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母娘娘

 
 Re: 天涯芦踪三 ReplyEdit this post


芦母娘娘济世传奇

远古东土春秋战国
皖土芦村慈悲芦母。。。

贤妻良母堂客内人
村村户户芳名远播。。。

感天动地邪毒远避
百里无医保佑生灵。。。

活人百世娘娘传奇
惠及后人紫出状元。。。

病毒西天儿女双全
千金西点如虎添翼。。。

公子如兔玩的EE
玩上雪山大丫小二。。。

大丫势可总统美国
可比疮破清爽万倍。。。

小二继承爷爷奶奶
试试干美农业不长。。。

紫爷乒乓雾里忽悠
紫奶十哩从不换气。。。

慈悲为怀后人发紫
芦母娘娘万代景仰。。。


luzi49 wrote:
林海平兔 写道:

中医防疫史

中医抵御了321次大瘟疫?
中医发明了种痘免疫术?
呵呵,听起来好像是梁家河的大学问  

ZT:
为什么中国古代史上没有造成百万级别大规模人口死亡的瘟疫?还是说发生过但没有史料记载?
------
补充一份清朝的瘟疫资料。其中大规模瘟疫黑体标出。
大规模瘟疫的特点是1、蔓延速度快,2、覆盖地域广,在省内或者临近区域内接连爆发,3、持续时间长,有的甚至持续到下一年。
其中,可见清朝最为严重的瘟疫是在嘉道之交,涉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这次瘟疫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且都在人口密集区域,当时全国人口已经超过3亿人,按比例基数来算死伤何止百万。但也因为当时中国是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且疆域辽阔,不论爆发怎样规模的瘟疫都不可能具有像欧洲、美洲那样一次就死掉大半或者导致灭族之灾的危害性。
顺治元年(1644) 怀来大疫、龙门大疫、宣化大疫(《清史稿》)
顺治四年(1647) 夏秋,江西抚州大疫,尸相枕籍,死数万人(光绪《抚州府志》卷84) 
顺治九年(1652) 万全大疫(《清史稿》) 
顺治十三年(1656) 西宁大疫(《清史稿》) 
顺治十六年(1659) 夏秋,浊州大疫(《浊州府志》) 
康熙元年(1662) 五月,钦州大疫,馀姚大疫。(《清史稿》) 
康熙七年(1668) 七月内丘大疫。(《清史稿》) 
康熙九年(1670) 正月灵川大疫(《清史稿》)。枣阳大旱大疫(《枣阳县志》)。 
康熙十二年(1673) 夏新城大疫(《清史稿》)。枣阳大疫(《枣阳县志》)。 
康熙十六年(1677) 五月上海大疫。六月,青浦大疫。七月,商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十九年(1680) 正月,苏州大疫,溧水疫。八月,青浦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年(1681) 晋宁疫,人牛多毙;曲阳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一年(1682) 五月,榆次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二年(1683) 春,宜城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一年(1692) 三月,郧阳大疫。五月,房县大疫,广宗大疫。六月,富平疫,同官大疫,陕西大疫, 
凤阳大疫,静宁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二年(1693) 七月,德平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三年(1694) 夏,湖州大疫,桐乡大疫。秋,琼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夏,嘉定大疫,介休大疫,青浦疫,宁州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七年(1698) 春,寿光、昌乐疫。夏,浮山疫,隰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一年(1702) 三月,连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二年(1703) 春,琼州大疫,灵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大疫,东昌疫, 
钜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清史稿》) 
康熙四十三年(1704) 春,南乐疫,河间大疫,献县大疫,人死无算。六月,菏泽疫。秋,章丘大疫;东昌 
大疫;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无算;昌乐疫,羌州、宁海大疫;潍县大疫 
(《清史稿》)。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夏,房县大疫,蒲圻大疫,崇阳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六年(1707) 五月,平乐疫,永安州疫。七月,房县大疫,**大疫。八月,沔阳大疫 
(《清史稿》)。 
康熙四十七年(1708) 二月,**大疫。三月,沁源大疫。五月,灵州大疫,武宁大疫,蒲圻大疫,凉州 
