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爱情,都写在了徐光宪和高小霞的脸上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作者丨不一

舒婷曾在《致橡树》中描述爱情的样子:

不是谁攀缘了谁,不是谁歌颂了谁,不是谁滋养了谁,而是两个高大独立的个体,有着相同的信仰和姿态,像木棉和橡树一样,彼此独立,相互致敬。

我想这用来形容徐光宪和高小霞的故事,或许再合适不过。

徐光宪和高小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只是两个陌生的名字。

但对于稀土,应该或多或少都有听说过。

稀土是17种特殊的元素的统称,也被称为“工业黄金”,小到智能手机,大到火箭、导弹等诸多高新科技领域,稀土都是无可取代的存在。

因为稀土的提取和分离技术要求极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虽然是稀土资源大国,却因为萃取技术不过关,不得不低价出口稀土精矿,再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购买稀土产品。

明明是中国的王牌,却被当作了猪肉贱卖......

而将中国从这种劣势状态拉出来,甚至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稀土格局的人,便是徐光宪,后来他也被称为“中国的稀土之父”

而他一生的挚爱,一生的志同道合,便是高小霞
 

徐光宪和高小霞相识在交大,两人是化学系的同班同学。当时班上很多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因为种种原因,有的中途辍学,有的转学,最后只有21名学生毕业,高小霞是其中唯一的女生,而徐光宪则是第一名。

廖一梅说:这辈子,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了解

两人的相识恰恰应了那句: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拥有相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时候甚至无需多言,一个眼神,就懂得了彼此的想法。1946年,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上海举办了婚礼,正式结为夫妻,将余生珍重地许诺给彼此和国家。

从此鲜衣怒马春风得意,风雨同舟死生不离。

对于两个在战火中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内心有着相同的理想——科学救国。

“那时候,我们有一个模糊的科学救国概念,认为出去多学一点总会有用的……”

1947年,夫妻两都通过了赴美留学考试,因为经济拮据,高小霞默默放弃了这次机会,直到两年后才在朋友的帮助下得以赴美国进一步学习

徐光宪仅用了1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此后又获得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并且被选为美国西格玛克塞荣誉科学会会员,与此同时,半工半读的高小霞也在自己的学业上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

当时不止一个人提出要她们夫妻两留在美国 —— 明显这里的生活和前景会更好。

而他们的选择并不意外: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事实上,在那个时候,无数在外留学的人,都怀揣着最单纯的爱国之情,不曾有犹豫,心甘情愿放弃在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用所学所得为之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

1951年,正值朝鲜战争,美国宣布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徐光宪毅然放弃美国优渥的工作,而高小霞坚定地站在丈夫的身边,即使再过一年她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

两人想尽办法,辗转回到了中国,回到了那个最需要他们的国家。

 

 

 

回国后,两个人同时在北京大学任教。

 

生活条件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但夫妻两个却不曾有一丝后悔,身边是爱人,身后是国家,旁的早已不足挂齿。

 
徐光宪曾在科研上三次转向,在四个方向上开展研究:从量子化学到配位化学,再到核燃料化学,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他的一生就是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1954年,他与唐敖庆、卢嘉锡等人在北京主办质结构讲习班,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批理论化学方面的教师;他编写的全国第一本物质结构教材,影响了几代化学工作者;

1957年,由于国防和学科建设的双重需要,开始从事核燃料萃取化学研究;

1972年开始,有转向稀土分离和萃取方面的研究.....

针对当时中国在稀土市场上极不平等的地位,徐光宪倾尽了全部心血,带领学生翻阅了国外最新书籍,最终大胆的决定放弃国际上流行的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改用萃取法来完成分离。

这在当时被很多人不认可的方法,却使得纯度达到了创世界纪录的99.99%
 
徐光宪的创新之举直接推动了中国稀土分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实现了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向高纯稀土生产大国的飞跃。

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生前曾经说过: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
 
徐光宪当之无愧是其中一位,而高小霞亦身在其中。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她一直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中,高小霞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她就选择了稀土极谱分析作为研究方向。

徐光宪将稀土包含的17种元素分离出来,高小霞则将剩下的部分制成了“稀土微肥”,两人一次次的合作,在科研上不断赢得新的突破。

明明自己被称为“中国的稀土之父”,然而在徐光宪心里:“我老伴儿,她才是稀土研究真正的大家。
 
如此严肃的科学,似乎也染上了一份浪漫的色彩

1980年,两人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81年,两人同时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两人同时当选中科院院士.....

徐光宪和高小霞,两人不仅仅是伴侣,更是彼此的朋友,亲人,依靠,是彼此最不可取代的存在。

“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跟他(徐光宪)成为夫妻,并且一起生活这么多年。

徐光宪常常为一个问题,连续研究好几天,但是只要看到高小霞工作到晚上11点还不休息,便一定要提出“黄牌警告”;不管是走到哪里,两人总是习惯的牵着手:牵了手就是一辈子,一不小心就白了头。

晚年的时候,高小霞因为骨折坐上了轮椅,徐光宪便每天推着轮椅,带着妻子绕着北大的未名湖慢慢走。说着只有彼此才听得懂的笑话,竟是比年轻时候更加亲密。

徐光宪和高小霞曾经在《综艺大观》上度过了他们的蓝宝石婚,在节目上,已是古稀之年的高小霞脸上却带了几分羞怯,回首往事,笑着说道:“我很幸福,我能够跟他在一块儿,我很幸福”

1998年在接受采访时,徐光宪说:“我希望我们还要过一个金刚石婚”
 
只是这个心愿最终没有实现,那个时候高小霞已经被诊断出癌症。

在病情加重的那段时间,徐光宪几乎片刻不离地守在妻子的身边,旁人怕他身体受不了,劝他去休息一会儿,但一向温和的徐光宪这次却异常的固执,一刻也不肯离开。

但无论徐光宪如何不舍,如何挽留,那一年高小霞还是永远地离开了他。
 
“老头子,跟你过了一辈子,我很满足,以后我不在了,你要好好活着。”这是高小霞留给丈夫的最后一句话。

“我一生中,最满意的,是和高小霞相濡以沫度过的52年;我最遗憾的,是没有照顾好她,使她先我而去。

高小霞的追悼会上,这个经历过无数风雨坎坷的男人,坐在妻子的遗像边,泪流满面。

在高小霞去世后不久,徐光宪的头发就全白了。思念如马,自别,未停蹄。

妻子去世后,徐光宪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稀土事业的研究上,为保护稀土资源发声,他知道那一定也是妻子的期望。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到墓园里,和长眠在此地的妻子告诉她自己的研究成果,絮絮叨叨大大小小的事情,一如他们相伴的52年:

“小霞,你走了15年了,我们家里现在还好,我身体也还好,还有,我们的分析化学所,你盼望成立一个分析化学所,现在成立了。”

2005年,徐光宪获得“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他将全部奖金都用来设立“霞光奖学金”,用来资助和奖励贫困学生。“霞光”,是徐光宪的私心,取自两个人的名字,为国,也为她。

有人问什么是最好的爱情?我想在徐光宪和高小霞的身上看到了最动人的答案 

—— 第一不可忘国忧,第二不可负卿卿

一心一意一事,一生一世一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