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母亲王定国与世长辞,享年108岁!

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北京时间6月9日上午11点06分,中国母亲王定国老人在北京安静地走了她的人生,享年108岁。

 

 

王定国老人是我认识的老人中最年长也最低调平和的老人之一,认识她时,时间已经在这位老人的身上已经镀了一层厚厚的铁锈,锈色下,她娇小的身躯看上去脆弱的像一片枯叶,泛黄,淡远。现在社会铺天盖地的时尚浪潮于她无关,她属于过去,属于旧日生活。但如果怀想新中国的发展历史,我们就一定能看到,看到她曾经如兰花般开放在时间深处,清香幽远,刚毅顽强,竟然那么传奇, 她在80年革命历程中,长征不止,达观人生,乐于奉献,力行和谐。她曾与伍修权同志一起,跑遍河西走廊,救助西路军流散人员;足迹遍布中国;她曾在94岁高龄时重走长征路,探望还健在的老战友和房东乡亲。她是训练有素的女红军战士,延安五老中谢觉哉先生的夫人—王定国。

 

作者与陪王定国老奶奶打麻将

 

谢觉哉与夫人王定国(现年105岁)共有七个子女。长女谢宏,生前是国家财政部一位处长;二子谢飘离休前供职于国家外贸部;三子谢飞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四子谢列自己离休前在国家远洋局工作;五子谢云离休前在解放军总参部工作;六女谢亚霞在德国从事医学工作;七子谢亚旭目前供职于国务院事务管理局。

《谢觉哉家书》收集了谢觉哉给家人的91封信件,最早的是1921年寄出,最晚的是他1963年中风后,用左手艰难书写的;另外,也收进了他给家乡基层干部和友人的书信15封。

"家信和日记,是一个人心声的表露,在一些公开场合是没有的,最能够使我们了解这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谢飞说,受父亲的影响,他一直想奉献国家实现自己的抱负,父亲总是不忘督促孩子们学习,虽然自己一直是国家的栋梁,但他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走和自己同样的路,总是教导他们要低调做人,勤垦做事。

 

在谢觉哉的家书中,很大一部分是写给谢觉哉前后两位夫人:发妻何敦秀;以及后来的妻子、谢飞母亲王定国。两位夫人年龄相差34岁。

 

"生活在‘一夫一妻’、‘先恋爱、后结婚’时代的现代人,往往不理解或喜欢嘲弄、调侃旧时代人们‘多妻、多婚’的婚姻情况,而不去了解我们的父辈、以至人类社会很长时期存在的历史、社会背景,"谢飞坦然看待父亲的两段婚姻,并花了两年时间,将这些家信整理并公开出版。

在《谢觉哉家书》中,从1939年后到1951年,谢觉哉一共给发妻写了八封信。

 

何敦秀的后代、谢觉哉的孙女谢延仁说,这些来自丈夫的信,何敦秀特别宝贝,又怕虫子咬,又怕受潮,都是一封封特别小心地放在阁楼上,所以保存得特别好。而谢觉哉离家后,敌人多次到家里抓人、抄家,家里"鸡犬不宁",家人东躲西藏,只有何敦秀一个人在家里顶着。 

 

1951年9月,谢觉哉给何敦秀写去最后一封亲笔信,明确表示:"我的意见,你不来北京为好。理由如下:第一、我们离开了二十多年,我在外又有了家。你如来,很不好处置,要发生纠纷。现是新世界,和旧世界不一样。你我都是上七十的人了,经不起烦恼,对我不好,对你也不好。"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八十岁高龄的何敦秀被小儿子接到北京居住,谢觉哉和王定国曾请她到家里,也多次去看望她,并经常送去生活费。但王定国的七个子女,却对何敦秀一无所知。

近90高龄的何敦秀于1967年去世,王定国亲自过去帮助料理后事。谢觉哉在四年后也病逝。

 

 

"1976年前,我们兄弟姐妹都没有听说过父亲第一任夫人何敦秀的名字,更没有见过她,"在《谢觉哉家书》的序中,谢飞谈到谢觉哉元配夫人的情况。"(我们)只知道在老家湖南宁乡,父亲还有几个孩子,年纪都很大了……知道我们的一些侄儿、侄女,不少比我们年纪都大,许多也在北京上学。" 

 

通过阅读父亲家书,谢飞才渐渐理解了父亲为什么要谨慎地瞒着他们。

 

1899年,年仅15岁的谢觉哉与近20岁的何敦秀结婚。女方比男方大4-5岁,是当地习俗。何敦秀出身中医世家,家教敦厚。

 

谢觉哉与何敦秀共同生活了21年,生育了四男三女。

 

1920年,36岁的谢觉哉离家赴长沙,任《湖南通俗报》主编。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比自己小9岁的毛泽东。

1921年,谢觉哉写信给何敦秀,语气亲昵地"汇报"自己每天的生活:"我在这里每天的事也不少,早晨六点多种起来,洗面呀,操八段锦呀,屙屎呀,差不多要几个小时。"

