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海外博客
按全文
按作者
首页
新闻
读图
财经
教育
家居
健康
美食
时尚
旅游
影视
博客
群吧
论坛
电台
热点
原创
时政
旅游
美食
家居
健康
财经
教育
情感
星座
时尚
娱乐
历史
文化
社区
帮助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
吴秀波四两拨千斤 人性的摸索没有尽头---- 南方人物周刊
吴秀波四两拨千斤 人性的摸索没有尽头---- 南方人物周刊
2018-10-03 03:33:28
smilha
首页
文章页
文章列表
博文目录
给我悄悄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物周刊:吴秀波四两拨千斤 人性的摸索没有尽头(图)
[复制链接]
wang7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4
|
只看该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第567期封面人物
距离吴秀波走进公众视野,已经将近十年。其间,他被万人追捧,被无数次采写。行动上,他早已突破演员的身份局限,成为监制、制片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媒体语境中的他,总是笼在一套似是而非的哲学式表述中,甚至有些语焉不详。
看过《大军师司马懿》之后,我对这位幕后的操盘手充满了想象。能拍出魏晋风骨的人,身上一定充满了知识分子的气息。我尽可能搜集他所有的公开资料,从他的生活和心迹来准备提纲。然而第一次采访难言顺利,大部分问题得到了似是而非的答案。
事后我开始反思,什么在阻止我真正地去理解他人呢?我在采访之前做了太多预设。预设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旦存在偏差,采访随时有陷入绝境的风险,其危害不只是一两个问题得不到答案,而且是双方的信任关系有可能崩塌。
最近看到一句话说,好演员应该像容器。仔细想想,这个比喻用在记者身上也十分恰当。现在我们有微博、有朋友圈、有公众号,可以随时随地发言,然后寻求支持 和认同。然而个人表达的渠道越多,越容易把人困在自我的信息和观点茧房中,难以脱身。我身处其间,未能幸免。而做记者,理解别人的起点就要先清空这些自以 为是,让自己以一个善意包容的姿态去接纳对方。
人性的摸索是没有尽头的。《大军师司马懿》的导演张永新与吴秀波相识五年,在他看来,明星过的是非常态的生活,“日常想到路边摊吃个焦圈、豆汁都不行”,无时无刻不被关注。众目睽睽之下,自然就有了“说与不说”的边界。
人物记者时常需要接受的拷问是,人与人之间,真的能够互相理解吗?至今,我也没有答案。之所以愿意在这条路上不断试探,或许就是对这个问题本身充满兴趣吧。
图 / 本刊记者 姜晓明
作为一名50岁的男演员,吴秀波提供的可思索空间已经不止于偶像或表演本身。他身后的坐标,横轴是几经变幻的时代,纵轴是风云际会的演艺圈
原标题《吴秀波 四两拨千斤》
全文约9520字,细读大约需要24分钟
1
2017年1月10日,农历腊月十三,因为连日阴雨,横店气温降到了10摄氏度以下。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的拍摄片场,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裹着厚厚的棉衣。导演张永新坐在监视器后面,盯完全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拿起对讲机说:“所有工作人员到现场。”
此时,刚刚完成最后一次角色诠释的吴秀波,还是戏中司马懿的打扮,发髻高挽、青衫大袖。他对着向自己走来的张永新张开双臂,两个人久久拥抱,起初还笑着,最后都哭了。
