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秋终于和自己的丈夫合葬了,在昆明医科大学里,在他们新的讲台上。
他们都是云南省医学领域的著名教授,胡素秋专攻妇科,丈夫是神经外科奠基人。
2005年,丈夫去世,遗体被按照生前遗愿捐献,骨骼会陈列在昆明医科大学里。2015年,胡素秋追随丈夫而去,也同样嘱咐过把遗体做成标本。2019年9月25日标本制成,她和丈夫以骨骼标本的形态,又站在了一起。
他们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说起。
军长女儿和寒门小子,胡素秋和李秉权的相爱,简直是玛丽苏小说的原型。胡素秋是胡瑛上将的女儿,她父亲是朱德的金兰兄弟,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曾经当过38军军长和云南省代主席。作为军长的千金,胡素秋从来都不缺追求者,什么贵族世家,什么富豪大亨,还有留过洋的硕士都纷纷向她家提亲,但胡素秋统统看不上眼,因为她从小性格反叛,最讨厌媒妁之言。
根据胡素秋说,丈夫读书非常努力,“当时的云南大学学生图书馆晚上10点就关门,教室晚间又不开放。他就天天晚上和同学去青云街蹲茶馆看书学习,买不起茶就买一杯白开水。”
迥异的经历和共同的梦想,两个人的命运被牢牢地牵系在了一起。胡素秋在她的自述里说:“我选中李秉权,是爱慕他的贫贱不移、自强不息、勤学刻苦、努力钻研,而且对我一往情深。”
李秉权向胡素秋求婚了,礼物是一支派克钢笔,花了他一个月的工资。而这支钢笔,胡素秋珍藏了67年。
出生在20年代初,他们的青少年时代都经历战火,也目睹了国家被日寇侵略的民族灾难。
毕业后,他们先后进入云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成为新中国首批医师,李秉权在放射科,胡素秋在妇科。
从此,他们就没有再离开过自己的工作领域。
李秉权作为新中国培养的首批神经外科医师之一,在无专门病床、无固定助手、无开颅专科器械设备、无专科护理的情况下,与同仁们创立了云南第一个脑系科,被人称为云南“开颅术第一人”。
国内的“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经颅中窝硬脑膜外进路面神经移植术”、“颅骨大骨瓣切除并脑室外引流联合减压法”都是他首次开创,曾立解放军一等功。
胡素秋是妇科专家,她不仅在本院妇科发挥“台柱子”的作用,一生兢兢业业,退休后还坚持门诊直到85岁。她当过妇女代表、人大代表、先进教师,还编写了《妇女更年期卫生》一书。
两个人同为医生,根据他们的子女回忆说,自己小时候一直过着一种很“奇特”的生活。
大女儿十岁就成了家里掌柜的,管钱、管工资、管粮本油本;孩子放学,爸爸妈妈就把他们接回医院,第二天直接从医院去学校;一家人吃饭几乎都在食堂,连年夜饭都是在食堂吃的;偶尔爸爸妈妈能一起吃一次饭,都是在讨论病人,吃完饭后又一起钻进书房,学术讨论去了。
忙碌的工作不仅让他们无暇顾及家庭,也同样顾不上彼此。
胡素秋腹部动了三次刀,李秉权都没能守在身边,因为他也有重要病人要抢救,内科也不是他擅长的领域。
而妻子脑出血时,70岁高龄的李秉权拿起了手术刀,亲自把她从鬼门关抢了回来。
退休后,两位老人一起做了个决定:百年后,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
刚得知这个消息,他们同样是医生的儿子很难接受,毕竟中国人讲求入土为安,把遗体捐出来,子孙怎么拜祭,在哪缅怀呢?
可是李秉权心中,标本对医学生的意义是重大的,他们上大学时候的标本实在太少了,只能和同学一起,去圆通山乱葬岗找无名尸骨。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日军袭击昆明之时,听着刺耳的空袭警报,他们支盆、生火,把捡来的尸骨烹煮、消毒后晾干,制成骨骼标本,对照笔记学习。因为吃过捉襟见肘的苦,所以他更懂得骨骼标本的意义。
李秉权说:“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
2005年李秉权去世,儿子女儿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捐出了父亲的遗体,没留下任何一部分作为骨灰葬在公墓里。
2006年,李秉权的遗骨被埋在了1米5高的泥土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2007年,他的骨骼标本制作完成。
标本玻璃罩下的绿色台座,成了李秉权的新讲台,他将永远伫立在那里,向学生默述人体骨骼的奥秘。
来学习的学生以护理、临床2个专业为主,大家除了他的骨骼外,还能看到一行字: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凡我所见所谓,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
这是《希波克拉底誓言》里的句子,是每一位从医人员的入学第一课。
丈夫去世后,在当年的屋子里,胡素秋又生活了10年。
在弥留之际,李秉权曾对她说:“来日已短,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俩总会有一个要先离去,留下的那一个千万不要‘气病’‘气死’,一定要好好活着。一为自己顺应自然,珍惜生命;二为子女孙辈们不至雪上加霜;三为关心爱护我们的人,要减少减轻给他们的麻烦。”
有了丈夫的话,加上作为医生的阅历,胡素秋早就见多了生老病死,她积极走出悲痛,身体健康心情舒畅。
儿女都提出把她接到身边,但她坚持住在他们当时的房子里,用着当年的家具,保留着丈夫的手稿,维持着丈夫在时的习惯,因为这样“我每天都感觉他还和我在一起”。
2015年,93岁的胡素秋无疾而终,她在遗嘱里最后叮咛:“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
2019年9月25日,胡素秋骨骼标本制成。
这对夫妇终于在生命科学馆里长相厮守了,永久相依,万代不离。
浪漫是什么?是在国家困难时,他们携手开荒拓土,为后生奠基宝贵的财富;是为杏林事业毕生奉献,生为医学服务,死为医学献身;是几十年来心心相印,爱情以死亡重生,用特殊的方式延续。
奋斗不朽,爱情不朽,精神不朽。
李秉权和胡素秋相守50载,从传奇开始,以永恒作古,一生都在印证无私和高尚。他们,是真正值得致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