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59)我教学生诵读《与宋元思书》
《与宋元思书》这篇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的《文言读本》下册第七单元的诵读课文。
诵读课文的训练要求是:
一、初步理解熟读成诵。
二、准确、流利、读出语气。
这篇课文的【诵读提示】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卷七。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障(现在浙江省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文章以小品书札见长,善于写景,风格清新俊逸。
《与宋元思书》是从他写给友人宋元思的信中节录的,生动地描绘了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丽风光。
【课文节选信中的三段文字】
风烟俱净①,天山②共色。从流③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一段总写放舟江流的情况。“任意”和“独绝”领起全篇。)
水皆缥碧④,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⑤。
(多角度地写“异水”。用“游鱼细石”衬出江水的清澈,笔法入微。“直视”、“甚箭”等是写游人的活动和想象。)
【注释】①烟雾都散尽了。风烟。指烟雾。②天空和山峰。③顺随江流。指乘船。这是叙述自己的行动。④青白色。⑤象奔马一样。奔,这里借指奔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①,负势竞上②,互相轩邈③;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④。泉水激石,泠泠⑤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⑥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⑦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⑧,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多侧面地写“奇山”。先拟人,极言群峰的雄奇。再用对偶句,描绘山中动听的声音。
笔锋一转,发感慨。从侧面写出奇山“独绝”的魅力。
最后写晦明变化,又添上神奇的一笔。)
(三段文字宛若清新优美的诗篇。多用对偶,但并不板滞、堆砌,句句有新鲜的意象和独到的描绘,自然流畅,感染力强。)
【注释】①阴森森的树。②(群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③指群山竞相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④即“成千百峰”,形成无数的山峰。⑤清越的水声。⑥长久不断的鸣叫千,与下句的“百”,都不是确数,表示多,久。⑦鸢鸟飞到天上。鸢,一种猛禽。戾,至,到。这一句,暗指那些追逐名利,极力攀高的人。这句出自《诗·大雅·早麓》。⑧办理政务。经纶,筹画,治理。
以上是课本中的课文内容,其中注释和注音比我录下的还要详尽。
这样的课本,显然比统编《语文》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文言文。而且编者明确规定教师要用诵读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
那么,作为执教老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呢?
从我读书时起,到现在,还有许多中学语文老师,教学生学习文言文都是“串讲”。所谓串讲,就是老师一句一句把文言文给学生翻译成现代汉语,串起来讲,让学生逐字逐句记录下来,整堂课都是老师一个人在不停地串讲。
还记得,1986年暑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全国备课会在太原举行,不知道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大会组织的“文言文诵读教学示范课”,居然还是老师“串讲”。当时,责任编辑周正逵先生在下面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嘱咐大会组织者,下课后,让学生不要离开。立即找到张必锟先生,请先生再上去给学生和听课老师上一节文言文诵读课。文言文功底深厚的必锟先生,在不到半个小时内,就准备好了教案。上课伊始,他对学生说:“你们刚刚上了一节文言文课,累了吧?(学生齐声回答:‘不累’。)那好!我现在换一种方法来教你们,好不好?”学生热烈鼓掌欢迎。接着,张老师给全体与会者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文言文诵读课。真没有想到,坏事变成好事,让在场的学生和听课老师,从两位老师的不同教学法中,理解了文言文“诵读”教学法的教法和学法,认识到了像张老师这样教学生学习文言文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我有幸参加语文实验教材实验六年,每年与张老师一起开会,听他讲课,还请他到武汉给我执教的实验班上过文言文诵读示范课,后来又请他到海南我工作的学校当过顾问,亲聆謦欬,如沐春风,深受教益。
文言文诵读课,以学生诵读为主,关键在于老师如何“指导”。该讲的一句不能少,不该讲的半句嫌多。以《与宋元思书》节选的三段文言文为例,要让学生通过45分钟的诵读,就能当堂背诵出来,该讲什么呢?
学生预习之后,书上的生字难词不必再讲了。
但是,必须讲清楚关键词。
【讲】请同学们从分析结构入手,运用整体思维方式体会关键词语的色彩。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的,这篇课文的三篇文字是一个整体,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是总写,第二三两段是分写。
一段文字对句子而言又是整体,因此,它也可以划分成部分。根据相似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段运用的是“先分后总”的写法。最后一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这一段文字的总写,又是引领全篇的关键。
【诵读】点到为止,开始诵读。
全班学生齐读,女生读一遍,男生读一遍。集体试背。
【讲】接着先写“异水”之“异”,异在哪里?先写水色之清,再写水流之急。请大家在书上画出关键词,自己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说“异在哪里”这个问题。
【诵读】集体齐读之后,同坐互相读给对方听,讨论辞采。分组试背,比赛,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讲】第三段写“奇山”之“奇”,奇在何处?先写山高峰多,再写地上的“泉水”、天上的“好鸟”、山中的蝉鸣猿叫,全方位描绘山中动听的声音。最后借山中晦明变化,劝极力攀高的人“息”名利之“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讨论】请付杰同学分析这一段的层次,全班讨论。作者描写奇山异水的观察点,是既有动点,又有定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诵读】分层诵读,再诵读整段。老师试背,全班轻声跟着老师一起背诵。最后大家一起背诵。允许背不下来的同学看一眼接着背。
请汪深同学试背全文。他背诵吐词清、声音大。一字不落地背完全文。
【小结】分段诵读,抓住重点,适时点拨,反复给学生灌输: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自己要明白,说什么,怎样说。总说分说是对文章布局谋篇而言;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展现文章的思路;多说什么少说什么要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材。
我是在1986年3月19日上午第一节给学生上的这一课。
【教学后记】
付杰平时写作文有层次不清的问题,于是特地让他分析“奇山”的层次。他开始分析是正确的,后来自己又修正错了。还是阅读能力出现了障碍。以后还要帮他提高分析能力。
一节课下来,汪深就能流畅地背诵全文,声音大,吐词清。同学们为之叹服。还有几个同学也可以背下来,但是,关键词要提示一下,有的还要看一眼课本,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允许的。而且这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继续背诵,还能培养“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可见,只要指导得法,学生就能掌握方法,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