大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八年(1709) 三月,湖州大疫。四月,桐乡大疫,象山大疫,高淳大疫,溧水疫。五月,太湖大疫,青州疫。六月,潜山、南陵、铜山大疫,无为、东流、当涂、芜湖大疫。十月,江南大疫(《清史稿》)。江苏高淳大疫,自春及秋死亡过半(民国《高淳县志》卷12)。 
康熙四十九年(1710) 秋,湖州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二年(1713) 冬,化州大疫,阳江大疫,广宁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夏,阳江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六年(1717) 正月,天台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七年(1718) 永定大疫,死者千馀人(民国《永定县志》卷1)。 
康熙六十年(1721) 春,富平疫,山阳疫。(《清史稿》) 
康熙六十一年(1722) 七月,桐乡疫,嘉兴疫。(《清史稿》)
雍正元年(1723) 秋,平乡大疫,死者无算。(《清史稿》) 
雍正二年(1724) 六月,阳信大疫。(《清史稿》) 
雍正四年(1726) 四月,上元疫,曲沃疫。五月,大埔疫,献县疫。(《清史稿》) 
雍正五年(1727) 夏,揭阳大疫,海阳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无算。冬,汉阳疫,黄冈大疫,锺祥、 榆明疫。(《清史稿》) 
雍正六年(1728) 三月,武进大疫,镇洋大疫,常山疫。四月,太原疫,井陉疫,沁源疫,甘泉疫,获 鹿疫,枝江疫,崇阳大疫,蒲圻大疫,荆门大疫。夏,巢县疫,山海关大疫,郧西大疫 (《清史稿》)。夏四月,松江大疫,乡人谓之虾蟆瘟(《松江府志》)。 
雍正十一年(1733) 镇洋大疫,死者无算;昆山疫;上海大疫,宝山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年(1738) 疫疾流行。(《通渭县志》)
乾隆五年(1740) 瘟疫流行,民有死亡。(《通渭县志》) 
乾隆七年(1742) 六月,无为疫。(《清史稿》) 
乾隆十年(1745) 十一月,枣阳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二年(1747) 五月,蒙阴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三年(1748) 春,泰山大疫,曲阜大疫。夏,胶州大疫,东昌大疫,福山大疫。秋,东平大疫。 
(《清史稿》) 
乾隆十四年(1749) 五月,青浦大疫,武进大疫。七月,永丰、溧水疫。(《清史稿》) 
乾隆十八年(1753) 晋江县大疫,至十九年秋乃止,死者无数。泉州大疫,延及次年。 
(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湖州大疫,苏州大疫,娄县大疫,崇明大疫,武进大疫,泰州大疫。夏,通州大 疫。十一月,凤阳大疫(《清史稿》)。夏大旱,有青蝇结阵如密雨过,大疫,随之 
邑人多死(《沛县志》)。苏州大疫,米价腾贵(《苏州府志》卷142)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四月,桐乡大疫。七月,陵川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三年(1758) 泉州郡大疫,延及次年(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乾隆二十五年(1760) 春,平定大疫。六月,嘉善大疫。冬,靖远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九年(1764) 十月(丰城)痘疫,小儿伤者无算(《丰城县志》)。 
乾隆三十二年(1767) 八月,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五年(1770) 闰五月,兰州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六年(1771) 春大疫。(《通渭县志》) 
乾隆四十年(1775) 春,武强大疫。(《清史稿》)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六月,瑞安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年(1785) 冬,青浦大疫(《清史稿》)。(象山)痘疫,稚幼十伤其七(《象山县志》)。 
乾隆五十一年(1786) 春,泰州大疫,通州大疫,合肥大疫,赣榆大疫,武进大疫,苏州大疫。夏,日照大 疫;范县大疫;莘县大疫;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计数;昌乐疫;东光大疫(《清史稿》)。秋,即墨大疫(《即墨县志》)。霍邱夏大疫,民死十之六,甚至有阖家尽毙,无人收殓者(同治《霍邱县志》卷16)(舒城)夏大疫(《舒城县志》)。 
