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词牌,道典故之杨白花

《杨白花》是北魏杂歌谣辞旧题,是北魏时期胡太后的自作曲。史载胡太后曾钟情于手下大将杨白花,而杨惧祸出走。太后乃作词令宫女歌之,歌声凄怨。据《梁书·杨华传》中载:杨华,武都仇池人也。父大眼,为魏名将。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华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辞甚凄婉焉。《南史》亦云:“杨华本名白花,奔梁后名华,魏名将杨大眼之子也。”

诗词赏析: 胡太后《杨白花》 格 律

阳春二三月, 平平仄平仄,

杨柳齐作花。 平仄平仄平。(韵)

春风一夜入闺闼, 平平平仄仄平仄,(韵)

杨花飘荡落南家。 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含情出户脚无力, 平平平仄仄平仄,(韵)

拾得杨花泪沾臆。 平平平平仄平仄。(韵)

秋去春来双燕子, 平仄平平平仄仄,(韵)

愿衔杨花入窠里。 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这首词是北魏名将杨白花,因惧怕胡太后杀伐无度、恐其喜怒无常的权势,且又惧怕当其面首而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于是率其部下从北魏叛逃到南梁以后,胡太后闻报恚恨不已,为了追思往事,胡太后含泪写下的思念之词。本词作者贵为太后,能临朝听政权倾一时,亦算得上女中豪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政治上纵横捭阖的女强人,也一如常人,不乏七情六欲,其所写虽不外乎闺情别绪、离愁思春,悲伤怀人,但通过这首《杨白花》而表现出了这位铁腕女强人那细腻而不舍的情感经历。

首先词人以《杨白花》这个自己的情郎名字为题目,即含有无限的深意。“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阳春二三月,正是草长莺飞、万物复苏,闺怨愁长之际。眼见那杨树、柳枝上繁花怒放,从而惹得思妇愁怨陡起,这是以睹物而思人。但见那“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闺闼”即闺中小门,此指太后寝宫。那春风和着春日气息、和着那令人思念的杨花之味道,夜入太后寝宫。但那却只是春日气息及浓浓树花的味道,而那令人思念的杨花(杨白花)此时却已经舍我而去,而落入了南家(南朝的梁国)。这里含有惋惜,或是后悔,抑或是自责吧!“春风”句是一个双关语,明写春风夜入寝宫,暗写太后春心荡漾,萌生思念情郎的无限爱意。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既然人已去不复再见,情思正浓的太后却仍是恋恋不舍那份思恋,那浓郁的思恋又使得太后浑身乏力,但为所思之人她还是含情出户俯拾起杨花,睹物思人,不禁泪满胸襟。这几句其情之真率,令人掩卷。也正因为太后对杨白花爱之深、思之切,故忽发奇想,“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街杨花入窠里。”人已去、思念已成往事,于是太后只得遐想出美好的未来。祝愿那秋去春来之燕,衔得杨花入窠中。言外之意是不论杨花入谁家窠中,都希望他能得以温暖与安定。当然最大的愿望还是回到自己的身边。这是以燕子双出双入、衔花入窠为喻,寄托和意中之人永相厮守的愿望。 然而这种凄婉的情感是茫然的,最后也只能在宫人不断的连臂踏歌声中而“泪沾臆”了。

这首词构思巧妙,整体皆用比兴,以人、物同名这一契机,以物喻人,以借杨花而思杨白花的修辞手段,用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一个女人的愁思。句句写杨花,又句句诉相思,身为太后,她在政治生涯上是富有的,她聪悟多才,又能临朝听政,亲理万机。然而她在感情上却是多舛的,做为一个女人,尤其年轻守寡的女人,其感情生涯上应是拮据的,尤其在皇宫的嫔妃制度下,即便身为宠妃、太后其情感上也是空虚的。故读此词,首先要将关注点放在一个普通女人身上,而不是历史上这个纵横捭阖、荒淫无度的太后身上。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其:“音韵缠绵,令读者忘其秽亵”。

《杨白花》做为乐府“杂曲歌辞”古题相传之法,即始于胡太后之手,后遂为世人沿袭为乐府母题,吟咏不息。而这份宝贵的遗产也就在这一畸形的情态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乃至保留下来,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员。

注释

1 胡太后:(约484--528年)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妃子、北魏孝明帝元诩的生母。安定泾原人(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境内)。孝明帝践位(即位)尊胡氏为太后并临朝听政。后因胡太后担心儿子年龄渐长,于己不利,武泰元年(528年)她与大臣合谋,毒死19岁的孝明帝,立临洮王之子三岁的元钊为帝,天下哗然,后被大臣尔朱荣所逼,溺死于黄河。

2 杨白花:武都仇池人,魏名将。投南梁后累征伐,有战功,历官太仆卿,太子左卫率,封益阳县侯。太清中,侯景乱,华欲立志节,妻子为贼所擒,遂降之,卒于贼。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