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享誉世界的中国男人,在婚姻中究竟有多坏/轉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个享誉世界的中国男人,在婚姻中究竟有多坏/轉載 
这个享誉世界的中国男人,在婚姻中究竟有多坏,才会被岳母恶毒诅咒,入狱四年,儿子自杀?!

https://mp.weixin.qq.com/s/XATxNdld6M5BOBb9v2c-bA

 

 

“如果你嫁给了他,
肯定会后悔的!
要是你有了孩子,
他会自杀的!”
这是一位母亲对女儿说的话。
那她女儿要嫁的男人一定很坏吧,
不然她怎么会说出如此残酷的话?

可这个被诅咒的男人,他誉满世界,
集翻译家、历史学家、学者、
诗人、革命家于一身;
他德披天下,集传统与自由品质于一身;
他译遍了整个中国,一生作品之丰,
无人能望其项背!
可这样完美的他,究竟为什么,
会被岳母如此恶毒地诅咒呢……?

他,就是杨宪益

1915年1月10日,他生于天津,
这个家族声势显赫,人才辈出,
一度出现过两次五子登科,
曾祖杨殿邦曾官至漕运总督。
直到上世纪30年代,
在北平、天津一带,只要一提起,
安徽泗州的杨家,晚清遗老遗少、
民国军政要人都会连声称道、肃然起敬。

父亲杨毓璋是天津中国银行行长,
与袁世凯交往甚密,风光无限。
而他作为独子,备受宠爱,
从小就锦衣玉食,生活奢靡,
穿的还是袁世凯赠送的,
象征王公身份的清廷黄马褂。

可他妈妈在生他之前曾做过一个梦:
梦见一只老虎跳进她的肚子。
算命先生说:这既是吉兆又是凶兆,
这个男孩将孤单地长大,没有兄弟,
他父亲的健康也会因他的诞生,
而受到危害,但是,
他在历经许多不幸和危险之后,
最终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没想到,
这个算命先生的预言居然应验了!

他确实是家中的独子,
父亲也在他5岁那年去世了,
但是父亲留下一大笔丰厚家产,
他的身边仍是围绕着一大堆仆人,
在温柔富贵乡里无忧无虑地长大,
他连幼儿园和小学都没上过,
先生都是直接请到家里来教的。

难能可贵的是,
这个有着至高无上地位的小少爷,
偏偏理想高于天,才智超于人。
大家都惯他,可他没被惯坏,
他有的是钱,可以挥金如土,
却把钱全用来买书。
他酷爱读史,精通国学,
小小年纪就熟练掌握英文,
看国内的不过瘾,
还直接从国外订购原版书看。

他天资实在非凡,才13岁时,
先生就表示已没本领再教他。
母亲这才将他送进一所教会学校。

1936年,21岁的他,
又以优异成绩考入顶级学府牛津大学,
当时,牛津每年仅收一位亚裔学生,
入学考试极难,可他只用五个月时间,
就学会希腊文和拉丁文,成功通过考试,
学校老师都不敢相信,认为一定是侥幸,
坚持让他推迟一年入学。
被如此误会,他却很想得开,
便利用这一年时间游遍欧洲大陆,
见识了各种场所,
喝遍了各种各样的小酒馆,
阅读了大量书籍,不亦快哉。

更难能可贵的是,
这个不识人间疾苦的小少爷,
偏偏碧血丹心,一腔爱国情。
回到牛津后,正值抗日战争爆发,

他无心读书而是把大部分时间,
都用于宣传抗日,
在学校组织各种爱国主义活动,
号召大家募捐,支援国内抗战,
他还将中国协会这个100多人的组织,
发展到了1000多人,
钱钟书、杨绛等皆是其成员。

在牛津校园里不务正业的他,
才华却是在牛津出了名的好。
出于好玩,才24岁的他曾一口气,
就把《离骚》按照英国18世纪的,
英雄双行体的格式翻译了出来,
让英国人大吃一惊。
至今,这首译诗还被作为经典,
屹立在欧洲各大学的图书馆书架上。

