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畔】之十二 : 雷印山下的女活佛寺和 '元谋人'

真实的故事,希望您喜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金沙江畔】之十二 : 雷印山下的女活佛寺和"元谋人`"

        东北-西南走向的乌蒙山系连绵八百多公里,  从贵州省金沙县一直延续到云南省的武定县戛然而止,在那里形成一个600米高差的陡坡,向西经雷印山进入元谋盆地。盆地以西是大姚县的白草岭,已属横断山系了。乌蒙山系和横断山系就成为元谋盆地的东西边界,其中央贯流着龙川江。东西窄、南北长的元谋盆地可以视为龙川江下游河谷。龙川江在龙街渡口汇入金沙江。
       雷应山林木葱郁,山下有一座古庙叫活佛寺,庙里供奉着一尊活佛老母像,常有信男善女入庙祭拜,香火旺盛 :
 
 
       关于活佛寺的由来,元谋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元谋盆地的能海闹(今黄瓜园镇牛街村。成昆铁路刚建成时牛街是一个火车小站,后来火车提速车站就废用了)有一阮姓人家,十月怀胎,生下一女,手长齐膝,黍米不沾,专吃香灰度日。年龄稍大,目秀眉清,身材娇好,至十八岁,却不愿许配人家。一日,一场飓风莫名刮起,将阮女卷至一块黑色巨石之上,被一放牛老者发现,于是决定将阮女背回家。当老者背起阮女时,惊奇地发现黑色巨石上,竟然深深地烙下了阮女的手、足、臂的印痕。背至半山坡的一片松树林时,天色已晚,筋疲力尽的老者只得将阮女置靠于一株松树之下,解下蓑衣披于其身,下山回家。第二天,老者邀约老伴手提装有数个洋芋的篾盒匆匆上山,准备共同接阮女回家。待老两口欲背阮女回家时,阮女却手指装洋芋的竹蔑盒,拼命摇头,不愿动弹。老俩口只好遗憾作罢,手提篾盒下山。回到家中,方觉篾盒沉重,打开一看,盒内原先盛着的数个洋芋都变成了黄金。老俩口激动万分,将阮女所赠黄金一半分与村民购置田产,其余所剩为阮女建庙设殿,以谢其恩。 此后,常有善男信女到寺庙烧香祈愿,遂得名香山寺。后来,云游四海的无隐和尚至此,听了阮女故事后甚为感动,重新为其修缮庙宇,取名“活佛寺”,阮女亦被元谋民间尊为活佛老母,深入民心。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也有他与此寺和尚的交往及能海闹村的记述: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又过了三百多年,在这雷印山下的一块台地,倒是出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下面是《光明日报》1999年的报导:
           
          1965年初,为配合四川攀枝花地区的建设和成昆铁路的勘察设计,在中国地质科学院黄汲清教授的部署下,组织了一个西南地区的新构造研究组。这个研究组由地质研究所的钱方、赵国光、浦庆余和王德山四人组成。四人在出发前经过收集资料和研究分析后认为,在拟开展的工作地区中,元谋盆地是首选。于是,3月下旬他们在组长赵国光的带领下,从北京经由昆明来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
        当时元谋县交通闭塞,仅有一条土公路与昆明相连,200公里汽车要开两天。整个元谋县内除一趟班车外,只有一辆汽车——医院救护车。所以在日常勘测时,地质队的队员们只能靠两条腿跑,一般每天要跑四五十里路。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找到了已经有170万年历史的元谋人的踪迹。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他们经常要向当地老乡打听情况。有一天老乡告诉他们,上那蚌村附近“龙骨”很多,传说有十条龙死后埋在那里,所以叫它“十龙口”。地质队的队员立刻赶往那里,展开踏勘和调查访问。几天下来,他们确认上那蚌村这一带地层出露好,化石多,构造现象清楚,因此,决定把这里作为工作重点。
       他们住在一位当地老乡家,由于勘测任务繁重、时间紧,他们不得不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有时地质队员们清晨就出发了,天黑才回到住地,饿了就吃几口带的馒头,渴了就喝几口泉水。
         5月1日是劳动节,是法定的节假日,可地质队员仍把它当工作日对待。这天一早,钱方、浦庆余和王德山这几个年轻人带上地质锤、小铲和装化石的书包,赶往勘测点工作了。元谋盆地受盆地气候和西南季风气候的影响,才4、5月份就闷热难当。这天天气晴朗,三人分头在一个个小土包上,一条条沟沟坎坎里搜索化石,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但几个人收获了不少化石,最多的是云南马牙、鹿牙和破碎的鹿角、牛牙,也有少许象牙及啮齿类的牙床,还有一些动物肢骨。每当找到这些化石,他们都用预先准备好的棉纸把它包好,化石比较集中的地方还给它编上号码,并将化石所在的层位记录清楚。一天下来,三个人的书包都是满满的了。
         
