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道德观的核心 一一 四评张戎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博客主要专注于对一些文学作品中对毛主席历史事实描述中错误内容进行纠正辩解。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道德观的核心

                          一一四评张戎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钟馗再世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具有调节、教育、导向等功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道德无论是对一个社会而言,还是对社会的个体而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尚德传统的民族。中华文化文明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括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蕴含着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

  讲道德有品行是对中华民族崇德向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毛泽东及其所领导的共产党人,就是传承中华民族崇德向善传统、讲道德有品行的杰出的、典型的代表。

  然而,张戎这个卖身求荣的女人,却在《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以下简称《鲜为人知的故事》)第9页,胡说什么”毛整个道德观的核心是:‘我‘高于一切。””毛的道德等于完全的随身所欲。””义务与责任毛概不承认。”又胡说什么”二十四岁时,毛在德国哲学家泡尔生(Friedrich Paulsen)所著《伦理学原理》(System der  Ethik)中译本上,作了大量批注,在这些批注里,毛直言不讳地表述了他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伴随了他的一生。”

  很明显,张戎之流是在歪曲事实,妄图从毛泽东的批注中,撷取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加以编造,从道德观上恶意抹黑毛泽东。

  既然提到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和毛泽东的批注,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本书和批注。

《伦理学原理》是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泡尔生(1846一1908)的主要代表作《伦理学体系》的一部分。泡尔生的哲学观点是二元论。伦理思想的特点是调和直觉与经验、动机与效果、义务和欲望。1900年,日本学者蟹江义丸将《伦理学体系》的《序论》和第二篇《伦理学原理》译成日文,并冠以《伦理学原理》之名出版。1910年蔡元培先生将日本学者蟹江义丸的日译本《伦理学原理》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杨昌济教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讲授修身课时,曾将此书作为教材。毛泽东非常喜欢杨先生讲授的修身课,对《伦理学原理》这本书,也爱不释手。在听课和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毛泽东深入研究伦理学、道德、道德哲学等问题。他除了认真听课,作课堂笔记之外,还在研读《伦理学原理》时,写下了一万二千多字的大量批注。这些批注的内容,有的是提要,有的是表示赞成或否定的态度,而大量的则是结合书中有关论述发挥自已的见解。

  例如,对于”道德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中外伦理学说史上众说纷纭的问题,青年毛泽东也有自已明确的主张,他说:”道德起于道德哲学之先,故道德哲学之成,成于经验。”又说:”美学未成立以前,早已有美。伦理学未成立以前,早已人人有道德,人人皆得其正鹄矣。”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从历史看,道德”纯成乎经验,而非先天直觉也”。

  又如,青年毛泽东认为”宇宙之真理”.”具于吾心之中”,所以他完全赞同泡尔生《伦理学原理》中关于”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所管辖”的论断,于是毛泽东在”批注”中写道:”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新理想”,”生活理想“。同时,毛泽东还指出:”夫所谓信仰者,必先之以知识,知之而后信之。”这就说明了人们有了道德哲学作指导,就会坚定自已的理想信念和提高道德自觉。

  又如,对于道德是”千古不变”,还是不断进化,这个历来是哲学与伦理学上两种对立的观念,青年毛泽东完全赞同泡尔生关于道德是随着时代与文化的变迁而进化的观点,即一定的道德适应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此,毛泽东在”批注”中強调”道德因社会而异,因人而异。”,但”道德与时代俱异,而仍不失其为道德。”这说明了道德虽具有时代性,但也具有普遍性。

  再如,对于泡尔生在转引德国哲学家尼釆(1844一1900)”欲尽革青年时代之见解”的话后指出:”当今之时,无论其为思想、为道德、为生活之法式,一切舍旧而谋新。”对此,毛泽东在”批注”中強调:”道德哲学在开放之时代尤要。””吾国二千年来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由此可见,毛泽东的进化论和发展是一贯的。(以上引文均见《毛泽东早期文稿》,《伦理学原理》批注)

  事实上,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省一师求学时,虽对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爱不释手,但他并非全盘吸收。

  毛泽东这本写有大量批注和画有许多圈点等各种符号的《伦理学原理》,后来被在一师初期的同学杨韶华借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才归还毛泽东。毛泽东接到此书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启发和帮助。”可见,毛泽东对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是持保留意见的,是批判的来读的。

