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金秋,我又一次来到四川。四川是国内我最喜爱的省份之一,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记得我曾在几年前的一篇游记中写到:“自从我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到成都和九寨沟就爱上了它。心中总是念念不忘,想着有时间一定要重返再来,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观赏绚丽多姿的自然风景,探寻彝女藏姑的迹踪”。2016年我完成了的甘孜地区的川藏公路精彩行,次年又深入西藏探索(西藏进行曲),美丽的雪峰、朴实的藏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行程刚刚结束,又迫不及待展望下一个目标:藏族姑娘的踪迹找到了,接着要去看看彝家女儿。于是2019年秋,我走进大凉山,体验火民族的热情豪放,来到泸沽湖,探寻最后母系部落的秘密。这次出行还是和秦一起。秦是我多年的好友,曾经在四川成都工作过许多年,虽然已经离去,但因为人缘好,留下了许多朋友。每次我去四川,秦总是陪伴着,四川的朋友们也极为热情地接待。我们这一次的路线是:成都飞往西昌,然后从西昌开车前往泸沽湖,再乘机返回成都。
彝族,火的民族、鹰的民族
俯瞰西昌(照片来自网上)
我们的飞机从双流机场起飞,1个多小时后就降落在西昌机场。机场不大,刚走下飞机,迎面过来一个满脸微笑的美女,脆生生地说:欢迎来到大凉山。她是来接机的小李,秦在成都的朋友的朋友,也是这次接待我们旅行的东道主。别看她年龄不大,已经是州政府下面某单位的政委,难怪行为作风大方果断,没有一点娇柔造作之态。小李非常漂亮,一问果然是个彝家妹子。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国一半的彝族人都居住在这里。以前对西昌一点都不了解,只知道这里有卫星发射基地,想来一定是个荒凉之地。其实不然,汽车从市区穿过,一路街道整齐,楼房林立,所有的招牌都是用汉语与彝文两种文字书写。我问小李是否认识那些彝文,小李摇摇头:其实那些彝文都不过是做做样子,一般人都不认识。她告诉我普通彝民只会说彝话,但并不认识彝文。过去也只有彝族的高层贵族认字,一般民众都是文盲。解放后虽然教育普及,但学校教的都是汉语。随着贵族们的渐渐离世,彝文几乎断掉传承,现在只有专门从事彝文研究、彝族历史的学者才认识,也只有专门的学校才开设关于彝族文字和文化的学科,这种情况令人堪忧。我国有56个民族,大多数民族虽有其文化遗存却无文字,有口口相传的诗歌却罕有文字记录,彝族文字是个不太多的存在。关于彝族文字的起源,学者们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说创于清朝,也有说始于唐代,还有说创自汉朝,最远甚至有人认为起源于6000年前。悠远流长的文字不能在这一代丢失,保持这个文化传承是当务之急的工作。
大凉山深处居住着几十万彝族人民
飞机降落时,我盯着“西昌”前面的两个字看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后来穿过市区看到楼房招牌上汉彝两种文字才意识到原来它们是彝文“西昌”二字
走出候机楼,彝族女儿张开百叶裙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
邛海
邛海泸山风景区古称“川南胜境”,距市中心7公里,是四川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景区以邛海、泸山为主题,与西昌城区连成一体,组成了不多见的山、水、城相依相融的独特自然风光。古人曾用“松风水月”来描绘,以赞美泸山之松、安宁河之风、邛海之水、西昌之月。邛海水质清澈透明,面积约31平方公里。十月的邛海,水面湛蓝,如同一颗镶嵌在天地之间的巨大宝石。平静如镜的湖面上漂浮着片片睡莲,偶有三五成群的水鸟嬉戏,泛起层层涟漪。我们下榻的邛海宾馆坐落在泸山脚下邛海之滨,依山傍水,素有凉山“国宾馆”之美誉。宾馆占地面积十二万多平方米,花园式格局,客房分为两种形式:除了宾馆本部,还有皓月、听涛、索玛、和祥云四座别墅楼。说起宾馆的历史,应该是西昌最为悠久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曾一度考虑在西昌建"第二陪都",1939年设立西昌行辕,在泸山脚下邛海边建立特区,西昌新村。