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读不懂《堂吉诃德》

作者保留版权

几天前在书店见到《堂吉诃德》on sale,价钱低的离谱,突然有了想收藏的冲动。转念一想算了吧,小时候就曾数次翻阅过它,每次都被其中乏味的情节折磨得半途而废。那为什么如此“无趣”的小说在历史上被许多文坛巨匠不断称颂呢?比如海因里希·海涅提过:“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在个人看来,莎翁的戏剧作品,从引人入胜的角度出发,确实要胜过其他两者太多。

作为一个当代的读者,如果阅读文学名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作技巧,大概只看三者中的莎士比亚也就够了;如果是想探究为什么一部作品能够有条件成为世界名著?那么他不仅仅要通读上述三人的作品,并且还要对上述作品诞生时期的社会环境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莎翁的作品主要在于它们的文学性与艺术性,这是不随时间推移而消逝的,故我们今天还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彩。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其成为巨著的因素应该更侧重于作品的社会性,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文坛的趋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有些时候,不读历史,连世界名著都欣赏不了。

我们先来看16世纪-17世纪初的欧洲,随着新大陆的发现,以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君主国家在美洲获取了大量的财富。新大陆的开发要依赖国家与资本的力量,导致欧洲旧的封建体制,尤其是骑士阶层逐渐式微。但是在当时的文坛上,骑士小说却一直盛行。由于那个时期流行的骑士小说少有作品传世,所以现代的读者大多并不知情。描述骑士生活,骑士精神的小说流行于整个欧洲中世纪。到了16世纪,由于骑士阶层在社会中渐渐消失,同时骑士小说也由于几百年来的不断创作,已经没有新鲜题材可挖掘,内容转向荒诞不经。而《堂吉诃德》应运而生,利用反讽的手法讽刺社会上那些已经脱离现实的骑士文学作品,最终给这一流行文化画上了一个句号。

当然,对于一个文学作品后人常常有不同的解读。后人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赋予作品以现实意义的。常见的如《易经》以其晦涩著称,后世无数教授学者对其进行无数不同的解释。其中,你很难说孰是孰非。鲁迅将《唐吉可德》与革命联系在一起,这大概是后世国内对其推崇的原因之一。当前又有人将其与政治正确联系,把《堂吉诃德》这个人物标杆为反抗“政治正确”的先行者。

在我看来,这更向起点上无敌文的兴起是因为大众对千篇一律的传统玄幻废柴流表示厌倦。

以《斗破苍穹》为例,废柴崛起,一路愈强愈强。废柴萧炎由家族天才沦为千年吊车尾。死到临头前,得逆天传承。其后无脑女神倒贴,半夜上门为其“温养经络”吃豆腐;经历几百万字的磨难,啧啧,都撑下来了不说,还有了一堆红颜知己——小医仙、云韵、雅妃、纳兰嫣然(是叫这名吧?)、美杜莎……中间九九八十一难,换了几次地图(位面飞升飞升灵界再飞升仙界),最终功德圆满,成为最强大脑。

很多伟大是因为开先河,堂吉诃德就是如此。与废柴流相反,无敌文的主角起点就是龙傲天。天下无敌,我来,我看见,我征服,只有作者能干掉主角。骑士小说中的主角都是衣冠楚楚,彬彬有礼,斩恶龙,解救高贵的公主。堂吉诃德恰恰相反,一个糟老头,穿着破烂的盔甲,骑着瘦马,大战风车,大战羊群,种种荒诞的行径都可以视为是对当时骑士小说中衣冠楚楚的骑士的讽刺。这就相当于,打脸废柴流盛行的的网文,出了一本反套路的无敌流。关键是,这本神文不仅开了先河,还改变了读者和市场,这就堪称伟大了。

 

沉鱼 发表评论于
终于有个人替我说出心里话了:杨绛真是。。。。。文笔才华都没有。
邮政编码279 发表评论于
中国人没兴趣读堂吉诃德,主要是因为中译本是杨绛翻译的吧?一个之前从没去过西班牙,好像是在牛棚自学西班牙语的人,翻译这种巨著,也就是中国才有这种特色。杨绛用中文的写自传式的,有那么多公共关注点的《我们仨》,都可以让人读得胃口尽倒,觉得她脑子错乱(后来她的那个著名的学生资,也证明她需要大量的安眠药才能入睡),当然“我们仨”后来在中国也获得了许多“巨奖,文学城也曾有一众大妈组织讨论,纷纷表示是最爱最好,没有之一。
SCNC 发表评论于
读莎温的也可以读出来女权主义,美国老师说的,还让高中生们写莎温的女权思想嘞。
Chalet 发表评论于
大多数的所谓“名著”,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读起来,都会觉得看不下去,不好看。就是每年的那些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s,很多也就不过如此。我个人觉得,一本书要读得下去,非常喜欢,还迷上它,很多时候都是要看缘分的(而不是看它是不是名著)。

唯一的办法是多读,并且多多尝试各种不同风格的书,那你能撞上自己非常喜欢看的书的几率就会大一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