  青年毛泽东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有批判的汲取近代西方伦理学思想以外,也十分注意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和道德哲学的思想观念。如儒家、墨家和管仲学派的思想,对青年毛泽东都有直接的影响。但他不是兼容并蓄,而是弃之糟粕,取之精华。他曾明确指出:”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凡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给周世钊的信》1920年3月14日)。

  当然,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除了上述所说的以外,还受家庭出身、学校教育、社会、经历、实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毛泽东是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绝不是张戎之流所胡说的,在当年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各种思想混杂,什么”在前无古人的思想解放气氛中,一切天经地义的道理都受到挑战,历来的大逆不道都成为理所当然。””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毛泽东形成了他的道德观。”(见《鲜为人知故事》的第8一9页)

  读者不难看出,张戎之流这样歪曲事实的胡言乱语,是别有用心的。

  那么,毛泽东道德观的核心是什么呢?五个字便可概括: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的一生,不论是缔造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领导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还是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广大的人民大众。毛泽东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想为人民所想,奋斗为人民所奋斗。

  毛泽东的一生心系人民,心系绝大多数人,有着极其深厚的人民情怀。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多次访问延安,毛泽东接受了他的多次釆访,跟他进行过多次长时间的交谈。斯诺根据与毛泽东的交谈,以及对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考察,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书。当年这本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轰动了全世界,使人们正确认识了毛泽东,正确认识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以及延安革命根据地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延安考察期间,斯诺亲身体会到了毛泽东深厚的人民情怀。后来,斯诺在谈及毛泽东的人民情怀时曾说:”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活力。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一一这些占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一一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假使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毛泽东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这里斯诺既谈到了毛泽东的人民情怀,也对毛泽东的以后作了预言。虽然这是斯诺20世纪30年代的预言,但完全已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一一毛泽东就是心怀人民的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程中,是毛泽东第一个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个观念。1939年2月,毛泽东给张闻天的信中第一次写道:”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要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此后,毛泽东多次在一些公开场合和刊物进一步阐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同年12月,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提出知识分子应该”为工农服务””为群众服务”,并以能否为群众服务作为区分不同知识分子唯一的标准,也作为吸收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一个考量标准。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作家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指出要把”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改造,”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

  1944年,在延安革命根据地,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封锁,开展自救的大生产运动。中央警卫团的红军战士张思德,这一年的夏天,去延安地区安塞执行烧炭任务。在战斗和工作中,他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牺牲,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9月5日,即将挖成的炭窑洞突然坍塌,张思德见状奋力把战友小白推出洞外,小白得救了,张思德自已却被埋在了洞内,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

  得知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的心情十分悲痛,提出要为张思德开追悼会,他要参加并讲话。9月8日下午,在有一千多人参加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说。

  1944年9月21日,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以新闻稿的形式,在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上发表。1953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毛泽东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又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均见《为人民服务》一文,《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03页)

  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号召学习白求恩的精神,他说:”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53一654页)

  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外人们常读常温的”老三篇”,成了著名的经典著作。

  对于责任的问题,毛泽东也阐述得十分清楚,他写道:”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见《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28页)

  在《论联合政府》这部著名的著作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脫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95一1096页)

  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被载入党章、载入宪法;成为了每个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务必时刻不能忘记,务必遵循并付之实施的根本行为总则和宗旨。

  毛泽东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一生亲民,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怀,处处都能体现出来。

  建国后,毛泽东所创建的军队叫人民解放军,缔造的新中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乎所有国家机关、单位都冠上”人民”两个字。如人民政府、人民公安、人民法院、人民邮电、人民医院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办公所在地的中南海正门新华门的影壁上,镌刻着五个”为人民服务”的金黄色大字,金光闪闪,十分光辉耀目。这五个大字也更多地出现在各级党政机关的办公地点。在国外,有以国家领导人命名的城市,如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在中国,却没有毛泽东命名的城市或乡村。街道也一样,每个城市几乎只有人民路,却没有毛泽东或国家其他领导人命名的路。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毛泽东是第一个喊出了”人民万岁!”的伟大领袖。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当人民群众遊行通过天安门,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时,毛泽东遏制不住激情,一遍又一遍地大声呼喊:”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1953年2月18日下午,毛泽东到湖北武汉视察,在武汉蛇山黄鹤楼遗址和小商贩交谈,群众发现毛泽东,即刻蜂拥而至,大家激动地高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泽东走到船上,脱下帽子,向群众致意,大声呼喊:”人民万岁!”(见武汉《长江日报》2月19日第一版)。这是毛泽东又一次在人民大众面前高呼”人民万岁!”