“333天,《军师联盟》杀青。”张永新宣布。他动情地说,“333,春是我春,夏是我夏,秋是我秋,冬是我冬。忍非常忍,直下担当。”
一年半以后,《大军师司马懿》上下两部都已播出,并分别获得豆瓣8.1和8.4的高分。张永新坐在北京的咖啡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恍如隔世”。记得杀青当天,“我俩之前说好了,到时候不带哭的,结果我走过去,一下子看到对方,控制不住了,太难了。”
在这部拍摄周期为一般电视剧四倍的戏中,吴秀波不仅是男主角,更是组局人,身兼总制片人和戏剧监制。
张永新记得,拍《大军师司马懿》拍了近两个月的时候,有一次在现场,他跟吴秀波聊当天的戏,吴秀波叫住他说,“导演,你的导演工作想怎么做,踏踏实实做下去,我替你把风雨挡在片场之外。”
图 / 本刊记者 梁辰
2
十一二年前,吴秀波萌发了“做司马懿”的念头,当时就做了策划,也找了相关的人,但尝试未果。七年前又试,未果。直到四五年前组建了现在的班底,终于做了出来。用他的话说,“时机是一步一步成熟的。”
中国的戏曲行当里,“三国”故事有两个著名的奸白脸:曹操和司马懿。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众多文艺作品的解读,曹操的形象已经丰富立体起来,惟独司马懿,在民间依然是扁平化的负面奸佞形象。
接到项目之初,张永新对司马懿的印象也只停留在“大阴谋家”。剧组花了大半年时间梳理史料,得出了新的认识:此人有大功,此人有大过——功过两齐伟。“人格魅力、人格瑕疵都突出,这就给了创作者空间,这种角色是有追求的创作者都愿意奔赴的。”
在此基础上,剧本在两年多里六易其稿,从最初保守的“谋士”思路,到最后呈现出来的“人的欲望的故事”。张永新总结为,“司马懿从少年时期的不经世事,进入权力场当中进行博弈,到最后站在潮头位置,权力之于他,变成了重负,最终他能不能寻求小我和大我之间辩证的关系?”
吴秀波作为操盘手,组织了无数次创作会议,经常白天进工作室,第二天天亮才出来,“炼狱一般”。那段时间,工作室的墙上贴满了剧中人物,每个人后面备着几名演员,有时候一个演员的敲定都要大会套小会,层层分析讨论。
张永新说,“为什么我们排斥浮躁的创作方法?因为那样你不可能深下去。拍戏,省着拍是有办法的,但如果三下五除二完成,最后结果意味着什么,我们心里明镜似的。”
此时距离吴秀波进入电视剧行当已经十多年了,参与过的戏大大小小几十部。他说,“什么叫戏霸、什么叫大牌?就是说这场戏我没想明白,我要再想想。为什么如 此被人抵触?因为你直接伤害到了投资方的利益,你一停下,所有人都要停下,增加了很多成本。我拍戏就希望所有的演员都大牌,我就是制片人,我不会催你,让 你赶紧拍完完了,我绝不。”
拍摄期间,《大军师司马懿》剧组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很多剧组已经省略的围读剧本环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二度创作,而是大家形成一个合力,彼此知道这场戏说 什么、结构是什么、人物状态为什么这样。”张永新说,他们会把台词推敲到标点符号,“比如省略号,没说出来的话,就要用别的方式表现出来。”
剧中曹睿托孤那场戏,拍摄当天中午12点,演员集合开始讨论,等到第一镜开拍是晚上8点,全部结束已经到了第二天早上7点。
吴秀波(右一)、张永新(左一)与演员在《军师联盟》拍摄现场合影
3
众所周知,制片人和演员的关系就跟“天敌似的”。张永新佩服吴秀波能够在这两个角色之间跳进跳出的能力。
“他的位置很尴尬,处在一个矛盾拉扯中,(很多演戏之外的事物)做也要做,不做也要做,这就看一个人的生存智慧和人生阅历了。”张永新说,“秀波这么多年 在影视界摸爬滚打,做过制片,懂得制片的游戏规则;他又是演员,懂得演员需要保护的东西。他能把两种力量中好的部分最大化保留,把互相拧着的危害,降到最 低。”