在牛津,他还遇到了此生挚爱,
一个叫戴乃迭的英国女子,
突然闯进了他的生命里。

他是牛津的中国学生会主席,
而戴乃迭是学生会的秘书,两人因此相识。
乃迭和中国颇有渊源,父母是传教士,
而她出生在北京,七岁才回到英国,
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戴乃迭

戴乃迭在牛津第一次见到他时,
只觉得他举止斯文,彬彬有礼,
再深入接触以后,
才发现这个男人很不简单,
虽贪玩调皮但知识渊博,绝顶聪明,
崇尚自由,喜欢书画,爱喝酒吟诗,
但最打动她的却是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她就这样因此爱上了他,
因为爱他,她干脆改学中文,
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
他也爱上了这个女孩,
除了为她惊人的美丽所吸引外,
还有她那颗质朴的心。
她清新脱俗,丝毫没有英国,
上流社会女孩常有的虚荣与势利。

那个年代,异国恋还很罕见,
走到哪都得受尽人们的指指点点,
可他们还是牵起了彼此的手,
没想到一牵,就是一辈子……

1940年,他拿到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可他再也不是当年的阔少爷了。
他在国内的丰厚家产,
被两个叔叔投机生意亏空,
仆人散尽,房产田地卖得罄尽。
那时哈佛大学愿意高薪聘请他担任助教,
如果他留在美国,就能继续过好日子,
可他却毅然决定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
他说:“我是中国人,
理应和祖国一道受难。”

戴乃迭知道后也想跟他一起走,
而他明确地告诉她:
“我们不是一块到美国去,
而是到中国内地。
我是预备回去受苦的,你受不受得了?”
她坚定地表示:无论有多么难,
你到哪,我就跟到哪儿。

可他们的爱情却遭到,
乃迭母亲的极力反对,
乃迭母亲在中国生活了10几年,
深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多大,
更何况当时的中国烽烟滚滚,
乃迭母亲勃然大怒,残忍地警告她:
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
这一辈子一定没有好下场。
你们的孩子会自杀的!

可真正爱一个人,
就会爱他的一切,
爱到不在乎未来。

她不顾家人反对心甘情愿地跟着他,
从英国出发,四处辗转到达重庆。
没想到母亲一看到他带回个,
金发碧眼的英国女孩就大病一场,
亲戚朋友也都无法接受。

但热恋已成痴,他们彼此不悔不改,
1941年2月16日,
两人穿着美丽的唐装迈向婚姻殿堂,
婚礼简单朴素,两位证婚人却大有来头,
一位是当时中央大学的校长罗家伦,
另一位是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
在人们热烈的祝福声中,
终于她成了他的新娘,他成了她的新郎。

为了生计,婚后他不得不带着她,
在西南各地奔波教书,生活极其艰苦,
每天住茅屋、点油灯、汲井水。
他觉得自己亏待了她:
这个英国姑娘本来应该过着,
摇篮曲里所说的那些日子:
坐在垫子上做针线,
吃草莓,吃糖,喝牛奶。
可乃迭却用近乎童话般纯洁的心,
死心塌地地追随他,她说:
“我本来就是来爱你的,不是来享受的。”

物质匮乏,战乱流离,
两人的感情却愈加深厚。
她为他,学会了中文,
会写一手正楷小字,
还能用文言文写小故事。
他为她,平时生活里尽量只讲英语,
她总是笑着抱怨:
“因为你,我中文总是学不好。”

戴乃迭怀抱孩子与杨宪益家人的全家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
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他们的生活才开始变得安稳。
当时重庆国立编译馆的,
负责人梁实秋正犯愁,
过去都是英文名著翻译到中国来,
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却鲜少翻译成英文,
这让西方对中国文化极度的陌生。
梁实秋下定决心要找到,
把中国古典名著翻译成英文的学者,
而杨宪益就是最好人选。

