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爱尔兰裔作家,普利策获得者,Frank McCount 曾經說過"Worse than the ordinary miserable childhood is the miserable Irish childhood, and worse yet is the miserable Irish Catholic childhood "。去年去爱尔兰旅遊前,对爱尔兰的瞭解只限於土豆飢荒,大規模的爱尔兰移民到美國,以及二十世紀初爱尔兰移民在美國低下的社会地位。更不用說六七十年代爱尔兰共和軍帶來的恐怖活動和二零零八年時爱尔兰的经济崩潰。通过這次旅遊到是對爱尔兰有了更多的瞭解。
爱尔兰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左右,凱尔特人遷徙到爱尔兰因此凯尔特语与当地語言混合形成了爱尔兰語。五到六世记時爱尔兰的基督教文化占主导,大大小小的修道院开始建立。像這次參观的格倫達洛修道院,座落於威克洛郡的一座冰川谷,風景秀麗,据说光呼吸當地的空氣都能让人增壽。里面殘留的古代建築在爱尔兰算是历史悠久。大部分建築是由花崗岩组成,也許因為這樣才得予保存,尽管如此,里面也仅有一座尖塔和一個小教堂房頂还在。观看這些古教堂遺址,有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是牆都特別厚實。修道院中的墓園里竪立著許多凱尔特十字架,似乎在爱尔兰比較常見,凱尔特十字架是在傳統基督信仰中的十字架基礎上加了一個圓环,据说這和太阳賦予生命的含义有关。
爱尔兰人和英国人的关系可以用爱恨交加来形容。其实十二世纪时英国人并没有入侵爱尔兰。当时爱尔兰内部两个小国王打仗,战败的那个向英格兰的亨利二世求救,这相当于英国人是被邀请到爱尔兰的。当然英国人凭借着先进的军事技术轻而易举地得胜后,来了就不愿意离开了。一一七四年陪同亨利二世到爱尔兰的是理查.塔百特爵士。英国统治爱尓兰让大量的威尔士诺曼人进入爱尔兰,而爱尔兰本地貴族只要承认英国的统治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何况还能得到许多好处。和许多其他的贵族一样,上层家族有自己的城堡来保护他的封地。这次在爱尔兰有机会参观了塔百特家族的曼拉海得城堡。这城堡建于一一八五年,由塔百特家族所有直到一九七六年。城堡以外面看维护得很好,里面就比较灰暗,如果只用自然光照明的话。里面的主卧和客卧出奇的小,大概不超过二十平米。在中世纪时洗澡得将热水从下面烧开再抬到楼上的小浴室,并不方便。据说是男主人先洗,然后是女主人,最后才是小孩子用同一浴盆的水来洗。在几百年前没有现代下水管道时,浴室里的抽水马桶和现在的差别不大。只是仆人们得往蓄水箱中加水及将排泄箱带下楼去清洗。古时候尽管条件不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族的财富还是富能敌国,墙上的橙色据说叫曼拉海得桔红色,城堡里面的家俱一流,尤其是一张能坐二十人的大餐桌及下面铺垫的一整张的羊毛地毯。塔百特家族对罗马天主教忠心耿耿,在1690年的波尼战役中支持被赶下台的苏格兰詹姆斯二世,结果输了。在波尼战役前夕,十四个家族成员在大歺桌上吃早餐,到晚上全部阵亡了。当时的爱尔兰贵族看来将宗教置于国家之上。
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爱尔兰也有许多欧式风格的帕拉第奥式建筑及庄园。这次参观的Powerscourt庄园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个。庄园改建于十三世纪的一个古城堡,十六世纪时Powerscourt家族重新修建了这个城堡,让它更具有现代风格。一九七四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庄园里的家俱和壁画,只留下了烧不坏的石头,尽管重新修膳,游人只能从外面想像当年的辉煌。十九世纪时七代Powerscourt伯爵引进了凡尔赛式的花园。英国国王乔治四世曾经在这个庄园里做客。里面有一个日本花园尤其值得参观,融合了小桥,流水,和小径,营造了一个让人冥想和沉思的环境。花园里鲜花绽放,我总想像女主人每天早上早餐后,到花园散步,然后捧着一大把鲜花回家的浪漫情景,当然前提是得有足够的花。国家地理杂志曾将Powerscourt花园评为世界十大花园的第三位。
从1609年到1801年爱尔兰议会由爱尔兰新教徒支配,但到了1801年,爱尔兰议会被解散,爱尔兰正式成为了英国的一部分。爱尔兰独立战争从1916年起,开始奉行的暴力方式并不为民众认同,但英国方面采取以暴制暴,随意逮捕和枪决,爱尔兰人的暴力诉求才得到民众的支持。1921年7月21日爱尔兰和英国签署了停火协议,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爱尔兰方面居然迟到了半个小时,结果他们辩说都等了七百多年,再多这三十分钟又有何妨。尽管停火协议之后爱尔兰内战不断,后又因北爱尔兰问题和英国搞不清楚,终究还是一个独立国家。