投资四个亿的项目,从第一天开始就面临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障碍:周期过长怎么给资方解释,演员超期如何协调,甚至横店影管中心工作人员见到他们组的人都头大:怎么又来了?张永新说,“因为我们不要脸是有名的,要了一个景,四个月出不来,像‘钉’在那里了。”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吴秀波都开玩笑说,他去刷脸。
剧中很多演员都是靠他刷脸刷来的。诸葛亮的扮演者王洛勇记得,剧组第一次向他发出邀请的时候,他因为父亲病重婉拒。吴秀波得知后,写了一首关于“父与子”的长诗送给他,劝慰他“先把父亲照顾好,不必为戏的事情多虑”。
王洛勇“非常感动”,他觉得吴秀波“很谦卑,遇到事情不是轻举妄动,很有智慧”。因为这份信任和好感,为父亲尽孝之后,王洛勇同意加入剧组。
他记得拍戏期间,吴秀波几乎每餐都和大家一起吃盒饭,“他吃素,吃得很快,吃完也在那坐着和大伙聊天。”将近一年的拍摄,演员来来去去,除了必须要处理的事务性工作,其他时间吴秀波全拴在组里。
张永新评价吴秀波,“在和资本打交道的同时,转过身就能在片场进入状态”,“既可以长袖善舞、又可以本本分分。”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4
《大军师司马懿》剧组有个共识:好的历史剧一定能够打通时间的壁垒,用一个过去的故事呈现当下的价值观。
剧中崔琰有一句台词,“哪怕后人说我迂腐也罢,我总得做点什么,哪怕是微弱的一点光,我也给后人照点亮。”这句话是创作人员现场编出来的,虽然没有史料依据,但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对魏晋风骨的崇尚。
从演员的角度讲,在吴秀波处理过的角色中,司马懿是难度很高的一个。从少年到老年,跨度近半个世纪,剧中所有人物都围绕他展开。司马懿一生隐忍,靠不显山 不露水和坚守走到最后,这让人很容易将之与吴秀波本人联系起来:他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已过35岁,人生曲线和司马懿相似。
王洛勇记得,拍摄司马懿蛰伏阶段的时候,吴秀波把自己潦倒时的经历掏出来与大家讨论,用以贴近角色状态。心路历程的接近让他有机会借助角色的外壳,更顺畅地表达自我。最终,他找来“依依东望”四个字嵌在剧中,作为司马懿毕生追寻的答案。
5
吴秀波今年50岁。已经是可以塑造重头历史人物和一代宗师的年龄,他却经常把“流浪”挂在嘴边。他总说,如果到了人生最后一天,他希望自己死在路上,而不是死在床上。
“我之所以说我想去流浪,是因为我自始至终没觉得我在哪住下过,或者说没有觉得任何一种状态是我可以安住的。”他说。
作为1960年代末出生的北京人,他的生命历程与时代发展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
青春年少正值浪漫懵懂的80年代,而立之年撞上市场经济变革期的挣扎与探索。吴秀波身上既有和父辈一样对踏实稳定的渴望,同时也有对梦想和自由的憧憬。
他16岁考进铁路文工团话剧学员班,四年后进入铁路文工团话剧团。当时卡拉OK兴起并成为风靡一时的娱乐方式,因为偶然的机会吴秀波开始在歌厅唱歌,成为当时北京有名的“夜场一哥”。
他曾在自己的书里写道:“我非常喜欢那时候的生活状态,到现在依然非常留恋。我每天晚上想唱什么由我自己决定,底下的人爱干嘛干嘛,但我相信一定会有人给我花儿,一定会有人喜欢我,也一定会有人为我鼓掌。”
80年代,大量新鲜的东西进入吴秀波的世界。他把头发留长,穿上喇叭裤和高领毛衣,一边唱着罗大佑和李宗盛,一边试着把年少躁动的心绪写成歌。
那时北京的冬天比现在冷,夜里下着雪,吴秀波和喜欢的女孩从建国门桥沿长安街一直走到复兴门桥,“天特别冷,心特别热,外面刮着风,心里能听见歌。”
“那是一个非常快乐而单纯的年代,那时候爱上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有房有车,而是那天下午阳光很好,他穿了一件白衬衣。”
