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不时回国,中国国内小鲜肉的形象不是铺天盖地,但也是躲也躲不过,我就真的感到别扭,这种风气也在电视剧里泛滥,跟高大全类一起占据了整个视觉,甚至名著改编的武侠也不能避免,那个娘娘腔,所以我觉得中国电视剧难见值得一看的。
后来乘地铁多了,见到众多普普通通的人,劳工型的,得到的结论是青年妇女,尤其是进城找机会的单身,就是喜欢这个,同样瞥瞥青年小伙,他们在手机上不是读小说就是浏览时装广告,如果你生活中社会底层,这也是你难得的人生乐趣了。
中国几千年就是圣人当道,讲得是中华美德,所以政府一看,这也太不是味道了,一年前就开始批了。
2018.08《人民日报》
官媒痛批娘娘腔 男子汉危机会把中国引向何方(《文学城》把这改名为这比贸易战更严峻:中国的“娘炮”越来越多)
2018.09《新华社》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那时中宣部还没有点名谁是黑手,只是痛斥中国社会世风日下。几个月前连《纽时》都掺乎进来:
我以前孤陋寡闻,也不知道什么是娘炮小鲜肉小清新(小萝莉小芹菜),几天前见了
才知道这有这么多学问,当然,跟中情局搭上勾,大概是王沪宁不高兴了;四中全会讲党的建设,习近平也不高兴了。
照理说王沪宁很精明,不至于用此庸招,不过中国十四亿人一个声音,无所谓庸招。上文是“乌鸦上尉”依据“思想火炬”原文写的,是社科院“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的微博。中国的政府机构和智库成了宣传机器在中国是常事,西方没一个人服,都笑话中国那些中情局是香港暴动的幕后黑手的阴谋论。但是中国不在乎,因为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世界就是中国国内的世界,如果又一篇网文说是这么一回事,大概就是真的了,我以前说过,中国大部分极端言论都是针对国内的,对外除了(外交部的)华姐耿哥有时大话多点,一脸正气,一般没那么横。
年头团中央为了宣传社会信用,讲究诚信,就找了一大堆小鲜肉小清新唱《说到做到》
青春须臾,还是要——《说到做到》
“繁星挂在天边,光明照亮我眼前。”在挂满无数五角星形状吊环的录影棚里,王源的眼神里也反射出璀璨的光芒,他靠近话筒,与他身后的数十名青年学生共同唱起《说到做到》。
“眼神里也反射出璀璨的光芒“?这谀词难道不恶心?是团中央也知道他们有市场,还是被卧底了?
还好,国内也不是一点笑声都没有(《知乎》)
这个例子恰好说明美国中情局内甚至有蜥蜴人的内线在从中作梗。因为蜥蜴的性别与温度环境很大,有些性染色体为雄性的蜥蜴,在温度高的环境下表现型却是雌性
这估计是中情局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中情局自己怕是要惊呆了。“原来有一些用简体中文的媒体,竟然认为我们这么厉害!”
【注】
早在2015年,国内就觉得这不必大惊小怪:揭秘:中国女人为什么偏爱"小鲜肉",此文在2017年被重新翻出:中国女人爱小鲜肉 胜过爱猛男 为了释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