  毛泽东生前多次到天津视察。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到天津”正阳春”饭店就餐,消息不胫而走,市民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把饭店挤得水泄不通。群众情不自禁地激动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多次走到窗口向激动的人群挥手致意,连声高呼”人民万岁!”,这是毛泽东再次高喊”人民万岁!”。(见1958年8月14日《天津日报》第一版)

  其实,毛泽东多次在广大群众面前高呼”人民万岁!”。纵观古今,横看四海,唯有毛泽东喊出的那声”人民万岁!″,是前无古人的,而这一声”人民万岁”,必将彪炳千古。

  英国著名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抗击法西斯的英雄蒙哥马利,曾先后于1960年5月和1961年9月两次访问了中国。考察访问了中国的包头、太原、延安、西安、三门峽、洛阳、郑州、武汉等地。两次访问,毛泽东都接见了他,与他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交谈。他说,他所到之处,听的最多的话是:”毛主席说……。”在周恩来总理为他举行的饯行宴会上,蒙哥马利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人民的命运已掌握在自已的手中,全中国人民是坚強团结的,他们12年来在毛泽东主席的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蒙哥马利后来还得出一个结论,他说:”毛泽东的哲学非常简单,就是人民起决定作用。”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在会见毛泽东时,在交谈中曾问毛泽东:”主席阁下,您最大的特长是什么?”毛泽东听闻笑着道:”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的特长。”尼克松听闻翻译后,感动地直接向毛泽东鞠躬致敬,并举起茶杯,以示尊敬。

  1975年10月8日,毛泽东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说:”人民就是上帝。”有一次到下面调查,他突然问陪同人员:”你们信不信上帝?”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回答。毛泽东却说:”你们不信,我信!”同志们更惊呆了,没人吱声。毛泽东望着大家深情地说:”这个上帝是谁?他就是人民!谁惹怒了上帝,上帝是不留情面的,他必定要垮台。”

  毛泽东还常说:”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各级领导是鱼,人民群众是水,鱼离不开水,离开水就渴死。”

  完全舍弃自我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情怀,这既是毛泽东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的必然逻辑,同时也是他作为一个”大德之人”注重修身养德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无数优秀传统美德,尤其是仁爱、扶弱、恤民等与民众疾苦相关的美德,都在毛泽东身上有着极为明显的表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正是这种完美的结合,使毛泽东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祟高的政冶形象和道德形象,形成了崇高的政治威望和道德威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道德观念、根本宗旨,伴随了毛泽东一生。

  综上所述的种种事实,人们不禁要问张戎这个汉奸卖国贼:毛泽东的道德核心是”‘我‘高于一切”吗?是”等于完全的随心所欲”吗?是”义务与责任概不承认”吗?

  更为可笑的是,张戎这个女人也夠痴心妄想了,太约是患了妄想症吧。都到二十一世纪了,毛泽东逝世都四十来年了,他早就成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公认的、为世人所崇拜和敬仰的伟大领袖了,张戎这个甜不知耻的愚蠢女人,居然还想蒙骗不明真相的善良世人,在她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书中,胡说什么”尽管他(指毛泽东)不是一个等闲之辈,杨昌济教授称他‘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但毛没有显示出领袖天分。老师徐特立说,在学校里看不出他有号召力。”(见《鲜为人知的故事》第10页)这里引用的老师徐特立说,张戎在书中也没有作任何的注释,引自哪里?什么时候说的?未作任何的说明。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伟大、最为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天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

  我们知道,纵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是毛泽东和他坚定的战友缔造了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31年1月,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成为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1943年,毛泽东正式出任中共中央主席,一直到1976年逝世。三十多年来,毛泽东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心目中,一直有着崇高巨大的威望。每当在革命斗争走向低谷的时候,是毛泽东力挽狂澜,把革命从失败引向胜利,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陕北的农民发出内心的唱出: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张戎之流,张开你的眼睛看看,毛泽东”没有显示出领导的天分”吗?