解放后的1958年,政府在西昌新村建立泸山招待所,用以接待中央领导和外国专家。文化革命后,经过多次扩建,泸山招待所变成邛海宾馆,有了今天的规模。引用宾馆官方网站的介绍:“宾馆现拥有国际会展中心、临湖别墅、温泉水疗馆、国际标准网球场、映涛楼、皓月楼、阳光楼、晓风楼、观海楼、晓楼、玉鸥餐饮中心等一批独立建筑群。宾馆曾多次接待了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朱德、贺龙、彭德怀、乔石、方毅,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温家宝、习近平夫妇等”。我们下榻四座小楼之一的听涛楼,服务员告诉我们,左手边的小楼习近平曾经住过(不记得小楼名字,索玛或祥云其中之一),右手边是皓月楼(彭丽媛住过)。住在这样一个宾馆,不由有些受宠若惊。我问服务员为什么习和彭分别住在两幢楼里,原来他们并不是同时期到来的。
俯瞰邛海宾馆(官网图)
邛海宾馆是西昌最老的宾馆,素有凉州“国宾馆”之美誉
宾馆拥有一座座独立的建筑楼群
还有花园式的格局
我们下榻的听涛楼是四栋别墅之一
房间布置并不繁复奢华,充满彝族风情。凉台外是水波浩淼的邛海,我一下就喜欢上这里。稍稍梳洗后,便迫不及待出门看风景了。
秋日的邛海,天高气爽,落霞孤鹜、秋水天长。有曰:洞庭雄阔,鄱阳奇伟,太湖深秀,西子浓妆,邛池淡抹,各有千秋,邛池尤以恬静见胜,今日得见果不其然。沿着湖边走了不多久,小李来叫出去晚餐,只好暂时离去。
第二天清晨再次来到湖边,景色又有些不同,恬静的湖面远远有几只渔舟停泊,朝阳冲破云层将彩霞撒下,映得湖面波光粼粼,使人留连忘返。
晚餐在泸山半山腰的意海苑观海山庄,这里居高临下,是观海的绝好去处。天边一抹红云,红云之下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鳞次栉比的城市,烟波浩淼的邛海,风景这边独好。主人很热情,菜肴很丰富,一餐饭畅快淋漓、宾主尽欢。吃过晚餐,主人邀请我们环湖。如果是白天环湖,那一定是难忘的经历。只不过大晚上的,四下里一片漆黑,美丽的风景藏在了夜幕后面,但是我们还是十分感激主人的热情。环湖之后,主人又将我们拉到市中心的夜市,让我们体验地道的当地彝族人烧烤。刚刚才吃过大餐,哪里还有地方盛烧烤,无论我们怎么推脱,还是难抵主人的盛情。不能不说少数民族极其热情、豪放,他们的真诚和朴实深深感动了我们。
餐馆位于泸山半山腰,这里是观海的好去处
红云下,群山、城市、水域和树林,层次分明画面丰富
看着窗外邛海的美景,吃着彝族的佳肴美酒,怎一个惬意了得
西昌有“早米粉,夜烧烤”之说,西昌烧烤与其美景和气候同样有名。西昌人热情好客,凡有客人到来,都要带出去品尝一番。
老城
西昌古称邛都,是西南地区的文化古城,迄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西昌灿烂的文化。古时的西南地区,繁星般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部落,他们彼此知晓但鲜有往来。这些部落虽名义上臣属朝廷,却保留着自己的统治。天高皇帝远,无论中原如何改朝换代,他们仍能呼吸着自己的空气,过着自己的生活。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自古西昌就是西南边陲的重镇。自秦汉始,历代政权都在此建立过郡、州、司府,委派过官吏。唐宋时期,西昌地区被先后南诏国、大理国统治。元朝忽必烈灭大理国,元世祖置建昌路,西昌重新回到中央统治之下。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改建昌路为建昌府,明太祖大修城池,留下了今天的西昌老城。城内的古井、古树、古建筑等等,都是西昌城600多年历史的写照。大通门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城门上的大通楼更是西昌历史文化的象征,同时它还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和高超的艺术品味。大通楼二楼书写着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一段话:“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这是对西昌的民族民俗、社会形态和生产技术的最早记录。一楼茶厅悬挂一联:琴台虽搭就,泸水依稀,摇扇孔明今安在;舞榭既筑成,大道空阔,持节相如可还来。