 

到了1937年,离家已十多年的谢觉哉,时年53岁,被"组织安排"与24岁的王定国结婚。

 

两年后的1939年,正值何敦秀六十大寿。谢觉哉写信给发妻祝寿,写了满满的四张大纸,都是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四十一年前的秋天,我和你结婚了,那天,不记得谁在房里唱‘送子’,我的外公拉我进去,说是什么‘大事’。"那时的"大事",就是家族的传宗接代。

1937年,时年53岁的谢觉哉已离乡十多年,被派到甘肃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做毛泽东代表。时年24岁的王定国也在兰州办事处工作。

 

王定国称,当时"组织上给我说谢老年纪大,生活上需要有人照顾;做时任兰州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宁乡同乡贺耀祖的统战工作,需要有夫人身份的人出面协助,希望我与谢老结为伉俪"。王定国同意了,但晚上吃饭庆祝后,让她进谢老的卧室,她不干。

 

王定国出身穷苦,小时候做过童养媳,不识字,说:让我照顾谢老我同意,怎么还一起睡觉?别人告诉她,结为伉俪,就是夫妻。她犹豫了,说希望给她时间考虑,自己在四方面军时有个相好叫张静波,是她参加革命的引路人,现在不知还活着没有,希望组织上帮她打听清楚。后来查清张静波已在红军西征中牺牲,王定国才同意了婚姻。

 

 

王定国早年不识字,谢觉哉曾让她去办公室拿《西北日报》,拿了三次都没拿对,就奇怪地问:怎么回事?王定国才难堪地说:我不识字。谢觉哉听后说:不用怕,我教你。

后来,王定国跟着谢觉哉学写诗词、练书法,晚年还成为了书画社会活动家。

 

如今王定国已105岁,是唯一健在的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百岁女红军。中国国宴用瓷设计大师,美中传统文化促进会中方主席潘云先生说,老人身体仍然很好。

谢觉哉是红色中国民主和法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谢觉哉家书》中,谢觉哉多次提到他对民主的理解。

 

1936年,52岁的谢觉哉主持陕北第一次直接的、普遍的、无记名投票的民主选举。他说:"没有这样的民主形式,所讲的民主也是空的。因此,必须给人民选择的代表以充分的权利,管理政府和监督政府工作人员。"

 

最为人称道的是,针对当地文盲与半文盲众多,无法填写选票的情况,谢觉哉与干部群众协商,创立了"投豆子选举法",既方便了群众,又避免了作假。这种选举方法当时在边区很快推广开来,取得了明显效果。

 

1941年,57岁的谢觉哉任边区政府秘书长,在一次讲话中,他说:"只有选举才能改进政治机构,涌现出积极分子,有力地保卫边区。如果有人轻视选举或者说不要选举,那就等于不要民主。不要民主,就等于不要革命。我们做革命的人忽视民主,不只是错误,而是对革命的罪过。"

 

1961年一封给侄女婿的信中,谢觉哉问:"为什么不发动社员选举?好的,总会选上的。上面派来的人和自己选的人呢,在社员看了,味道是两样。"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提出"三三制"政府的原则,即政权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从1940年试行,到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普遍推行。

 

《谢觉哉家书》附录的《谢觉哉年谱》中,透露了谢觉哉对"三三制"政府的一些思考。1940年,"当时党内外,对‘三三制’表示出各种不同意见和疑惑。例如‘引进非党人士,只是请客摆样,不会有真的联合出现’;‘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无法保证党的领导’等等。"谢觉哉为此写了多篇文章,教育和统一党内外人的思想。他常说:"我们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是诚心诚意的,绝不是一时的应付场面和沽名钓誉的权宜之计。"由于谢老等人的耐心工作,许多非党人士由迟疑而感动,后自告奋勇。一位非党常驻参议员李丹生先生说;"大会成功,全由于诚,诚能感人,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某参议员说:"我前以蒋委员长伟大,现则以毛泽东先生真正伟大,因为毛先生能想出三三制。"

"三三制"是针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而提出的,得到了非党的进步人士和中间势力的广泛拥护,起了团结各阶层抗日的重要作用。1948年,谢觉哉在总结"三三制"经验的日记中写道:"三三制起了打击国民党的作用,但究与中国现状不甚相合——中国社会虽说‘中间大’,但大而无力,不能有有力的党,他们的利益要共产党去代表,他们中的进步分子,总要求加入党,党也无法拒绝。十年实行的结果,没有那一解放区真是三三制,证明政策不适合,虽好不能行。现在不谈三三制,改为在共产党领导下联合各民主党派、民主团体、民主人士的广泛统一战线,这就对了。"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这是王定国永远难忘的一幕,也是她一生的追求。

 

历经百年风雨,从黑暗奋斗到光明,那一颗寻找生命火种的初心,从未改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