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南方的人,一定对锦葵科木槿属的植物不感陌生。城市里处处栽种着扶桑花和木槿花,偶尔还可以见到几株俏丽的木芙蓉。
我曾经多次以木槿花为媒介,叙述了文革末期在闽中山区与外公一家相依为命,偶尔采木槿花入馔的时光。木槿花是留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的最难忘的鲜花之一。
上中学时去莆田的湄洲湾游玩,途经一片农田时,发现了开着黄花的大麻槿,当地人采其茎上的纤维当作黄麻的替代品。
来到温哥华定居,又见识了锦葵科其他属的植物,如各种锦葵(锦葵属)和蜀葵(蜀葵属)。在诸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开始研究起古诗词里的“葵”来。
至少在明代以前,古诗词里的“葵”不是今人熟知的向日葵,因为向日葵是明朝时从南美洲传入的。
古诗文里的“葵”,叶子有向日性,古人常常以“倾心”、“向日”来形容它。例如:司马光的《客中初夏》诗有:“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杜甫诗云:“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宋人蔡氏《葵花》诗云:“最怜一点丹忱在,不为斜阳影便移”;范仲淹《依韵酬吴安道学士见寄》:“但得葵心常向日,何坊驽足未离尘。”
这些诗文里的“葵”指的是作为蔬菜的冬葵,俗名滑菜。李时珍曰:“ 食葵须用蒜,无蒜,勿食之”。
我观察到原生于亚洲和欧洲的锦葵和蜀葵没有“倾日”的本性,古人留下的颂咏蜀葵的诗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蜀葵赞》:“类麻能直,方葵不倾”,说明蜀葵的茎像麻一样的直,但它的叶并不朝向太阳。
可以这么说,古人对锦葵科的各种植物还是分辨得清清楚楚的,明代以前的诗篇,“葵”即冬葵;凡是赞美“蜀葵”的,诗词间一定有“蜀葵”两字。
锦葵在古语里不是某种“葵”,它的古名是"荍"(qiao, 第二声),也叫“芘芣”(pifu, 第二声),始载于《国风·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这首古诗里出现了好几种植物,以少男的口吻刻画出一副淳朴浪漫的爱情景象:东门外的白榆树绿荫蔽日,宛丘上的柞树林枝繁叶茂,子仲家豆蔻年华的小姑娘,在绿树下跳起优美的舞蹈。选下个好日子好呀好风飘,城南门外的广场上真热闹。漂亮姑娘放下积麻的活计,在集市上跳起欢快的舞蹈。聚会相亲好日子就在今朝,少男越过人群挡住她的道。看她的粉红笑脸好像锦葵花,她赠我一捧紫红的香花椒。
锦葵和扶桑、木槿、木芙蓉、蜀葵等锦葵科植物都是宋元代雕漆常用的花卉。这些作品里的锦葵有着圆心形或肾形的叶,具5-7圆齿状钝裂片,花3-11朵簇生,花瓣5,匙形,我估计是以华锦葵 (Malva sinensis)为参照物进行创作的。
温哥华的锦葵品种是从亚欧引进的,除了华锦葵,还有欧锦葵(学名:Malva sylvestris,俗名cheeses), 欧锦葵的茎叶、花色与华锦葵极相似,主要区别在果实:华锦葵果实疏被柔毛,欧锦葵果实平滑无毛。
(欧锦葵的花、叶、种子)
还有一种锦葵,几乎从未出现在古代的国画和雕刻作品里,却以一种随性自然的绝美姿态深深打动了我。
它是原生于欧亚的麝香锦葵(musk mallow),来到北美后太能繁殖了,成为野地里一种常见的野花,甚至在某些区域还沦为杂草。
无论在洒满阳光的野地里,还是居民区的篱墙外,我都会不经意地撞见麝香锦葵。它的外形与花锦葵的区别比较大,位于茎的基部的叶子是圆形浅裂的,而位于茎的上方的叶子深裂成5至7个齿状。大朵大朵的五瓣粉色花(偶尔有白色花)在每个茎的末端成簇出现,或单朵出现在叶腋。据说遇到温暖的天气或顺手将叶子和花朵捏碎时,植株会散发强烈的麝香味,故名麝香锦葵(学名Malva moschata)。
(左图为麝香锦葵茎上方的叶子,右图为茎下方的叶子)
温哥华的夏天是极美的,除了个别山火蔓延的日子,大多数的时候天空是明净的蓝色,白色的云团自由自在地飘着。晚上八九点钟天色还是亮着,看不见星星,唯见五彩缤纷的野花从林缘边的草地上冒出来:有白色的牛眼菊和大滨菊,还有挂着深紫色或者浅紫色铃铛的毛地黄等。麝香锦葵开心地与它们为伍,花瓣如丝绸般轻盈柔软,露出灿烂的笑容,有一种不谙世事的纯真。
有时麝香锦葵的种子落在了住宅区,从裂开的水泥地上钻出来,无须浇水也不会旱死。一朵粉花刚刚枯萎,另一朵粉花又展露欢颜,桔红色的夕阳映射着它们蓬勃的身姿一刹那,爱情就这样发生了。爱情总是迸发于动人的瞬间,有着独一无二的如斯美好,无论撞见哪种锦葵花,都会联想到千年前来自《诗经》的遥远叹息。爱人,面对时光飞逝,我想说出最衷心的感谢,谢谢你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麝香锦葵还是一道野菜,叶子可以生吃或者煮熟了吃,味道温和宜人。叶子是粘稠的,比较平淡,当地人在夏季色拉中大量使用它们。它们是色拉中生菜的常年替代品,从春季到夏季中期抽出的新鲜叶子均可生食。鲜花可以用来摆色拉盘,生吃也无妨。完全成熟前的种子具有令人愉快的坚果味道,增加色拉的风味,但种子颗粒小,大量采收比较繁琐。
麝香锦葵既烂漫,又好吃和好种,懒人赶紧行动起来,来年春天莫忘了在园子里撒一排它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