一幅对联道出两位历史人物:司马相如是最早来到这里的使节,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武帝遣司马相如为使,建邛都(今西昌)、设越西部,辖15县,属宜州;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轻摇羽扇气定神闲,运筹帷幄挥兵南下,讨南中、克邛都。除司马相如、司马迁、诸葛亮外,还有许多历史名人如忽必烈、马可波罗、杨升庵、石达开、蒋介石等也都在西昌居住过。因此来西昌一定要去老城看看。老城不大,坐落在一个斜坡上,北高南低,越过大通门看见城外逶迤的远山。大通门的背后是南街,这是西昌老城最热闹的去处:鳞次栉比的店铺,多数是青瓦平房或两层的木架瓦房,依旧保持着昔日的风貌。我们晚上到达这里,白天热闹非凡的南街此时静悄悄。小李指着街边的小屋,告诉我她曾住在附近,还记得小时候天天穿过街道去上学。当时的印象是人多路窄,秩序混乱。1998年宁夏政府重建大通楼,搬迁占用城墙城楼的单位和居民,恢复还原了瓮城,重建了大通楼。
大通楼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建昌古城四大城门之南门城楼(北建平,南大通,东安定,西宁远)。经过整修和恢复后,大通门城楼巍峨,飞檐斗拱,石刻木雕,楹联诗词,彩绘图画,闪耀着文化艺术的光辉。楼内墙壁立柱上的诗词与对联,让人几多思索,几多回味。大通楼历经沧桑变迁,是西昌600年历史的见证。
夜幕下的大通楼
长在石砖缝里的树木,展现出城墙的年代久远
从大通门到安定门,城墙整修一新
大通门的背后是西昌老城最热闹的南街
夜晚的老街静悄悄的,没有了白天的喧哗
据说现在许多店铺已经不开门了,这里要建成商业街。其实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原汁原味真实反映老城的模样。千篇一律的仿古商业街,就失去自己的特色了
城市中心的刘伯承和小叶丹的雕像
西昌,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一条老街,一座旧庙,一棵古树,一块石碑,表面上看极为普通。当你走近它,倾听它,它就会向你讲述自己不同凡响的阅历和往事。
火把节广场
在西昌去邛海的必经之路上,有着一座硕大的圆形广场,56根红色火炬形巨柱耸天挺立,各刻图腾,象征全国56个民族的大团结;火焰般的民族文化中心,照映着高大的铁制火图腾,更展示出400多万彝族同胞对火的崇仰、追求和挚爱。火把节是彝族人最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这里火光冲天、鼓乐齐鸣,人们载歌载舞,形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彝族是崇火的民族,从民族起源到世俗风情,火是彝族人的生命图腾。相传远古的时候,天神恩梯古兹派使者下凡收租。天使来到人间作威作福,引起英雄斯若巴果的反抗。斯若巴果将天使杀死,天神大怒,放出天虫下界吃庄稼。正当人们无计可施,眼看一年收成即将落空,斯若巴果想起了神火。他带领人们点燃火把,将天虫烧死。从此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火把节成为传统流传下来,形成凉山彝家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千百年来,每年的这一天,全市人民穿着盛装走上街头,他们打上火把,围着火堆,跳起阿细跳月。彝族人对火把节内涵的理解与展示,折射出彝族火一样的精神和性格。 由于火把广场位于市中心,小李告诉我,近年来火把节活动已经不在此地举行,而是搬到了乡下。盛装的人们欢聚在山堡载歌载舞,开展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等多种多样的传统节庆活动。夜里,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驱虫除害,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轻人环绕熊熊的篝火轻歌曼舞,热烈欢腾、彻夜狂欢。
雄鹰展翅、骏马奋蹄
火的民族、火的图腾
前几年网友拍的火把节盛况。小李告诉我为了安全,近年来火把节活动已经转移到乡下
广场旁是艺术中心,有许多雕像和照片
少女和月亮
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