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

生命是一个旅途,人生是一场旅行。这里是我在生命旅途中的见闻笔记,感受领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都挺好”是阿耐同名小说改编的连续剧。

小说是几年前读的。当时似乎是因为“欢乐颂”热播,喜欢这个剧的接地气,一口气在网上搜到了阿耐的其他小说读了,其中就有拍成电视剧的“都挺好”和“大江东去”。

阿耐的小说情节经凑,描写的国内企业江湖,让身居海外的旁观者,读来即陌生又亲切。陌生是因为阿耐笔下的各场智斗过招,是改革开放后,国内职场的常态。对于大多数在海外经历了求学、求职再小康小富的人群,在国内职场的经历有限。而且大部分选择出国留学的人,尽管出来的原因不尽相同,“避开复杂的人事”是可以排在出国原因前五条的。这群人在国内的职场江湖恐怕也是惹不起躲得起,出国后更埋头技术角色,远离各种与人斗场合,难得有机会见识经历职场上的唇枪舌剑,高手过招。小说中的故事,是现实中随处可见的情节,时不时就唤醒读者的回忆。

在“都挺好”的前三十集,苏家两代父子三人,几乎将“不中用”的角色作了全方位演绎。父亲是丑角,哥哥是正角,弟弟是反角。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总能在剧中的家长里短中,或多或少看到在自己家中、在周边朋友中发生过的情节段子。差不多每一集,总会有几处,让人为父亲的找茬摇头,为哥哥的无能叹息,为弟弟的无赖愤怒。

也可以说,苏家父子的“不中用”,是因为每个人的欲望与能力不匹配。苏父在家中被苏母压制了大半辈子,是苏母的强势,也是苏父的无能。剧中的苏母为户口嫁进城市,住进老宅,可以说是除了青春美貌之外,别无其他优势;苏父在城市里长大,至少接受了客观条件强过苏母的初级和中级教育。如果以二人结婚时的硬件,苏父手中的利器有户口、房子,外加一份固定工作。而苏母,观众只是从她弟弟口中,知道她当年是“村里的一枝花”。可以说,在家庭控制权的角逐中,苏父一开始是手握重器,占尽地利——苏父既然有老宅,城里便是他的基地,周边也该有三五个亲戚。在条件如此悬殊的较量中,苏父城池尽失,一败涂地,从苏父对子女的各种“作”,说明他并不是“老好人”。那么,真的是苏母的“青春无敌”吗?

在苏母刚刚嫁到城里的时候,用青春美貌作为原始资本,为自己和弟弟赢得了城市户口,更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社会阶层上升阶梯的门。接下来的日子,苏母的原始资本随时间自然贬值,苏母本人和苏家在社会阶层的位置则是逐渐上升。来看看苏父苏母退休时候的状况,苏父是图书馆管理员,苏母是护士长,三个孩子都大学毕业,长子更是传统人眼中的出人头地:清华学士,斯坦福博士,硅谷高科技公司赚美元。个中过程,在剧中的多个回忆片段,观众看到,苏家的大事小事都是苏母出面摆平。她为明成明玉上学找关系,她为明哲出国决定卖房等等。观众便会猜想,一开始,苏母一定也是为自己真正成为城里人的一份子,求人找关系挤进某个机构做护士,一步一步的攀爬,慢慢变得长袖善舞。在这个过程中,苏父在干什么?观众不知道。其实,以苏父家当初的物质条件,如果本人不是阿斗,何至于到乡下去找媳妇。无能无用不是问题。苏父如果一辈子安分守己,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也不至于在剧中这么抢镜。

假如不给苏明哲安上清华斯坦福的光环,他就是留一代中随处可见的人物。相信“吴非”们看到明哲给家中打电话时为了报喜不报忧现编谎话,看到明哲打肿脸充胖子解释自己回国的原因是“高薪跳槽”,看到明哲在饭桌上自己给自己“加薪”将12万变成20万时,会多多少少产生“代入感”。如果明哲不需要处理家中的鸡零狗碎,这些善意的谎言倒是无关痛痒。问题在于明哲用这些谎言绑架了自己,不直言告诉家人自己暂时没有经济实力接苏父去美国,引发其它矛盾。他后面的出钱买房大包大揽,更是将妻子女儿都一起绑架了为他买单。这就不仅仅是善意了。明哲挤压小家利益来“尽孝”,成为“啃老婆”一族,客观上,并不比明成好到哪里去。不同的是明成啃老满足自己的物欲,明哲“啃老婆”满足自己的虚荣。

相比之下,明成其实没那么可恶。他无赖,至少真实。他啃老,但三个子女中,也是他陪伴父母时间最多。剧中的明成,照顾父亲算得上耐心,还能哄得母亲开心。他得到的利益,都是母亲心甘情愿给他的,不是直接从明玉手中抢来的。如果没有他从小到大欺负明玉,后来又为老婆出气将明玉打成重伤,明成其实没什么大错。

说句题外话,苏家的生态很符合统计规律。母亲强悍,孩子都有出息,但是孩子身上多多少少会有“阴盛阳衰”的趋势。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