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奖项揭晓之前,"绿皮书"就已经成为了本届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大热门。对我而言,
它的难得在于它勇敢地选择了一个敏感到令人难于启齿的话题。
时逢连厕所标志上的男女之别都被淡化模糊的年代,想要讨论肤色和族群之间的差
异,会变得尤其困难。和本届另外一部奥斯卡提名的"黑色党徒" BlacKkKlansman"
中实打实的暴力冲突相比,"绿皮书"却另辟新径,用了四两拨千斤的巧力。
分歧中,想行走于两者之间,往左一步会踩痛了谁的脚趾。往右一步,又挤兑了谁
的肋骨。既要保持立场的公正,又要避开说教的空洞,就只能依赖于细节设计中的
精巧。
举个例子。白人太太请来的修理工是黑人。被白人丈夫看见,皱了皱眉头,终于忍
住没说话。却在事后清理厨房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把那只黑人用过的玻璃杯给扔到
了垃圾桶里。无须对话,甚至无须表情,大家早已心照不宣。无论是施方还是受方,
再复杂再强烈的情绪,全部烂在肚子里,嘴上绝口不提。但对于电影而言,最难捕
捉的正是这种谁也不说。虽然说不清它究竟藏匿何处,却又始终能感受到它弥漫于
空气中,经久不散。
一个最明显的线索,被反应在电影的片名里。所谓"绿皮书"的全称是"黑人旅行指南
"。此书最早出版于1936年,直到美国种族隔离在1966年结束后才停止使用。因为当
时有些餐厅和旅馆禁止接待黑人。按电影里的原话,绿皮书的用意除了助人为乐,
还能让人在旅途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a vacation without aggravation)。
与细腻含蓄的细节相比,电影的情节则显得简单而直白。1962年,在美国种族隔离
的背景下,一个黑人钢琴家到南方巡回演出的途中,需要一个白人保镖的帮助。漫
长的旅途中,汽车狭小的空间里,前座是白人司机兼职保镖 ,后座是黑人音乐家老
板 (虽然旁观者往往错误地将把两人的身份调转)。
唐是国宝级别的钢琴演奏家。从小锦衣玉食,出入的是权贵之家,弹奏的是史坦威
钢琴(Steinway)。永远挺直了脊梁,高扬着头颅。即使寂寞得每晚能独自喝下一整
瓶威士忌,却从来不许人靠近。
相对于唐的刻板小心,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东尼的出现,让人觉得如沐春风。身为
在纽约长大,混迹于黑社会的意大利后裔,东尼习惯有话就说,从不委屈自己。所
有束缚人的政治和规范,对他而言,如同吃剩下的鸡骨头一样,被统统扔到窗外。
遇到言语不合,大拳头挥过去。那叫一个快意。
路途寂寞,一个前舱,一个后座,身份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开始窥探彼此的界限,
渗入到彼此的生活。所有的变化还是从细节开始。
前边抱着炸鸡大嚼,"啊,你没吃过炸鸡?" "啊,你没听过黑人的怨曲?" "怎么感觉
我反而比你还要黑?"
后边不为所动,只淡淡回一句,"你对我的理解太狭隘了。"
可能吧。长久以来,大家早习惯了将人划分为我们和他们的界定。对于自己并不了
解的事物,人们往往喜欢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做出某种自以为的判断。未必准确,
却能保证省时省心省力。
而电影中两人超越种族的友谊,正源于他们走出了各自的舒适区,开始对未知的探
索和接近。唐试吃东尼推荐的炸鸡,东尼开始欣赏唐演奏的古典音乐。唐教东尼写
家书,东尼为唐挡拳脚。
坚冰因为温暖而融化,偏见因为了解而消减。原本紧闭的内心,向外投射出微弱的
光亮。或许,可以把那点微光,称为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某种人之所以为人,而
天生共有的东西。如炸鸡的香脆,家书的温暖,根本无需解释,却能让两人默契地
相对一笑。
一个原本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却运用喜剧的聪慧,带来了八面玲珑的皆大欢喜。追
溯电影中的喜剧效果,除了对话的趣致,更建立在两个角色设置上的反转。除了肤
色带来的劣势,作为老板的唐,无论在修养学识,还是财富地位,远在东尼之上。
联系五六十年前美国的背景,估计并不是常常能见到的情形。
选用百里挑一的特例说故事自然也有它的妙处。 等于宣称买乐透奖能够发财致富一
般,让人少了不必当真的计较,多了随心所欲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