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得437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以真情自然为上品——即所谓“不隔”。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与孔子言诗如出一辙,看起来似乎比孔子对诗的认识还要高些。其实,不然!

孔子以知礼得名,靠“礼”发迹——礼却齐侯,摄相事,有喜色。所以他三句话不离“礼”,诗中所见也是礼——“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但他毕竟高人,十分清楚见仁见智的读法非诗之本,“思无邪”——也就是“不隔”——才是诗之本。

例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境界不高,但真情真意,便不隔;“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便是隔;若改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便是不隔,但若御前诗人真这么唱,只怕脑袋要搬家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