乾隆五十五年(1790) 三月,镇番大疫。八月,云梦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七年(1792) 九月,黄梅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冬,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六十年(1795) 十二月,瑞安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年(1797) 六月,宁波大疫。(《清史稿》) 
嘉庆三年(1798) 五月,临邑大疫(《清史稿》)。春夏,永嘉大疫(《永嘉县志》) 
嘉庆五年(1800) 五月,宣平大疫。(《清史稿》) 
嘉庆十年(1805) 二月,东光大疫。三月,永嘉大疫。(《清史稿》) 
嘉庆十一年(1806) 夏五月,痘疫,多夭死(《万载县志》)。 
嘉庆十六年(1811) 七月,永昌大疫(《清史稿》)。夏痘疫,死者相望(《万载县志》)。 
嘉庆十九年(1814) 闰二月,枝江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年(1815) 春,泰州疫。四月,东阿疫,东平疫。七月,宣州疫,武城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一年(1816) 内丘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三年(1818) 十一月,诸城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四年(1819) 五月,恩施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五年(1820) 七月,桐乡大疫,太平大疫,青浦大疫。长乐县吐泻盛行,人死极多(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 述论》)。八月,乐清大疫,时患霍乱转筋之病,犯者顷刻死,哭泣之声,几遍里巷(《乐清县志》)。八月,瑞安痧疫流染,朝发夕死,遭此厄者,十室七八,得生者十之一二,啼哭之声,遍于里巷(洪守一《瓯乘拾遗》) 。疫疠大行,转筋霍乱证自此始(《南汇县志》)。秋大疫,石浦尤甚,其症脚筋抽搐即死(《象山县志》)。秋大疫,其病霍乱吐泻,脚筋顿缩,朝发夕毙(《慈溪县志》)。
道光元年(1821) 三月,任丘大疫。六月,冠县大疫;武城大疫;范县大疫;钜野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七月,东光大疫,元氏大疫;新乐大疫;通州大疫;济南大疫,死者无算;东 阿、武定大疫;滕县大疫;济宁州大疫。八月,乐亭大疫;青县时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胜计;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毙无数;滦州大疫;元氏、内丘、唐山、蠡县大疫;望都大疫;临榆疫;南宫、曲阳、武强大疫;平乡大疫。九月,日照大疫,沂水大疫(《清史稿》)。瑞安大疫(《民国瑞安县志》)。秋收七月至八月大疫,霍乱暴死者众,福建全省皆然(《连江县志》)。七月八月,全省霍乱流行(《莆田县志》)。(江阴)夏秋大疫,村里中数日之间,有连毙数十人者,有一家数口尽殁者(《江阴县志》卷8) 
道光二年(1822) 夏,无极、南乐大疫,临榆大疫,永嘉疫。七月,宜城大疫,安定大疫 
(《清史稿》)。 
道光三年(1823) 春,泰州大疫。秋,临榆大疫(《清史稿》)。 
道光四年(1824) 平谷、南乐、清苑大疫(《清史稿》)。 
道光六年(1826) 冬,霑化疫(《清史稿》)。 
道光七年(1827) 冬,武城疫(《清史稿》)。 
道光十一年(1831) 秋,永嘉瘟(《清史稿》)。 
道光十二年(1832) 三月,武昌大疫,咸宁大疫,潜江大疫。四月,蓬莱疫。五月,黄陂、汉阳大疫;宜都大疫;石首大疫,死者无算;崇阳大疫;监利疫;松滋大疫。八月,应城大疫,黄梅大疫,**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三年(1833) 春,诸城大疫。四月,乘县大疫。五月,宜城大疫,永嘉大疫,日照大疫,定海?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四年(1834) 六月,宣平大疫,高淳大疫。(《清史稿》)“甲午,瑞安又大疫,无处无病人,死者 甚多”、“闻永邑廿三都葵溪陈岙人说,本年夏秋间大疫,其中村落有死及半者。其村五里外有一村落,同族十七家只留一家。陈岙聚落百五十家,共丁五百,失二百”、“闻葵溪一客说,本年白钱纸所以稀少之故,由春间皆以笋当饭,兼之大疫,死者几半,其得生者亦无资本而歇业”、“本年春夏间,闻郡城双门一聚落共三十二家,死于疫者几尽,只剩三家”(赵钧《过来语》)。“甲午春夏(温州)大疫,贫民乞丐死于饥疫者横塞道路,日以十百计,木棺既缺,以一棺殓二三尸,甚至以蒿草裹卷,凶惨形状不堪寓目,实为从来所未见”(《瓯乘补》)。 
道光十五年(1835) 七月,范县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 夏,青州疫,海阳大疫,即墨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 十七年,十八年,连续3年间长乐县瘟疫大作(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道光十九年(1839) 九月,云梦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二年(1842) 正月,高淳大疫。夏,武昌大疫,蕲州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三年(1843) 七月,麻城大疫,定南?大疫。八月,常山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六年(1846) 春夏,大疫,秋冬瘟痢流行(《平阳县志》)。 