谷歌地图上上那蚌村西北的台地(蓝色箭头所指)就是“元谋人”化石出土处:
 
 
下午5点左右,钱方在距上那蚌村西北800米的一个土包下,发现了几颗半露出地面的云南马化石,在这几颗化石旁边还有一些类似牙齿的化石。由于这些化石大部分埋在土中,表面只露出一些痕迹,还无法做出辨别。钱方用地质锤的尖端,小心翼翼地进行挖掘,一枚化石渐渐地露出地表,挖出后仔细观察,应该是人牙!带着兴奋的心情,钱方在这颗牙齿的出土处继续寻找新的化石,很快又挖出一颗。经过比较,这两颗牙齿似乎是两枚上两侧门齿,一左一右,他把牙齿化石捧在手中,如获至宝。这时浦庆余和王德山两人也先后来到这里,当他们看到这两颗浅灰白色的、石化程度很深的牙齿化石,非常兴奋,也认为这应该是猿人的牙齿。几个人又在这小土包周围寻找化石,希望能找到更多的人类或猿类化石材料,但可惜的是只找到其他一些哺乳动物化石碎片和牙齿化石。天已经渐渐黑了下来,又开始下起雨,他们只得回到上那蚌村住地。
 
“元谋人”化石出土处:

       回到住地,三个人马上取出这两颗门齿化石,仔细地琢磨起来。他们翻开书本找出“北京人”的门齿素描图跟这两颗门齿进行对比,甚至张开嘴将这对门齿和自己的门齿进行比较,结果一致认为这对门齿很可能是猿人的门齿。可没一会疑问又来了,这对门齿比现代人的门齿要粗大,会不会是巨猿的门齿?由于他们不是古人类研究专家,所以当时无法对这对门齿得出一个较肯定的结论。但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两颗非常有价值的门齿化石,便把它用棉花包好,装在一个带有玻璃盖的方纸盒里,准备带回北京请有关专家作详细的研究和鉴定。
        第二天一早,他们又回到发现牙齿的小土包,进行了搜索和简单挖掘,结果找到了几颗马牙、牛牙、鹿角和一些化石碎片,但再没有找到其他的人类化石。
       回到北京后,他们专门向有关专家汇报了这两颗牙齿的发现情况,并提出了初步的看法。经过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的初步研究鉴定,认为基本形态可以与北京人同类牙齿相比较,故被定为直立人种中的一个亚种,并以发现这一化石产地的元谋县城命名。1972年2月22日,新华社报道了这一重要发现和初步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元谋人的故乡吸引着中国和世界古人类学家纷纷来这里考察研究,围绕元谋人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元谋这个人类文明的孕育地,也在默默地等待人们进一步揭示它的奥秘。
 
发现“元谋人”牙齿化石纪念碑,做成那颗牙齿形状:
 