  我们再来看看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先生,会不会说什么”在学校里看不出他有什么号召力。“

  徐特立和杨昌济,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毛泽东也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生。老师徐特立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追求革命。1915年5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向北洋军阀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窃国大盗袁世凱为了给自已登上皇帝宝座寻找靠山,竟然答应了日本提出的全部条件,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千古奇辱。全国人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袁运动。

  “五丶七”国耻后,徐特立与学生毛泽东和其他进步师生相互呼应,展开了一系列的反帝倒袁活动。一天,在长沙一所学校应邀向全校师生作时事报告时,徐特立历数袁世凱出卖国家主权,屈膝投降政策,越讲越激昂、越悲愤!突然他冲进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着众多听众,当即砍断左手的小拇指,断指明志,表示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极度愤慨和报仇决心。顿时,血流如注。徐特立即用手指蘸血,写下了”请开国会,断指送行”的血书,交给即将赴京请愿的湖南立宪人士罗峙云(又名罗志)等人,然后就晕倒了。

  1927年5月,正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疯狂屠杀千千万万个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之时,已经五十一岁的徐特立却毅然投身了革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12月30日,追随自已的学生毛泽东,到达赣南革命根据地,”辅佐”毛泽东。徐特立先生是著名的老教育家。到了苏区革命根据地后,最了解自已老师的毛泽东任命徐老为中央苏区教育人民委员会的付部长(正部长是瞿秋白,苏区的教育工作实际是徐老具体负责)。

  1934年10月中旬,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极力排挤毛泽东,剝夺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指挥权,致使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惨遭失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不得不开始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时,已经57岁的徐特立也跟随学生毛泽东踏上了长征之路。他是长征队伍中最年长的一个,成了长征路上著名的四老(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之一。他们跟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一样,历经艰难险阻、千辛万苦,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漫长路程。最后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红军战士一起,胜利到达陝北延安。毛泽东亲自提议徐特立担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后来陝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又任命他担任边区教育厅厅长一职。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徐特立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诞生。建国后,继续被任为中共中央宣传部付部长。(上述有例子摘自《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老师》,尹高朝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自已最喜欢的学生、而且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当之无愧的人民伟大领袖,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一直追随自已的学生革命。老师徐特立会说”在学校里看不出他有号召力”吗?很明显,张戎之流这又在恶意捏造,又在编造谎言。

  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方面,张戎之流故伎重演,大肆造谣诬蔑毛泽东。这个女人在《鲜为人知的故事》第8页写道:”一次高谈阔论中,据毛的朋友记载‘毛君主张将唐宋以后之文集、诗集,焚诸一炉。”请读者注意,张戎之流引用的这段话也没有任何的注释。那位朋友是谁?这句话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的?或引自哪里?均没有说明。张戎这个汉奸卖国贼又在撒大谎。

  人们知道,毛泽东一生爱书嗜书,酷爱读书,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他一生读书无数,著作等身,古今中外,没有一个领袖,能与他相提并论,与他相媲美的。毛泽东一生爱书嗜书、酷爱读书、读书无数,从许多事实都能体现出来。

  一是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有社会科学的,也有自然科学的。从內容来看,有马列主义著作、哲学著作、鲁迅著作、历史著作、经济学著作、军事著作、文学著作、自然科学著作、技术科学著作等等,他都爱读。从时间上来看,有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除了马列主义著作,毛泽东终生爱不释手之外,尤其是哲学方面的书,毛泽东不但读基本原理,也读中外哲学史,还读逻辑学、美学、宗教哲学等等。宗教方面,毛泽东也较重视,这方面的经典也有涉猎,如佛教的《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经书的著述,都读过一些。基督教的《圣经》也读过。对于历朝历史演义、古典小说、名人传、诗词曲赋、丛书、类书、工具书及其他多种经、史、子、集等方面的读物都是毛泽东爱读的。在自然科学方面,毛泽东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兴趣较大。平时还爱读《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动物学》杂志、《考古学报》、《化石》等等这类的刊物。1975年,他还读了李约瑟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杨振宁的《基本粒子发现简史》和李政道的《不平常的核》等理论著作。但毛泽东最重视、最喜欢阅读的是马列著作、哲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