1995年前后,吴秀波从话剧团辞职。他记得,当时的电视剧多数只有上中下集,团里的演出经常青黄不接。“没戏拍,你就是一个再好的演员也没有任何用处。”相比之下,唱歌是真实的,他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被认可、挣到钱。
6
吴秀波从20岁唱到30岁,10年间,歌厅之外的世界早已转换。1990年代,国企改制,新市场发出召唤,资本和财富不再是被遮掩的词,大批工人离开原本打算耕耘一生的单位,进入自由但未知的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吴秀波告别了青春期的“肆意妄为”,突然间有了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和尊严而奋斗的“责任感”,当他接收到时代列车飞速前进的信号时,内心 开始发虚。“在我30岁出头以后,开始害怕这样唱歌厅了。”吴秀波说,“你没有什么可以怀旧的资历,又匮乏了青春的快乐以及无畏,就觉得在那种场合再继续 工作的话,会害怕哪天那辆车突然把你推下去。”
离开歌厅的理由与当年离开话剧团的理由一模一样,他想要“务实”,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你会发现,现在这个社会状态,不见得给老实人留下那一条路。”
吴秀波的这种不安定感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职业选择。如今,即使在演员行当已经颇有名气,他对这个职业的评价依然是:“我能不能找到让我做一辈子的事?至少现在我认为我这个选择没错,起码老演员也有饭吃。”
《大军师司马懿》剧组的一位年轻驯马师说,“只要做这一行能把自己养活,能养一个家就行了。”这句话与吴秀波表达对演员这个职业的感情时说的话如出一辙。
从歌厅走出来的吴秀波,举目四望,无处可去。“大锅饭没有了,企事业单位的人开始下海,到了某个事业单位(找工作),人家说我们还往外开呢。你只能去做生意。”
当年的大潮中,流传的都是创业成功的神话,然而现实是大多数普通人屡试屡败、勉力维生。吴秀波是其中不幸的那个。他做服装、开饭馆、办美容院,终于在新世纪之初,把自己折腾到身无分文。
他形容,当时的自己连“破帽遮颜过闹市”都算不上,“连那一顶帽子都没有。”
7
黎明之前的故事已经不新鲜了。经商失败、妻子待产,万般无奈之下吴秀波找到昔日好友、演员刘蓓,通过做经纪人、音乐编辑、串场演员,他回到了这个当初自己主动离开的行业。
此时,电视剧市场生态早已转变,2006年,“制播分离”政策实施,电视台对电视剧制作的主导地位被打破,民营资本迅速进入,机遇摆在了曾经无戏可拍的演 员面前。2010年,电视剧《黎明之前》播出,吴秀波凭借刘新杰一角迅速蹿红,那一年间他接受了两百多个采访;2013年,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上映, 他成为“国民大叔”的代名词。
2013年,张永新筹拍《马向阳下乡记》时与吴秀波相识,当时他不确定自己这个“土掉渣的农村戏”能不能吸引炙手可热的吴秀波。初次见面,张永新讲了70年代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经典片段,吴秀波听得热泪盈眶,张永新感觉这事儿差不多成了。
“什么叫正义战胜邪恶,那场戏做了一个淋漓尽致的表达。”张永新说。类似的片段也在《马向阳下乡记》中出现。
张永新生于1972年,25岁入行,见惯了演员从寂寂无名到一夜爆红的转变甚至扭曲。他说,“演艺圈就像一个真空的试管,直接面对的是名与利带给你的荣耀与残酷、光环与镣铐。”因此,真正清醒的局中人要清楚“你是谁,你到底要什么”。
《马向阳下乡记》拍摄结束前,吴秀波跟张永新提起了“司马懿”的构想。
右起:吴秀波、章子怡、徐峥录制《我就是演员》
8