于是在梁实秋的主导下,
他翻译了《资治通鉴》,
从此彻底打开了他翻译的大门,
一发不可收拾。

他和乃迭一起进入外文局工作,
在外文局,他和乃迭的译稿速度之快,
质量之高是有名的。
译书的时候,常常是他手捧一册书,
一边看一边就直接口译。
乃迭则坐在桌前敲字如飞。
等翻译完毕,两人再一同看稿,
斟酌其中的不妥之处。
在乃迭的帮助下,
他完美完成了一部部作品。

他是向世界介绍《离骚》的第一人。
也是把《史记》推向西方的第一人;
他翻译的《鲁迅选集》,
是外国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
他和乃迭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
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
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
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
至今无人超越……
他还翻译了《长生殿》、
《牡丹亭》、《宋元话本选》等经典作品。
可以说,他翻译了整个中国,
直至今日,成千上万学习中文的,
外国学生依然得依赖他的著作。
而他的每一部译著,在他的名字后面,
一定跟着她的名字——戴乃迭。

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鲁迅小说 。

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王蒙小说 。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从先秦散文到当代作品,
他和乃迭联袂翻译了近千万字,
在新中国初期他们过的,
幸福而又安宁,硕果累累,
夫妇二人几乎翻遍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
那些看上去简直无法翻译的著作,
却在他和乃迭的努力下,
充满趣味地走进了西方人的心中。

然而岁月绵长,生活的苦水,
竟越来越汹涌,要把他和她淹没。

乃迭把一生都奉献给了,
在中国她挚爱的丈夫和翻译事业。
在来到中国的20多年里,
她仅回过一次英国看望母亲。
她对金钱毫不在意,抗美援朝时期,
她还配合丈夫凑足了4万多元,
捐款为中国买飞机。
而她在中国,却常常因为,
自己的外国身份而遭受无端的猜疑。
解放前,工作单位怀疑她,
是共产国际的代表而解聘了她;
解放后,又多次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儿子与女儿

1968年,由于被怀疑是英国特务,
他被捕了,不到半个小时乃迭也被带走了。
他们被关押在同一所监狱,却无法相见。
他们要求乃迭去揭发杨宪益的罪行,
她无法理解:“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没有罪行,我非常爱他,怎么能揭发他?”

直到林彪事件后,
长达四年的牢狱之灾才终于结束了,
夫妇二人回到了熟悉的家,
可家早已变成耗子的乐园。
看着眼前凄凉的景色,
他苦笑着对她说:
“命运对你我太不公平……”
她只是深情一笑:“我不怕磨难多,
那是上苍在嫉妒我们的爱情太美。”

她真的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我爱你 ,
因为你比信念,
更能使我的生活变得无不美好,
因为你比命运,
更能使我的生活变得充满欢乐,
因为你,
我愿意爱这个让我不幸的国家。

然而如此美丽的爱情,
还是没能打动那个冷酷的时代,
他们的爱子杨烨才华横溢,
却被污蔑成英国特务,
受到周围人的嘲笑和批斗,
导致精神分裂,医治多年都没有好转,
最后竟在发病时浇汽油自焚而亡,
年仅三十八岁……

谁能想到,当年戴乃迭母亲,
撂下的气话,竟一语成谶。

老来丧子,不甚其哀,
儿子自杀这件事,对乃迭打击非常大,
她无法想象,在一个国家,
会发生这些光怪陆离的事情,
从此戴乃迭的身体每况愈下。

悲痛欲绝的两人常常在家对饮,
酒酣后就唱年轻时喜爱的歌曲,
唱着唱着,他哽咽了:
“我真想我们的儿子……”
她那地中海般湛蓝的眼睛,
也瞬间溢满了泪水,
可她仍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她说:
“母亲的预言有的变成了悲惨现实。
但我从不后悔嫁给了一个中国人,
也不后悔在中国度过一生。”