  二是毛泽东对于马列主义著作,对他觉得重要的书、爱读的书,不是只读一遍,而是常读常温,读多遍,甚至上百遍。一本《共产党宣言》传到中国,毛泽东前后读了57年。57年里毛泽东一生究竟反复一共读了多少遍呢?1939年底,他自已说《共产党宣言》读不下一百遍,后来的几十年里,他自已说”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他一生总共反复读了多少遍,这是很难说清楚的。毛泽东多次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列宁的著作中,毛泽东读的遍数最多的是《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哲学笔记》等。《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宝典,伴随毛泽东17年,反复读过十七遍。《二十四史》这部4720万字的巨著,是清朝乾隆钦定的中国历史的多种史书的合集。从《史记》到明史,涵盖了四千多年历史,历时1888年,有3250卷、800多册。毛泽东硬是把它通读下来,重点卷、册反复研读,伴随他二十多年。《三国演义》,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到逝世,至少读了七十年。鲁迅全集,毛泽东也是经常读;在他患白内障动手术期间,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念鲁迅的文章给他听。

  三是不知疲倦,废寝忘食。毛泽东19岁那年,曾在湖南省图书馆自学半年,废寝忘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毛泽东从少年到老年,都把读书看成第一需要。他有一句名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读书不知疲倦的人,经常读书读到忘了吃飯,忘了睡觉。这是常有的事。经常在工作人员叫他吃饭时,他虽然答应了,但总放不下书,还在读,叫多次后才放下书;夜里经常读到十一二点,甚至通宵达旦,要工作人员催促多次,才肯休息。毛泽东图书管理员徐中远回忆:晚年的毛泽东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看书。有一次发烧到39℃,医务人员规定每天只能看15一30分钟的文件或书,而实际上他每天看书时间远超过规定。毛泽东在晚年,病魔缠身的岁月里,仍然勤奋读书。

  四是”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他的老师徐特立教给他的读书方法。毛泽东一生遵照老师教导的这个学习方法来读书,批阅文件。在他读过的4000多册书中,随处可看到用红黑两色毛笔或铅笔加上的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叉等等符号。在书本的边缘空白处,还写着密密麻麻的各种批注,如”切论”、”此节议论透之至”、”真理在此”等等。有的批注达一万两千多字,如上面说到的《伦理学原理》”批注”。

  五是见缝插针,从不间断。毛泽东是最会科学利用时间的人,他会利用工作之余的点点滴滴时间来读书。在长征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他患病躺在担架上还读马列的书,骑在马上也在读。1964年3月,他曾对一个外国代表团说,他”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当年在长征路上同毛泽东一起行军的刘英亲眼目睹毛泽东读马列著作的感人情景。刘英是张闻天的夫人,一位忠诚的老革命家。她回忆说:”毛主席在长征路上读马列书很起劲。看书的时侯,别人不能打扰他,他不说话,专心阅读,还不停地在书上打杠杠。有时通宵地读。红军到了毛儿盖,没有东西吃,肚子饿,但他读马列书仍不间断,有《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有一次,主席对我说:‘刘英,实在饿,炒点麦粒吃吧!’毛主席就一边躺着看书,一边从口袋里抓麦粒吃。”毛泽东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建国后,在他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休息室里、卫生间、北京郊区住过的地方------都放着他常读的书,以便随时随地充分利用时间来读书。每次下去考察、开会,都要带上上百种的书,利用空闲读书。在外地还要借一些书。杭州、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庐山等地图书馆,都留下毛泽东借书的记载。

