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疫情下,感到自己能够做的事情除了做好防范之外,还要对于铺天盖地、真假难辨的信息做到理性分析,不信谣、不传谣。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这就是保持乐观。看到有些网友轻松幽默的搞笑文章,灰暗沉重的心情也仿佛是拨云见日,轻松了些。
作为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我们中国向来以庄严厚重示人,认为插科打诨、诙谐戏虐有失颜面。想想历史中那些善于搞笑的人物,诸如东方朔,虽有才华和政治抱负,却因为总是以逗笑取乐的形象出现,即便是英明的汉武大帝也只是把他当作俳优看待,不予重用。可见诙谐幽默自古是归于雕虫之技,不可成大器之列的。
正是因为 “humor” 上不了台面,以至幽默一词的现代意义直到二十世纪初才逐渐被接受。其实“幽默”一词在中文里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章*怀沙》中:“煦兮杳杳,孔静幽默。”此处的“幽默”是指幽静默然无声。直到1924年,林语堂定“幽默”为:humor“的汉译,才赋予了这个词汇以完全不同的意义。对这一英文词的汉译在当时还是有过一番争论的。鲁迅就持反对态度,认为容易被误解为”静默“或者是”幽静“。翻译家李青崖主张译为”语妙“,但”语妙天下“这一成语有”光说不做“的意思,容易就此误解。语言学家陈望道拟将其译作”油滑“,因其有轻浮之嫌随放弃。语言学家唐栩侯则选择了”谐穆“, 认为一”谐“一”穆“构成”humor“整体。
严格意义上说,第一个把英语中的“Humor” 一词的翻译成中文的是王国维。 他在1906年出版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一书中讲到“humor“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并将其译作”欧穆亚“。但是最终还是林语堂版的”幽默“流传下来并为大众所接受。林语堂解释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我觉得“愈幽愈默而愈妙”这句尤其好,道出了“幽默”的本质和精髓。论起幽默的行家里手,英国人是当仁不让的。英式幽默是英国文化的一部分,它讲究克制、含蓄,其中包含大量的双关词、反语、荒诞的情节、强烈的讽刺和自嘲贯穿始终。讲笑话的人则尽量不要情感外露,不要有太大的情绪起伏,尽量保持淡定,保持冷静,一直会让听众猜疑他到底是不是在讲笑话。
英式幽默的精髓往往隐藏在文字的表现之下,有时会很冷、很晦涩,导致非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难以理解。在英国,英式幽默被用来讨论一切主题,几乎没有任何禁忌,这也正式其魅力所在。如果你能在英国的酒吧里,借着酒意和当地人妙语连珠地互相抛出信口得来的冷笑话,你一定会受到极大欢迎,也说明你的英文一定顶呱呱,你对英国文化的了解非同一般。
然而实际情况是作为非土生土长的外族人,往往要慢一拍才能琢磨明白英国人的幽默,有时甚至需要有人解释,但对于冷笑话的敏感程度会在融入的过程中,通过不断习练而有所提高。其实英国人自己有时候也不是能在第一时间点悟出笑点所在。英式幽默有多冷,有下面这个说法:
They say an Englishman laughs three times at a joke. The first time when everybody gets it, the second a week later when he thinks he gets it, the third time a month later when somebody explains it to him.
我如今的工作职位在当年的招聘广告中,就明确要求应聘人员要有 “Sense of Humor”,可见有幽默感在英国是相当重要的,不但是社交场合,即便是找工作也是很有用的。自然在如今政治正确的大环境下,这种字样一定会被HR 删掉的。工作中在小范围的非正式会议上,我们有时会被要求每人讲段笑话作为开场。
幽默感似乎是英国人与生俱来的技能。在这里幽默仿佛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他们什么玩笑都能开,什么时候都敢开。包括死亡,包括宗教,一切具有冒犯性或者会冒犯到一些人的事情他们都不在乎。然而在如今讲究政治正确的大环境下,一般人都会有所收敛。某些公众人物就因为不恰当的幽默被大众口诛笔伐。
政治话题是英式幽默的重点调侃对象。电视上有不少这方面的专题栏目,报刊上都有自家御用的漫画家。我喜欢下面这份英国的周报的原因就是他家的头版政治漫画一针见血,辛辣异常:
英式幽默的另一个特点是敢于自嘲、善于自嘲。看看他们是怎样揶揄他们的 ridiculously polite的:
他们是这样大胆露骨地讥讽无所做为的公务员的:
Britain has invented a new missile. It's called the civil servant - it doesn't work and it can't be fired.
生活中总会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出现,但是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让我们学会幽默、欣赏幽默,不畏艰难,做精神上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