遭受如此大的不公与磨难,
可他们还对那样的中国时代如此宽容。
他们说:那是一场闹剧,不值得再提。
晚年时,他们还一起,
把精心收藏的珍贵明清字画,
全部无偿捐献给故宫等处,
几十年间翻译出版的百十种著作,
也大多做了捐献。

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简朴到了极点,
他们在外文局简陋的宿舍楼里住了40年。
自从儿子离世后,
乃迭这一病就是25年,
后来又得了老年痴呆症,
这25年的时间里他寸步不离地陪伴,
80多岁的他细心地照顾她,
吃饭时给她围上餐巾,
连哄带劝的一口口喂她。  
乃迭这一辈子,也没有学会做家务。
他的母亲曾对人抱怨:
“我这个儿媳妇什么都好,
就是太不能干家务了。”
结婚几十年,
洗衣做饭这些事都是他在做。
尽管如此,
他却还是老怪自己没有照顾好乃迭。

他说:鲜花搬进屋子里是让我来养的,
女人娶进家门是让我来爱的。 
她爱了他一辈子,
他也宠了她一辈子。

由于疾病,当朋友来看乃迭时,
乃迭已经认不出谁是谁了。
但她总是微笑着,目光纯净,犹如婴孩。
大部分事情她都已遗忘了,
不过有些事情,她依然能明白记得:
比如自己从年轻时就爱恋的男人,
至今依然爱着自己。

可丈夫深情的宠爱,
还是没能留住她那微弱的生命。
1999年11月18日,
她在他温暖的怀抱里,
眷恋地闭上了眼睛,
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戴乃迭生前和杨宪益的最后一张合影

他曾时常念叨:
“ 乃迭,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对他而已,乃迭是朋友,是知己,
是爱人,更是灵魂伴侣。
悲痛欲绝的他,在皓月下举杯,
为亡妻写下一首诗: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乃迭先走一步后,
他的时间仿佛也随之凝固,
他停止了所有的翻译工作,
他的生命仿佛和她一起离去了。
面对所有的邀约,
他说:“她不在,我不出现。”
他的神情总是那么淡泊,那么平静,
像是看穿了周遭的百年事态。

他的生活,简单到几乎没有变化,
他常常坐在客厅的沙发上,
就是这么坐着,打发一个下午。
他抽最便宜的烟卷,
钟爱的酒已经被医生禁止,
他鄙夷电视节目的无聊,
而他的眼睛,也渐渐不能读书了……

杨宪益家中摆放的他与夫人的合影

他是“性情中人”,一生不喝茶,
不喝咖啡,不喝饮料,
但是烟不离手,酒不离口。
他最喜欢陶渊明的一句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也是他对自己一生遭际的委婉解读吧!

有记者去采访他,问他是不是觉得,
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了意义,
他点点头:是。
记者接着又问:
你这样想,是因为夫人不在了吗?
他还是淡定地回答:是。
记者又问了一句:
“如果她还在你身边的话,你会怎么想?”
这一次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了,
片刻停顿后,满怀深情的说:
“那我会愿意再活100岁!”

鱼习惯水,而我习惯爱你,
只有你,会让我在这寒冷的世界里,
想起光辉,希望,醉人的美好......

曾经,郁达夫的侄女,
画家郁风专为戴乃迭画了一幅画,
画像上方留有两行小字:
“金头发变银白了,
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两颗金子般的心,
相知相爱,相伴相随,
造就了一段如金子般的美丽情缘。

2009年11月23日,
传奇天才,译界泰斗杨宪益辞世,
享年94岁。

“从来银汉隔双星”,
那银河或许能隔住他们的肉体,
却隔不开他们彼此相爱的灵魂,
更隔不开那无尽缱绻的思念,
现在他们相约一起回家了!

2019年11月23日,
杨宪益逝世10周年,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