吴秀波自称是个“随波逐流”的人。外交官家庭和寡言的父亲给了他安全但孤独的童年,当那个脖子上挂着钥匙的男孩真正走进社会、被卷入时代的浪潮,他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生存哲学。
最近,吴秀波在演员竞技节目《我就是演员》中担任导师。节目导演吴彤说,吴秀波在圈内人缘非常好,懂礼节、有礼貌。他第一次与吴秀波合作是录制综艺节目 《王牌对王牌》,嘉宾分组游戏环节,吴秀波和汤唯一组,与沙溢、胡可夫妇比赛。当时汤唯不小心犯规把一杯水泼在了沙溢身上,现场所有人都来不及反应,汤唯 不好意思地躲在主持人身后,吴秀波见状,伸手拿起一杯水浇在了自己头上,尴尬气氛瞬间化解。
类似的情况在《我就是演员》的录制中比比皆是。有一次主持人让导师间互相说一句狠话给台上演员示范声调和语气,吴秀波拿徐峥作完调侃的靶子之后,马上跑到徐峥面前,跪地求饶。“对方又舒适,又有节目效果。”吴彤说。
10岁的小儿子在作文里这样描述吴秀波:“老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冷静,我从来没有见他慌乱过。每次问爸爸问题,他总是能行云流水般的回答我,就算有时候我 问他一些稀奇古怪他答不上来的问题,爸爸也总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应付着我。爸爸用辛勤的汗水来做我的榜样,他也很少冲我发脾气,这就是我的老爸,一个勤劳 温柔而又聪明冷静的老爸。”
吴秀波看完哈哈大笑,“孩子如此天真可爱,又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本质。”儿子说的“冷静”和“应付”恰当地概括了他的处世原则:不“善于”与人为敌,是个挺“圆滑”的人,“我用比较安全的方式来达到我的目的。”
张永新拿他和司马懿作比,“司马懿遇到问题的时候,永远不是正面冲撞。正面上的像许褚,赤膊上阵,这本身还是幼稚的,因为必将头破血流。”
圆融周全几乎是外界对吴秀波的印象,因为跟人讲话经常双手合十、姿态谦卑,他被网友戏称为“合十哥”。而当被问及吴秀波的锋芒时,张永新说,“他当然有锋 芒,锋芒不一定都是面目狰狞的,也可以是一种委婉的表达、一种平静的坚持。当他选择做司马懿这部戏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他要做的是什么了。”
演员的精神气质投射在角色上,使得吴秀波演绎过的人物具有了相似的面貌。“我可能会去选一些边缘化的角色来演,我不是很喜欢特‘主流’的东西,特别主流会 被定得很死,没有发展空间。”于是,无论是《黎明之前》里的地下党、《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的落魄中年,还是《马向阳下乡记》里的第一书记、《大军师司马 懿》里的三国权臣,他们身上仿佛都带有半格的游离和心不在焉。
“重场戏不一定重着演,你会觉得他演得很轻松,而且自带幽默感,这就是他的风格。”张永新把这种风格总结为:四两拨千斤。
9
“司马懿”杀青后,吴秀波脱下古装,离开自己亲手搭建的短暂的戏剧“乌托邦”,再次回到当下的生活。这一年多的工作,他概括成三个字“维朋友”:串朋友的戏,参加平台的节目。“工作时间越长,朋友就越多,你又不知道你还能工作多长时间,生怕这些情没还了。”
在圈子里泡得久了,总会遇到些身不由己。8月的一天午后,杭州天气凉爽、蓝天白云,吴秀波在窄小的化妆间被节目编导、媒体记者层层围着,他穿一件灰色T 恤,标志性的灰白发须还未打理精致,窝在沙发上时,啤酒肚依稀可见。尽管身边的经纪人再三催促化妆干活,吴秀波依然慵懒地坐着,甚至耍赖似的点燃一支烟, 坏笑着说“抽完这根”。
这两年,吴秀波不是没想过退休。他喜欢打台球,奥沙利文是他的偶像。“他有一阵就不想打球,就想退休,就觉得这事儿没意思,天天拿一根棍子捅球。后来突然 有一天,他特安静地说,我不打球,我干嘛去啊?”这句话对吴秀波的触动特别大。多年前那种害怕对命运失去掌控的感觉再次来袭,“我天天想退休,但如果有一 天真的退了休,干嘛去啊?”
