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妙趣横生、又透着严谨思考的关于东北的游记,出自美利坚明尼阿波利斯迈尔先生笔下,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中文名为梅向东,大学毕业后参加国际志愿者组织《和平队》来中国,学习中文并对这片古老国度产生了感情。同佛朗西斯.冯小姐相恋并结婚,成了东北荒地村的女婿,《东北游记》就是梅先生在2006年旅居东北,用英文所描述的散文集。
这本游记相当感人,作者有真性情,下了不少功夫,透过平等观察的视角观察东北的变化,夹杂些许调侃与幽默。
梅先生文字出处严谨。在注释中引用了多达100篇以上的文章或者论文,有关东北的历史、经济发展、二战与朝鲜战争等等论述;作者通过纽约图书馆及其他汉学资源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使书中涉及历史事件有据可查;若干美国基金会为梅先生提供经济支持,使其安心调研。在东北城市及乡村的访问途中,严寒、酷暑的考验自不用提,许多穷乡僻壤、人迹罕至之处亦被作者抵达,韧劲可嘉。如拜访清朝的柳条边,从史书记载到现场斟察,在几近绝望之时碰到知晓历史的老农,喜得一窥古迹一貌,颇为传奇。
梅先生的文字烟火气重,是以平等眼光来瞧东北的。对于爱妻佛朗西斯的眷恋,也许是鬼使神差,梅先生在妻子幼年成长的荒地村生活了相当长时间,被当地人戏称“留守老公”。(佛朗西斯在香港当律师)。1.86的米国帅小伙,一个人晃晃荡荡在农村田埂间跑步;陪小学和中学生练习口语,深得孩子们喜爱,并以与梅老师竞赛50米短跑为荣;租住一个老实得几近木讷的光混汉的村里平房,与室友和睦相处;偶尔去三舅家(佛朗西斯的亲舅)家蹭饭,和睿智的三舅看新闻联播,谈稻米的种植与土壤保持;听三姨吐槽东福米业的财大气粗,与三姨夫怀旧朝鲜战争死里逃生的传奇历险......梅先生当是位性情温和、情商高、耐心佳的老外,不见得有苏格拉底高超的谈话技巧,但与周围的人能和谐相处,并顺利地取得实证的信息。更可贵的是,书中从头至尾没有对于异国文化、习俗的评判,这极为难得。不知晓梅先生的信仰背景,但涵养深厚。
梅先生的文字洒脱有趣。东北亦是胖头的故乡,荒地村距离吉林市仅仅三十二公里。江城之美多次被提及:”拐过江桥,见到满江的雾凇,我惊呆了,满洲最美的地方,只能是这里。说是人间仙境也不为过。“ 日本某诗人第一次抵达吉林时的感受。 ”江边的天主教堂,为当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所建,不知为市民们的信仰是否提供心灵寄托,倒是让吉林市见到了先进的医学和建筑艺术。“ 谈过长春,作者在市中心徜徉,深感当日城市规划、建筑之精巧与超越时代。哈尔滨更多是欧洲冒险家乐园时期民族间的罅隙与不信任,造就了洋气的冰城,又有点浮躁。”听说了么,上周又有三个人跳江自杀了。“ 还有俄罗斯人聚众闹事并蛮横地与警察对峙。大连旅顺博物馆的美轮美奂,中东铁路与南满铁路旧址的探寻等,相当多的历史与地理知识连胖头这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也是头一次学到。梅先生不乏幽默感,随时准备着对于劈头盖脑的常规问题之回答:如我姓梅,来自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身高1.86米,属鼠,已婚,没有小孩。为什么还没要小孩,我也不知道(相当尴尬的问题之一);美国大豆腐多少钱一块等等。较为卓尔不群的问题:“您说,富裕的人群比穷人是不是道德更沦丧?”来自一位西服革履的成功男士。两个旅行中有趣细节。夜行长途客车在滇飞驰,经多次交涉及咒骂仍无果后,吃坏了肠胃的梅先生用动车上不小心带过来的床单DIY个尿不湿,然后酣然入睡,中年男对邻座的抱小孩妇女飚着粗话:“NND,你家孩子的味也太大了。” 另一次,与妻子坐长途火车,佛朗西斯火气很大,使劲捅上铺的打鼾哥抱怨,并同其大声论辩。梅先生幽幽地道:“香港这么多年的律师生涯,你是本色不改啊。”微信读书的网友有评论,梅对其妻的情怀直比滔滔江水啊。
最引人入胜的是个小细节,描述的是梅与妻子去吉林的圣母洞考察。看到许多访客的信件与祝福。有位法国女传教士1930年左右来到东北,立志传福音,不幸染病而亡。梅先生特意查了传教士的回忆录,读到其生前的挣扎与信念重建之心路历程,其中有句话讲的好:“在这里,就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