爱尔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天较冷但夏天不热,许多地区降雨量充沛,但不知道为什么经济比其它欧洲国家差许多。十九世纪时爱尔兰是以农业为主,三分之二的人口为佃农,并且对单一品种的土豆过度依赖,原因之一是土豆非常好种植,产量也大。十九世纪中期一场致病疫霉带来的晚疫病,导致了土豆在地里腐烂和欠收,这场土豆饥荒,造成了爱尔兰人口从八百万锐减了两百万人,其中有一百万人因饥荒而移居美国。当年爱尔兰移民在美国很受歧视,可想而知本地人要岐视谁.宗教和人种绝对不是障碍。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年爱尔兰也有不少移民,包括许多东欧的移民,本地的爱尔兰人现在也时常抱怨这些东欧的移民不为社区做贡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爱尔兰的食品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加上蔬菜和海鲜。这次在爱尔兰品赏了海鲜浓汤,是我吃过的最好的浓汤。爱尔兰燉煮由羊肉或牛肉加上土豆胡萝卜燉至而成,和我们平时吃的土豆烧牛肉差不多。早餐是一般西式的煎蛋,香肠,火腿,和土豆。其中有一样东西叫做黑布丁,同事神秘嘻嘻地让我尝尝。其实黑布丁是由猪血,洋葱,燕麦等制成的香肠,没觉得有多好吃,但也沒被吓着。不浪费猪身上的任何部位,这点到和中国人佷像。
爱尔兰人以能喝酒而自豪,到了爱尔兰就不能不尝尝健力士啤酒。健力士是世涛啤酒的一种,啤酒端上来时大量的气泡让颜色呈淡黄色,但十来分钟以后就变成了深黑色,深黑色据说是因为添加了大量焙烤过的深色麦芽。阿瑟健力士先生出身平民,但1725年PRICE主教去世时给了他的一百英磅让他能够开办了自己的第一个酿酒厂,健力士先生和夫人在一七六一年在圣玛丽教堂结婚,导游介绍说健力士夫人为他生了二十一个孩子,仅有十个存活,而他们俩居然不是天主教徒。圣玛丽教堂现在成为了都伯林的一个著名餐景点,教堂餐馆。里面的食品一流,晚上一般还有爱尔兰音乐和舞蹈表演。尽管我没在里面用餐,光是参观这个餐厅就让此行值得了。里面用美伦美焕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我非常喜欢爱尔兰的街景,各种商店外鲜花绽放,让人心情愉悦。在都伯林市区里新旧建筑往住混杂在一起,毎一座老建筑似乎在努力地告诉游人它往昔的辉煌历史,极有特色。和欧洲的其他城市一样,咖啡店铺天盖地,里面的烘焙糕点和咖啡味道和美国这边并无太大差别,当然到了爱尔兰总得尝尝爱尔兰咖啡,其实就是在咖啡中加点酒而已。中午坐在咖啡馆的外面,享受着和煦的微风,偷看行走匆匆的路人,让思路随意飘散。
在都伯林无论如何都得去三一学院看看。它是在英王伊丽莎白时期仿照牛津剑桥创建的,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一所天主教大学,做为新教徒的伊丽莎白女王是希望三一学院的学生不受罗马天主教会的影响,因此学校前两百年从未招过天主教徒。学校座落在繁华的市中心,但氛围优雅宁静古朴,数百年的老建筑,绿草树荫,有着浓郁的中世纪的英伦风格,学校在1904年前只招收男生,当时的校长曾宣称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就绝对不允许女性入学。现在似乎谁都可以申请这所学校,但入学对数学写作等科目的要求很苛刻,非常难被录取。一旦录取了,欧盟成员国的学生的学费基本上免费。学校也招收百分之十六的国际学生,学费只有不到二万美金一年。校内的老图书馆中珍藏有爱尔兰国宝凯尔经书,是九世纪新约圣经在爱尔兰的古抄本,里面不仅有经文还有大量的插图和精美书法,是由古修道士用天然颜料手工绘制在牛皮纸上。馆内展示的经书在三楼,因为怕光照损坏古书,到处都暗暗的,其实也看不太清楚,为了让书各个部分均匀受压,书页每三个月翻一页。从一楼的图片上看凯尔经书,不得不惊讶书的颜色经历几百年还那么栩栩如声。同一层上有一图书舘的长廊,里面的书似乎用手指稍为碰碰就会变成碎片,从世界各地来的学者仍在使用这个图书馆。图书馆中古色传香的长廊的拱顶构造非常壮观,据说哈利波特电影在此取景。电影星球大战中也用三维技术复制了这个老图书馆的场景。参观校园最好是花点钱让学生导游带领在校园漫步,他们有无穷多的趣闻轶事告诉你,据导游说毕业典礼时毕业生上台领取毕业证书是按成绩排队进入,第一名在最前面而最后一名殿后,不知道是真是假。导游开玩笑说等到他的成绩下来,他再决定是否邀请他父母参加毕业典礼。
爱尔兰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么多的天灾人祸,一百年以前还可以拿英国人作为借口,现在只能励精图治,六十年代开始爱尔兰脱离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鼓励出口,以及推行渐进式的教育改革。本世纪初被誉为凯尔特之虎,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百分之十,因为爱尔兰当时着重于软件产品的开发和出口。可惜的是二零零八年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让爱尔兰的经济几乎崩溃,但从哪儿摔倒就从哪儿爬起来,爱尔兰的经济恢复尽管缓慢,也在日益上升之中。唯一的担忧是英国的脱欧,英国是爱尔兰的最大出口国,另外由于脱欧带来的边界管制会严重影响就业环境和带来边境冲突,我们只能试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