年轻又不知所措的时候,吴秀波曾经问一位前辈,“一个人怎么能更好?”前辈跟他讲了《心经》中的一句话: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他问前辈,“这句话什么意思?”前辈说,“没什么意思,这就是经,你就念。”
因为某种缘分或宿命,吴秀波真的从来没有去查过这句话,笃定地念了二十年。着急、害怕、痛苦的关口,这句话始终陪伴着他。
直到二十年后,突然有一天,旁边有个人听到他在念这句话,问他,“你怎么念这个?你知道什么意思吗?”吴秀波说,“这不是没意思吗?”对面的人告诉他,“不,这句话有意思,它的意思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彼岸是光明的世界。”霎那间,吴秀波泪如泉涌。
二十年来所有的行为、情感积累、快乐以及痛苦的根本,变成了一句诗一样美好的东西。及至今日,他依然以为自己所有的经历和努力都是从此岸眺望彼岸。
图 / 本刊记者 梁辰
生命的意义无须标榜 时间从未亏待过你——对话吴秀波
人物周刊:当初怎么想到要做一部关于司马懿的戏?
吴秀波:过往作品中,曹操、刘备、孙权,哪怕关羽、张飞、赵云,都描述得非常详尽。但是三国归晋,归在司马世家,关于司马懿的描述,在历史文献和《三国演义》里,都不是特别详尽。那这个人物就有特别大的可供想象的空间,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有值得描述的地方。
人物周刊:做古装戏和现代戏,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吴秀波:就是字面上的,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了。至于人性上,古装戏和现代戏在根本上没有区别。
人物周刊:你曾经说上部《军师联盟》更影视化,下部《虎啸龙吟》更戏剧化,这个怎么理解?
吴秀波:一个故事从头讲起,随着慢慢被观众接受,交流形式会有所改变。所有交流都是通过外部交流转成内心交流,也就是自我交流,戏剧也是。前期所谓影视 化,需要更加吸引观众,给观众最大的信息量,比如历史、时间、战争。第二个过程,司马懿渐渐成熟,在戏里要完成角色自我交流,所谓戏剧化,就是是否能使观 众完成思索。这是差异性。
人物周刊:你从11年前有了这个念头,到真的从生到死陪司马懿走了一遍,这个过程中你个人有什么成长和改变?
吴秀波:当自我和角色开始交流,随着我的年龄增长,我需要通过角色这个第二自我表达什么现实态度,这是我的成长。我现在表达的是我当初没有设定的。作为艺术主创,我愿意在里面留下自我的痕迹。演戏除了挣钱,也是我的文化生产,需要在其中进行自我记录。
人物周刊:你最核心的表达是什么?
吴秀波:“依依东望,心猿意马”,戏里面反复出现的八个字。心猿意马,是司马懿自我的象征。人的成长,就是慢慢建立自我的过程,客观讲,也是自以为是的过 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依依东望,望的是毕生的成就。随着他与自我之间交流的深入,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依依东望,望的只是成就吗?不,依依东望,望的是 毕其一生,望的是时间。
角色是否这样认为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认知。在时间的流程中,是没有对错、没有成败的,但时间记录了你的每一个当下,如果你尝试着和时间交流,你会发现,它从未亏待过你。
人物周刊:演完司马懿,给你本人留下了什么?
