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愚蠢

我们的眼睛很大,能装下整个世界。我们的眼睛又很小,甚至容不下一粒沙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诸葛亮在民间那是神一般的存在,是智慧的象征。但是最后却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愚蠢。 

1。事无巨细,事必亲躬。都知道诸葛亮最后是累死的,我却不同情他。作为帝国的实际管理者,不会利用他人的才能,却事事亲躬,是渎职的表现。这不是管理一个小家庭,也不是一个小生产队,这是管理一个国家呢,诸葛先生。所谓最高决策者,应该拈得清事情的轻重,拿得起,放得下,他没做到。这一点,周总理跟他有点象,他曾说过自己是“举轻若重”之人,只适合做副手。他羡慕邓小平的“举重若轻”。事必亲躬有几大害处,首先当然是累了自己;第二,让手下办事的人觉得不受信任,得不到重视,从而离心离德;第三,让手下人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这也就造成了: 


2。后继乏人。也许诸葛亮是真聪明,所以很难有他看上的人。他是死在前面,不知道后人有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的俗语,一个人智力不高,但几个人商议,却能想到好主意。正因为这样,加上他没有给手下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使得整个三国里,蜀国的人才最为凋零。从而导致管理上的人才捉襟见肘,更加导致他事必亲躬。他没有夭折是他的厉害。 


3。穷兵黩武,屡次北伐。我至今都不太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迷之自信,认为他会取得北伐胜利,因而屡败屡战。他应该是饱读兵书之人,不会不知道好战的恶果。他也知道双方的形势,而且失败多次,为什么一意孤行,非得继续下去呢? 


清代赵藩的名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批评诸葛亮大局观不够,搞的蜀国人民清贫困苦,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是这样吗?与司马懿不同,诸葛亮要篡位,那是举手之劳。但是他为了声名,从没有动这个念头。也许他看清楚了形势,知道今生兴汉无望,又不愿意在刘蝉这种蠢人下活着,便以这种方式慷慨赴死,结束这种累人的生活,而给后世留下一个美名。不得而知。 


4。出师表是一篇愚蠢的表文。作为丞相,他以这样的语气对皇帝讲话,这是僭越。作为父亲和老师一样的人物,他没有吧刘蝉培养好,这是失职。在皇帝还不能亲政,他却屡次丢下朝廷,劳军远征,这是愚蠢和极不负责任的表现。还有,我们要稍微考证一下是谁泄出了出师表的内容。是诸葛亮吗?应该不会,他以这样的语气跟皇上讲话,本身就不合理法,再泄出表文内容,更有欺君之嫌。刘蝉吗?我觉得很有可能。在这样一个严厉的师父(我的用词是准确的)下面,一个堂堂的皇上,活得战战兢兢,肯定很憋屈,他又不敢反抗。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别人看到诸葛对他是如何的无礼。 


诸葛亮的一生是劳累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壮志未酬的一生,是智慧和愚蠢交杂的一生。 

xmlh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好月元' 的评论 : 元元好!
谢谢的谬赞!脸有点红,害羞和激动!哈哈!
诸葛亮千古一人,我们的褒贬无损他光辉的一生啊!
花好月元 发表评论于
圆圆好!
你这一招接一招,我喜欢的很。写的真棒!
一生有很多解释的这么一个人也是不凡的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