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

跨躍中美文化,敏於文化差異,釋析三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每年的二月十四日是西方的情人节。關於情人節的來历,有幾种不同版本,最普通的說法是它始於古羅馬時期。羅馬帝國當時四處爭戰,需要源源不斷地補充兵源,於是羅馬皇帝下了一道命令:禁止青年男子結婚 。他的理由是,“Single youths make better soldiers . " ,也就是單身漢上戰無牽無掛,才是不怕死的好兵。當時有個叫 Valentine 的牧師,他認為這道禁令不合理,並在地下偷偷地為許多青年男女主持婚禮,使他們結為夫妻。後來他被抓,关进了监狱,最後被判了死刑,砍了頭,人們為了紀念他,把每年的二月十四訂為“Valentine's day",那是他被封聖的日子,一年年流傳下來,成了今天的情人节。

在美国,过情人节的不光是情侣,结婚多年的老夫老妻在情人节那天也要浪漫一把,到外面看看电影,吃顿饭,那一顿绝不是AA制,全由男士买单。过大节人們少不了送礼物,尤其是过情人节,除了送花、送巧克力之外,还要送一些有分量的礼物,这是考验男人真爱的时候。曹禹的話剧「日出」里有一句养小白臉的阔太太說的話,叫人哭笑不得,她説,“什麽叫爱,爱就是给他花多少錢不心疼”。这句話一针扎到爱的疼处。現在中国人有錢了,过生日、过情人節,送几千元的包包应该是不眨眼的事了。八十年代我们年青的时候,爱的表示就是替老婆多干家务,少给她气受,不讲究买什麽礼物。俩口子掙錢不多,钱放在一起过日子,花我的錢就等於花她的钱,羊毛出在羊身上。小说里有一個情节,大约是八十年代的事。妻子过生日丈夫花了几十块买了一把花,想给老婆一個惊喜,没想到老婆只有惊没有喜。她埋怨老公乱花錢,一把花看看管什麽用,不頂吃不顶喝,摆在桌子上还占地方。本来挺高兴的生日叫一把花给搅了。不能说她不懂浪漫,过日子人讲求实际,那男人真不如给老婆揹回一袋大米,哄她高兴。到了九十年代,人們手头松了,过大日子送礼己見普便。但工资还是不高,小伙子攒足了钱给女朋友买了一条金項链,女方又激动又不好意思,埋怨男方破费这麽多錢买礼物。声言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不过我建議在這種情況下男方千万不要借坡下驴,如果真的狠下心來,搞下不为例,女方会怎麽想,是嫌他太抠 ,还是愛他实诚?

再说说中国的情人節。有人說“七七”就是情人節 (这和七七盧溝橋事變没关係);「七七」是指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的日子,說這天就是情人節有點牽強,別忘了牛郎是用扁担挑着一兒一女上的鵲橋,這個神話传说歌頌的是已婚男女之間 "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不離不棄,白头偕老真挚的爱情,它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 。有人說元宵節就是情人節,理由是元宵節那天熱鬧,平曰 ,大門不出,二門不迈的未婚女子有機會走出家門,有機會邂逅帥哥,此景還有歐陽修所做“生査子.元.夕”為證:『去年元夜時,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不要說在那禮教森嚴的旧中國,就是現在在大廳廣眾之下男女邂逅也難。那時一沒有電話,二沒有微信,怎麼聯糸?另外那時青年女子出來闹元宵,都是結伴而行,少不了還有丫環陪伴,沒有單獨行動的機會,遇上好的,頂多是眉目传情,相互多看兩眼,燈會一散各回各的家,心里放不下的,盼望第二年还能回來接着再看看,可惜就像詩里的那位少女一样,第二年白來一趟。鬧元宵是出來鬧的,也就是尋開心,不是趕婚姻大集。農耕社會人們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活得又苦,有這樣一個合理的鬧花燈的機會出來玩,熱鬧熱鬧,那有那麼多艷遇。 我覚得說元宵節就是中國的情人節理由不充分。無論中國有沒有自己的情人節,我們不缺像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樣淒淒動人的愛情故事。現实生活中也不乏受政府嘉奖的模范夫妻和道德凱模。所有民间传统节日除了清明节都是喜庆快乐的,人们可以用某“节日快乐”相互祝福,合睦人际关係。一個民族的节日反映了它的價值取向,社会心理,及文化层次,也是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它的存在就说明了它的合理性。尊重一個节日就是尊重一种文化及产生这种文化的社会群体。每年春节当我们從电視画面上看到世界各地有那麽多的外国人,也在欢欢喜喜庆祝中国春节的时侯,我们除了有自豪感之外是否还有几分感动,是否感受到了人家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意?人家謙虚,我们更要謙虚,千万不要产生受人朝贺的感觉,飘飘然忘乎所以。人敬我,我也要敬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