吴秀波:司马懿如果能留在身上那真的是幸运的事儿。我相信随着年龄增长,越贴近他在《虎啸龙吟》里的年龄,可能会和他有共同的感触。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 剧照
技术控与戏剧监制
人物周刊:你做这部戏的状态和之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吴秀波:这部戏付出的体力和精力不一样,要把控戏剧上的细节、要完成制片流程、要去演,同时我又是组盘子的人,所有演员都是我请来的,要进行情感和工作上的交流,一个人干了四个人的活。同时时间也是一般活的四倍,这从来没有过。
人物周刊:那这部戏会不会对你来说意义也不同?
吴秀波:那没什么,我觉得生命的意义无须标榜。没什么意义。
人物周刊:这部戏你为什么会自己做制片人?
吴秀波:被逼的,要拍自己想拍的戏,就得干活。我拍这个戏那一年,总共有20部古装戏开机,除了我这部,其他19部都是仙侠。我这胡子拉碴的,扮仙侠也不像啊。你仔细看那年的作品表,没有人拍历史剧了,但我又想演,就得自己弄。
人物周刊:我看你在以前的很多戏里也有监制的身份?
吴秀波:我们这个行业虽然不是一个极尽技术的行业,但是有技术,我认为我还是比较偏于技术控的。我原来很不理解,比如投资者拿钱盖楼或者做药,他投资就是 投资,会找工程师、建筑师来设计楼,找药理师来研发药,就我们这行,投资人都喜欢自己说剧本,特逗,多滑稽吧。投了钱,你也不能干这事儿吧。但原来就这 样。一个公司拍什么,不是编剧说写什么、导演说拍什么,而是老板定了几个项目。所以这个行业需要一个专职的沟通环节,叫作监制,把有钱人想赚钱的欲望,变 成真正能成型的艺术商品。很多戏里的监制你去看,要么是出钱最多的,要么是平台的头,所以我给自己打上“戏剧监制”,我只对这一个事儿负责。
人物周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很多艺术和资本间的妥协吗?
吴秀波:要更多协作。
人物周刊:做监制是你坚持行业标准的方式吗?
吴秀波:任何一种游戏,你就是要打过那么多关(才能赢),那些怪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比你凶悍,这是规矩。戏剧本身也要守这个规矩。所谓捍卫戏剧的规矩,就是完成戏剧的规则,游戏才有乐趣。
好演员先长耳朵
人物周刊:做演员久了会疲吗?
吴秀波:一定会。当他无法突破的时候,就会疲。我曾经9个月不演戏,《黎明之前》之前那段时间,突然间就不想演了,觉得怎么演来演去都一样呢?
人物周刊:突破发生在什么时候?
吴秀波:《黎明之前》。为什么我演六个角色老一样?因为总是“我”在演,把“我”去了,就好了,去掉所有的自以为是才能进入另外一个角色中去。我认为好的 交流不是长嘴而是长耳朵,好演员先长耳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大师,他说“真听真看真感受”,这里没有台词什么事儿。所有不专业的演员,上来先背台 词,只记别人的台词尾巴,他说完我说。那就不叫表演了,那叫现眼。
《黎明之前》和我以前的角色相比,你就会发现我从表达到感受的转换过程,一个分水岭。环境每分每秒都不一样,感受都不一样,怎么可能重复。
人物周刊:这种转折是通过细节的处理实现的吗?
吴秀波:不是,那部戏恰巧放弃了所有的所谓细节处理,类似的还有《北京遇上西雅图》。
人物周刊:入行15年,你对表演这件事的态度有变化吗?
吴秀波:我都演了15年了?我命好苦。我从特别特别想演,到特别特别想退休,因为这件事儿做得实在是太长了。
人物周刊:你曾经说过以后想要尝试相声?
吴秀波:是的,喜剧往往被误读,以为喜剧是逗笑。其实悲剧恰巧是宣泄,而喜剧是大无畏。而且,相声是我现在看到成本最低的艺术表达形式,成本低并不意味着技术素质低,相反,有的时候,成本越低越难为。相声靠语气达到的意境就能给观看者带来快乐,这个挺洋气的,我想去学学。
目的性越强,越以为有答案,会越痛楚
人物周刊:你之前讲过,在年少的时候头也不回地离开父亲,而在自己有了儿子之后才开始理解他。现在你对他最深的记忆是什么?