          第二年的冬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县文化馆等单位组成发掘队,对元谋人遗址及元谋盆地进行多学科科学考查和发掘工作,在该地点同层位内找到刮削石器3件,有人工痕迹的石块3件,地表采集到石器10件,石料均为石英岩,不过,最让考古队员兴奋的就是炭屑的发现了。
          1974年的一天,考古工作者们像往常一样紧张有序地工作着,忽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快看,是炭屑!”大家立刻扔下手里的活围上前去,经过研究后初步认定是炭屑遗存。经过深入发掘,炭屑遗存越来越多,最让考古队员兴奋的是炭屑与哺乳动物化石“共生”的现象,发现有炭屑的地方就能找到动物化石,有动物化石的地方大都也能找到炭屑。是自然火还是人工用火的遗迹?考古队员们苦苦思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根据地层来看,这里是靠近湖边的浅水地区,粘土层中常夹有砾石,哺乳动物化石上常有豪猪咬啃的痕迹等等,说明这里不是远古人类的住地。那这些炭屑是哪儿来的?考古队员在发现炭屑的附近展开了调查,认定这些炭屑不是火堆原处的灰烬,而是从附近岸上被雨水冲下来的,说明元谋人的居住地距这里并不远。
       “用火”,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用火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是人类文化上的巨大进步。看来元谋人不仅制造和使用石器,很可能已经会用火了。
 
1995年在县城元马镇建立的简陋陈列馆:
 
           1984年12月中旬,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又在该遗址南偏东300米处,比牙齿化石出土层稍高的地层内发掘到元谋人胫骨化石一段,尖状骨器1件,有人工痕迹的骨头2件。
        两年后,元谋县又有了新的重大发现。这些新发现为人类的演化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化石资料。1986年10月5日,元谋县物茂中学初一学生、彝族姑娘李自秀在竹棚村西偏南约1公里的豹子洞箐发现了重要化石。她和她的舅舅一起,将80公斤重的化石扛到昆明,交给了云南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工程师。工程师当即从化石中挑出了一颗人类牙齿,经考证,这颗牙齿距今约210万年,专家将这一人类命名为“东方人”。
 
这两颗牙齿存放于北京地质博物馆。我出国前还去看过:

         为了进一步考古发掘,这一年的12月,云南省成立元谋古人类考古联合发掘队先后分别对豹子洞箐进行了6次试掘和发掘工作,在该地区共获古猿牙齿化石67枚,以及上千件约40个种类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标本。与此同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初步对豹子洞箐地区完成了地层划分、年代测定样品的采集等工作。经初步研究,这些古猿化石可分为两大类型,即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其时代为上新世,距今约400万年。
         元谋古猿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上新世该类型古猿化石材料的空白。同时,对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及其地理分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05年在城郊建成的新博物馆:
 
