带植被繁茂的情景,汉书上就说关中,“天下陆海...稻粟,桑麻,竹箭之饶”。汉代西安地区的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大的作坊,均为官府经营,织工多达数千人,丝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能途径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西安,是有道理的。此种鎏金铜蚕是迄今国内首次发现的,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那时的关中温暖湿润,孔雀,犀牛常见,大家种稻子,没人种麦子。喜欢面食的很苦恼,河北人董仲舒给武帝上书,“今关中俗不好种麦”,让皇帝下诏,“使关中农益种宿麦,令毋后时。”这里不知道有没有自己的私心了。
金饼 西汉
大家还记得上文说过的大唐邹骆驼挖砖,一千多年后的1999年11月2日,西安市未央区谭家乡东十里铺村旁边的新华砖厂,推土机司机赵学浩推土作业时发现,履带被一个土块一样的东西卡住了。他使劲儿抠,发现是一块金子。附近的民工开始哄抢,后来警察迅速赶到,封锁现场,展开追缴。三天后另一位推土机司机李玉红又在附近七八米的地方发现了整整一坑的金饼,李玉红保护了金饼并报警。前后两次共发现219枚金饼。总重量54.5公斤,纯度为95%。金饼大多数打有戳记、戳印,一部分还有文字、符号等,如租、黄、且、全、市、上、中、下、张、王、赵、宋、四、五、六、八十、百六等。这种金饼不是汉代的流通货币,而是库存的“上币”,主要是作为馈赠和赏赐的礼品。
金饼出土的位置,就是在汉代长安城宣平门东五公里处,但该区域在历史上属于平民的墓葬区。专家估计,可能是王莽期间,义军攻入皇宫,掠劫金库,造成大批黄金散落,被藏匿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