吴秀波:我无比敬重父子之间的关系,这种情感我无法准确描述。就像《北国之春》里那句歌词,“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
人物周刊:你曾经说80年代的浪漫躁动像一场梦,“梦”怎么理解?
吴秀波:那个时候我恰巧处于青春期,十五六岁,是那种简单的懵懂的勇敢,极度真诚,又可被伤害。随着慢慢成长,匮乏了曾经那个年代所拥有的心性以后,我开始格外怀念。
人物周刊:当时的生活留给你记忆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吴秀波:秋天来之前,夏天还没去,天还挺暖,但杨树已经开始哗啦啦啦像拍手一样的那个声响。我的记忆可能就是那个东西。“懵懂”这个词我觉得可以代表我青春年少的时间,没有清晰的目的性,温和而强大。其实目的性越强,越以为有答案,会越痛楚。
人物周刊:所以当时你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设定?
吴秀波:没有。现在我觉得后来有一段时间可能就是对未来设定得太多了,就有对现实的不满,恰巧是那种没有太多设定的日子是快乐的。
人物周刊:设定太多了的阶段是什么阶段?
吴秀波:三四十岁,开始觉得有能力设定未来的时候,就开始设计,包括现在。不是说我现在能看见以前的快乐,就能回到那个快乐了。
人物周刊:听说你平常吃素?
吴秀波:我吃素吃了四年零七个月,现在不吃了。因为我发现我身体里只有一种东西是不可控的,就是欲望。这种不可控给我带来一种叵测感,我由于恐惧这种叵测感,而尝试去控制它,吃素是其中一个过程。
人物周刊:停止吃素是什么原因呢,是觉得可以控制了吗?还是别的?
吴秀波:初衷是为了自在,突然间当我发现它变成了另外一道枷锁,就停止了。
(参考资料:吴秀波《上天赐予的一场戏》、《军师联盟》拍摄纪录片《何以论英雄》上下集)
登录
后才可评论.
今日热点
我们的生活为何越来越卷?
sandstone2
这流感怎么这么厉害,差点要了我的老命(四年第一帖)
我冇醉
印度人统领美国IT江湖的机密-独家
firstuncle
美国狂和中国老二的合作
BeijingGirl1
回国生活:看看跨年夜的热闹
我生活着
中国的六代机和美国的舒适教育
朱头山
女儿一句表扬的话,顿时什么辛劳都值得了!
风中的苇絮
你家的圣诞树拆了吗?
花似鹿葱
戴着王冠的过年饺子
尘凡无忧
胆大莫过黄永胜上将:敢冒犯毛、林两夫人
赵大夫话吧
这个元旦我戒了酒
江天云月
中国结 -- 孩子,你该来吗?(二)
安琦吴
我的2024年回顾
甲城老武
公司聖誕節抽獎
TyHongAu
一周热点
乳罩,男人的诱惑
魅力野花
回国生活:兄弟,请爱惜自己的尊严和生命
我生活着
点评我的2024
南瓜苏
2024: 有种情叫长情, 我只驻写文学城
BeijingGirl1
女儿回家过节
暖冬cool夏
多元退休生活 隐居与闹中取静
康赛欧
你什么时候退休?
老套筒
杂感·随笔总汇(85)现实,梦想的冲压床
野性de思维
回国游-购买飞机票
斯人曰
WXC岁末活动大爬梯,大家一起来庆祝!(多图)
菲儿天地
人山人海人潮人涌人波人浪,太多的人类了!
mychina
盐葱猪排 -- 好吃到转圈圈
美羊羊2015
退休一年
雪狗2014
浅谈美国医疗保险(Medicare) 的选择
Ann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