 
        物茂乡的发现并没有就此停止,1987年1月中旬,李云芬、李自秀母女俩按元谋人陈列馆安排,在物茂乡小河蝴蝶梁子采集化石时发现一件古猿左上颌骨化石、单枚牙齿化石21枚。3月,由云南省博物馆、楚雄州文物管理所、元谋人陈列馆组成的元谋古人类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小河地区进行正式发掘。考古队员陆续又在元谋县小河村地区的蝴蝶梁子出土了比“东方人”更早的人类化石,距今约270万年。化石中有一段左股骨,比现代人的略粗,从这段股骨可判断,当时的人类己能直立行走。专家将这一人类命名为“蝴蝶腊玛古猿”,认为“蝴蝶腊玛古猿”是东方人的直系祖先。这个结论将中华民族史推前了100万年。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1990年,先后发掘共7次,共获元谋古猿头骨1件,上颌骨4件,下颌骨7件,单枚牙齿1093枚,以及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经初步研究,这批古猿化石和竹棚村豹子洞箐遗址出土的古猿化石一样,属于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两大类型,其时代均为上新世,距今约400万年。
             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地区,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人类发展、演化的重要地区。考古学家还认为,“元谋人”北上越过金沙江,到甘肃、青海成为古羌戎人,继续往东北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1973年、1974年,钱方等人再次去元谋盆地考察,并采集了元谋组古地磁标本。1976年7月25日,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其绝对地质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左右。198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杜耀西对元谋人的历史地位做了阶段性总结,认为:元谋人在人类社会初期,南猿向直立人过渡阶段有特殊地位;元谋人为黄种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元谋人的石器文化具有独特性,而且学会用火的时间较早。总之,对于中国早期历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然而,对这些发现和解释,学术界存在很多怀疑和反对意见。我是外行,只能介绍如下:
           钱方是1965年“元谋人牙齿化石”的发现者。据他披露,两颗牙齿化石被发现时,“其中一颗牙齿的齿冠半露出地表,牙根埋在土中,另一颗则全部埋在土中,两颗牙齿相距仅十几厘米,似乎是一对门齿。”这意味着,化石被发现时所处的土层,未必是化石的第一埋藏地。“古地磁方法”的应用也因此缺乏一个坚实的地层依据。此外,牙齿化石发现于1965年,但因时代因素,化石出土地点的具体核实,要迟滞到1973年才展开。这种学术上的不规范,对后续的采样测年工作的可信度,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此项研究存在先天的不足。‘元谋人’化石只有两颗牙齿,所能提供的解剖学形态信息有限,无法支撑有关演化阶段与体质特征的深入研究;两颗牙齿非考古发掘所得,无法证明它们的采集地点就是其原始埋藏地点;发现化石的山包已经消失,其后的地层观察与采样分析只能在附近相似的堆积体中进行,无法确保所观察研究的地层与原化石出土地层有 100% 的契合度。”
“‘元谋人’的文化遗存一直不很明朗。据文本亨报道,……从元谋人化石产地地层中发掘出来的性质明确的……三件石制品‘均发现于含猿人化石的褐色粘土层之中’,但‘石器和猿人牙齿化石之间有着一定的上下垂直距离,低者 0.5m,高者在 1m 左右,若以水平距离言之,则最远者约20m,最近者为 5m 左右’。这三件石制品虽然在当时被宣布‘是我国发现与猿人化石伴生的最早石器,在亚洲地区目前为止尚未看到时代可与之相比较的材料‘,但它们与‘元谋人’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而且材料太少,无法反应技术和组合特点,与华南的砾石石器技术体系也缺乏吻合性。其后在该地区的考察与发掘也未能找到更多、与‘元谋人’化石共生关系更确凿、技术特点更清楚的文化遗存。日后出现过一些有关元谋人会用火的报道,但由于提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在学术界基本上没有产生关注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元谋人牙齿化石”发现于1965年,但“元谋人”这一发现的正式对外公布,要迟至1972年。该年,尼克松决定访华,“为配合当时新闻宣传,新华社需要寻找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予以发表,这就找到了‘元谋人’门齿化石。”化石的发现者钱方曾对媒体激动回忆:“我记得很清楚,这个成果是和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在同一天见报的,非常有纪念意义。”
       上那蚌村那块台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面积768.15亩。然而54年过去了,如今固定的保护经费为零,科考发掘也已停滞近36年。我们去参观时看到的是一片荒地。除了两块纪念碑外,啥也没有。
 
从这块台地上下眺上那蚌村:
  
  
         大那乌村民小组长刘光付被县里选为元谋人遗址义务文保员,每天至少到遗址巡视3次,却没有分文报酬。由于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盛产反季节蔬菜。刘光付说,元谋的耕地是“金土地”,一亩地年收入两三万元很平常,若是种得好,亩产值能有十来万元。村民说:“天天拿遗址当宝贝,地也荒了,又没有补偿,不如拿来种庄稼。700多亩地能赚多少?两颗牙齿,就算是金子的又能值多少?”
小百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锦川' 的评论 :

老乡好!
锦川 发表评论于
亲切。攀枝花人士到此一读。
小百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ae' 的评论 :
谢谢来访,有空常来坐坐。
mae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