  六是节衣缩食,购买各种图书报纸。毛泽东一生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他身上反映得特别明显。衣服舍不得穿,舍不得买。年青时一件灰色长衫穿了又穿,穿了好多年。他穿过的衣裤也补补缝缝,吃的也十分节俭。但他买书买报纸,十分舍得。在长沙读书期间,毛泽东总共用了一百六十块钱,其中三分之一是花在订报上,其余的钱也多是买了书籍和杂志。在长沙的五年半师范生生活中,他从不把钱花在别的方面,没有进过戏院,也没有下过饭馆。唯一例外就是到长沙火宫殿买过臭豆腐吃。建国后,毛泽东曾风趣地回忆说:”火宮殿的臭豆腐很好吃,它有三个特点:闻着很臭,看着很脏,吃着很香!”那时,学校星期天放假,学生外出回来错过开饭时间,按规定可补助误餐。但一般学生不願吃剩菜剩饭,另炒饭菜吃,而毛泽东总是打点剩菜剩饭,用开水一泡,就悄悄吃,吃罢便去读书或找老师求教。在苏区、在延安,毛泽东总是千方百计地节俭用钱,用余钱托人从国民党统治区、从城市购买各类书报。建国后,他的薪水除了生活开支之外,一部分用于资助身边家庭困难卫士、工作人员,有余钱就用于购买各种书籍。

  七是嗜书如命,书籍绝对不能丢失。毛泽东十分爱惜自已的书。有一次,他的一些书被别人搞散失了,他非常生气,这件事他一直没有忘记。1947年从延安撤退的时候,别的东西丟下了很多,但是,毛泽东的书,除一部分在当地埋藏起来以外,大部分,特别是他写了批注的那一些,经过千辛万苦,辗转千里,以后搬到了北京。这些书是毛泽东藏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珍贵资料。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读书条件逐渐好起来,藏书越来越多。到197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图书室的藏书,据统计,约一万种十万多册。

  八是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不止。”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俗语,他自已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毛泽东从小酷爱读书,他一生博览群书,几乎可以说是,书不离手,眼不离书。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再过十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天数是按中国农历算的一一作者注)。”《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爱不释手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南宋洪迈写的,是一部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年老体衰,重病在身,早已卧床不起。当晚,他仍让工作人员借来《容斋随笔》阅读。病危之际,毛泽东依然关注日本政坛的局势。毛泽东昏迷醒来,虽言语困难,但用手势要工作人员借来《三木武夫》读。《容斋随笔》和《三木武夫》是毛泽东临终前最后阅读的两本书。9月8日,弥留之际的毛泽东反复陷入昏迷状态。但每当清醒过来,他还是要书看。这天,据统计,毛泽东先后看文件、看书11次,共计2小时50分钟。(以上有些例子和有关资料摘自《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10年1月北京第1版)

  毛泽东的嗜书如命、酷爰读书、博览群书、著作等身,让世人都被他的渊博学识所征服,对他肃然起敬。学者刘大杰说:”毛主席对中国历史、文学资料的熟悉,实在惊人,古今中外有这么大学问的领袖实在少见。”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的后半生》一书中,评价说:”本世纪中期没有任何其他一位世界领导人一一甚至连戴高乐都不例外一一像毛泽东那样读那么多书。”

  关于毛泽东嗜书如命、酷爱读书、博览群书的故事有许许多多,上述所说的八点,已足以揭穿张戎之流的谎言,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张戎,你这个可耻的婢妾,张开你的眼睛看看,竖起你的耳朵听听,毛泽东这样的伟人、这样的伟大人民领袖能”主张将唐宋以后之文集、诗集,焚诸一炉”吗?这种恶意编造只能讨那一些反华势力、反毛分子的欢心,却欺骗不了正直、善良、敬仰毛泽东的世人。

  在中华孝道美德上,张戎之流也恶意编造谎言,肆意诬蔑、抹黑。她在《鲜为人知的故事》第12页,胡编乱造地写道:”在毛跟母亲的关系中,母爱是无私的,毛的感情却是既強烈又自私。多少年以后,他告诉身边护士吴旭君:‘我母亲死前我对他说,我不忍心看她痛苦的样子,我想让她给我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我要离开一下。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同意了,所以到现在,我脑子里的母亲形象都是健康、美好的。”看去这个恶意编造,似乎”天衣无缝”,其目的无非是想诬蔑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是”自私”的。但是,正象俗话说的”西洋镜最容易被戳破”。张戎之流编造毛泽东跟护士吴旭君所说的那段话的事实根本不存在,是子虚乌有的。

