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独上西楼 (七十五)林海
被送去黑龙江改造的冷家老三尚中和媳妇金淑惠落脚在漠河一带的大兴安岭里。开始的生活异常艰苦,吃的是高粱米,住的是地窝子。冬天的暴风雪屡屡将大门封死,夏天的蚊子小咬几乎要把人的血吸干。全年只有一百天左右的无霜期,冬天不止是寒冷,而且夜长天短。
金淑惠在这种环境中充分显示了其性格中的乐观,坚韧以及很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她跟林场的职工家属们很快就混熟了。从周围的邻居那里学会了如何劈柴,如何烧火,如何囤积粮食,如何养鸡,种菜。她跟着妇女们一起去采蘑菇,认识了不少能吃的山珍。夏天学会了如何用烟驱赶蚊虫,秋天跟大家一起晾菜干。到了林场的第二年,能写会算的金淑惠建议林场办子弟小学,毛遂自荐做了老师。她一口字正腔圆的北京口音,和蔼可亲的态度深得学生们的爱戴。
尚中深深地感受到,没有金淑惠的陪伴,自己是不是能够活下来都是问题,更不要说能够活的这么有滋有味的。
冷尚中的主要工作是和林场的工人们一起伐木。这是个非常辛苦而且危险的体力活儿。从小到大,尚中几乎没经历过多少体力劳动。由于下放到这里是来改造的,对于他这个右派,林场领导一开始特别警惕,派专人跟他一起干活,生怕他破坏捣乱。后来大家发现他文质彬彬,完全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阶级敌人。而且档案里介绍,他的右派言论主要是为了自己家人鸣不平,并没有危及党和国家利益的行为,就对他放松了警惕。
林场的职工大部分是退伍军人,识字的不多。休息的时候,一开始是领导分配尚中给大家念报纸。林场离漠河镇有一段距离,报纸十天半月来一次。到了手里的报纸已经是旧闻。而且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越来越乏味,众人对那些官样文章渐渐没了兴趣,于是大家起哄,让他这个大学生讲故事。
老三从小就能言善辩,这下有了施展的地方。他先是讲在北京听来的革命英雄故事,但是这些退伍军人对这种事不感兴趣。之后逐渐胆子大了起来,他开始讲水浒,三国,七侠五义等等过去看过的闲书。很快,不仅出工休息的时候讲,冬天里,冷家也变成了大家猫冬的据点。工友们夹着自己打来的猎物,自家晾晒的地瓜干来冷家消磨时光。
冷尚中每个月要向上级写一篇思想汇报,讲述自己在林区的思想改造情况。开始领导还很重视,时间长了就疲沓了,千篇一律也无所谓了。
在林场的伐木工作中,冷尚中发现伐木工作缺乏科学性。为此,他跟林场领导汇报思想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是学林业的,对此自然有理论根据。他认为,如果这样毫无章法地砍伐下去,森林就会逐步缩小,以至于全部消失。只有有选择,有计划地伐木,同时栽培树苗才能保证森林的生态平衡,不至于被毁灭。他从自己带来的专业书籍里找出根据说服领导。终于,林场决定由冷尚中做伐木,护林,育林的计划和方案。
过去在林业部,冷尚中大部分时间是做文职工作。没想到,被打成右派之后,他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发挥。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他不必小心翼翼地做人,谨小慎微地说话。他利用工作之便跑遍了大兴安岭的许多林区,对那一带的树木品种,生长速度,气候对森林的影响做了非常深入的调查。他收集的资料对他日后发表有关林业发展的专著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在祖国的边陲,冷尚中和金淑惠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冷杰。周围的邻居,淑惠的学生家长们给他们送来了好几只老母鸡,成筐的鸡蛋。这对饿殍遍野的中国内地来说实在是太奢侈了。
版权归蜗牛湖畔所有,未经本人允许,不得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