道光二十七年(1847) 秋,永嘉大疫(《清史稿》)。秋,平阳大疫(《平阳县志》)。 
道光二十八年(1848) 春,永嘉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九年(1849) 五月,丽水大疫(《清史稿》)。长乐县瘟疫盛行(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咸丰三年(1853) 三月,大饥疫(《徐州府志》卷5)。 
咸丰四年(1854) (温州)“现在疫气到处传染,大荒之岁,加以疾病,死丧累累”、“上半年瘟疫流行, 
近海村落为甚。钱桥、梅头二村,各失丁二千,上戴一村百七十丁,失去一百,鲍田、 
海安,失皆不少”、“温郡自旧秋水灾后,瘟疫流行,愚民惑于沾染之说,骨肉不相 
颜,枕籍以死者,在在有之”(《过来语》)“甲寅,大饥,(平阳)秋大疫”(《平 
阳县志》)。 
咸丰五年(1855) 六月,清水大疫(《清史稿》)。 
咸丰六年(1856) 五月,咸宁大疫(《清史稿》)。 
咸丰七年(1857) “五月间,邑(温州)有痧症及疫痘,甚险” (《过来语》) 
咸丰十一年(1861) 春,即墨大疫。六月,黄县大疫(《清史稿》)。 
同治元年(1862) 正月,常山大疫。四月,望都、蠡县大疫。六月,江陵大疫,东平大疫,日照大疫,静海大疫。秋,清苑大疫;滦州大疫;宁津大疫;曲阳、东光大疫;临榆、抚宁大疫;莘县大疫;临朐大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清史稿》)。秋,即墨瘟疫流行(《即墨县志》)。江西安义秋大疫,死者数千人(同治《安义县志》卷16) 
同治二年(1863) 六月,皋兰大疫,江山大疫。八月,蓝田大疫,三原大疫(《清史稿》)。 
同治三年(1864) 夏,应山大疫,江山大疫,崇仁大疫。秋,**大疫(《清史稿》)。 
同治四年(1865) 上杭县四乡乱后,继以大疫,稻熟无人收获(《上杭县志》)。 
同治五年(1866) 五月,永昌大疫(《清史稿》)。 
同治六年(1867) 二月,黄县大疫。七月,曹县大疫。九月,通州疫,泰安大疫(《清史稿》)。秋,瘟 
疫流行,民多死伤(《通渭县志》)。 
同治七年(1868) 战乱、瘟疫,民大饥,死者甚众。(《通渭县志》) 
同治八年(1869) 六月,宁远、秦州大疫。七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九年(1870) 秋,麻城大疫。冬,无极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年(1871) 五月,孝义?疫。六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一年(1872) 夏,新城大疫,武昌县大疫(《清史稿》)。 
光绪四年(1878) 六月,(平阳)大疫(《平阳县志》)。四月,大疫。是时河南、山、陕三年大饥,人 
相食,人民流入蒙境者遍地皆是,瘟疫到处传染。(《蒙城县志》卷12) 
光绪十六年(1890) 夏,安东疫病流行,死千余人。(《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六月,安东疫病大流行,死者不计其数。(《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七年(1901) 七月,安东疫情变本加厉,每日死30至60人。病死者难计其数。(《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年(1894) (金门)后浦头,后水头,沙尾等乡,忽发生鼠疫,传染甚速,死数百人,为金门前所 未有。(《金门县志》)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同安大疫,鼠先死,染者或肿项,或结核,吐血,流行甚盛(《同安县志》)。鼠疫起。初由梨园子弟在枫亭传染,载归已死,船泊河滨,数日之内,河滨人染疫者十馀人,蔓延全城,死百馀人,以次传染乡村(《莆田县志》)。五月,京师疫疠流行,因疾疫而死的灾民达三千余人。(《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四月起,京师内外疫疾流行,大量人口死亡,《庚子纪事记》载:“居民死者枕 
藉。”十月,获鹿县出现大瘟疫。(《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夏秋,(平阳)大疫(《平阳县志》)。五月,瑷珲霍乱流行,每日抬到城外荒野掩埋的尸体不下七八百具,持续半月之久,死数千人。六月,京津地区大范围爆发疫病,以霍乱为主。(《三千年疫情》)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夏,安东、大连、旅顺、辽阳等地霍乱大流行。(《三千年疫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