  事实上,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又名文素勤),是1919年10月5日逝世的。母亲病重期间,1919年10月,毛泽东和弟弟毛泽覃都在长沙。当毛泽东突然接到二弟毛泽民从韶山寄来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时,思母心切的毛泽东和弟弟毛泽覃星夜上路,日夜兼程,直奔韶山上屋场。到家时,毛泽东才知逍母亲已经入棺两天了。毛泽民告诉他:母亲在临终时还呼喚着他们的名字。此时的毛泽东泪如泉涌,心似刀绞,毕竟母亲才53岁。他守在母亲灵前,对着暗淡的油灯,回想起童年时的件件往事,慈母的美好形象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10月8日,在悲痛中,毛泽东席地而坐,含泪写下了四言韵诗《祭母文》,歌颂母亲的盛德和养育之恩。(详见《学生时代的毛泽东》第13一14页)

  过了七天(也叫”头七”,当时湖南农村的风俗),毛泽东才忍着悲哀,咽着泪水,与父亲、二弟泽民分别,和泽覃去了长沙。

  毛泽东连他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未能见到,怎来的跟护士吴旭君说的那一番话?张戎之流卑鄙、拙劣的手法,又可见一斑。

  毛泽东十分敬重、孝顺他的母亲,他为医治母亲的重病作过许多努力。1919年3月,他在北京得知母亲病情加重的消息,立即叫二弟毛泽民将母亲送来长沙,寄居在蔡和森家溁湾镇周家台子沩痴寄庐。毛泽东很快于4月初赶回长沙”亲侍汤药”,四处求医。母亲患的是瘰疬病(即淋巴结核),经治疗有所好转。毛泽东和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搀扶着病刚有好转的母亲,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是他们兄弟三人与母亲的第一次合影,也是最后一张合影。这张历史性照片,至今陈列在韶山毛泽东故居的卧室中。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是深厚的、真挚的。

  关于毛泽东和他父亲的关系,张戎之流在《鲜为人知的故事》第12页写道:”对父亲,毛没有什么感情,对他的死反应简直冷酷。父亲一九二0年一月二十三日死于伤寒,死前想见儿子一面,但毛没有回去,也没有对他的死表示任何悲伤。”果真是如此吗?张戎之流又在恶意编造谎言。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是旧申国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农民,又是一个意志坚强、精明能干的严父。在他的身上不仅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克勤克俭、刻苦耐劳等优秀品格,而且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排除万难、勇往向前的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无疑对少年毛泽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少年毛泽东来说,父亲给他以棱角和阳刚之气,母亲给他以谦和温厚之情,这为他日后成就伟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当然,父亲的脾气比较暴躁,性格中也有自私自利、武断专行的一面。对少年时期,跟同龄人一样多少都有些调皮的毛泽东,父亲比较严厉,毛泽东也有过反杭。但当毛泽东长大以后,慢慢理解了父亲。随着年龄的增长,毛泽东对父亲的感情日益加深,在生活中也充满父子深情。在父亲由于母亲逝世而极度悲伤的日子里,毛泽东请堂伯父毛福生(二伯)作陪,将父亲接到长沙,在自己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在父亲50虚岁生日之际,他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并请几位挚友,为父亲祝寿。这天,毛泽东还同弟弟毛泽覃陪父亲和伯父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这也是他们父子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父亲逝世时,毛泽东正带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实在无法脱身,未能回家奔丧,见父亲最后一面。半年后,毛泽东在紧张的革命工作中挤出时间回到韶山,祭拜父亲灵位,向毛泽民了解父亲病情和丧事办理详情,并为自已没能赶回尽到孝心而深感愧疚。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土。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父母墓前,神情肃穆,深鞠三躬,充满深情地轻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山后,在参观父母生前的卧室时,他又对身边人员说:”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毛泽东对父母的敬重与怀念,由此可见一斑。(上述例子和有关资料摘自《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和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高菊村的《毛泽东的父亲母亲:毛贻昌并非一味专断之人》一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6月21日)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张戎这个婢妾在毛泽东和他父亲的关系上,又在歪曲事实、恶意编造、肆意诬蔑。但是,清醒、善良、正真的人们,是不会上当受骗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