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tanley真实照片:靠树坐的那位正是本人
(二)吃
我们一组四男四女,插队落户於安徽淮的农村里。
当地的沙质土只适合种小麦,黄豆,高粱,红薯,由于各种庄稼的根部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化学成分,例如氮之类的东西,而这些养分偏偏是有些庄稼需要的,所以当地农民必须安排在同一块土地上更换种不同种类的粮食。
每一季粮食收割后,首先需要向政府交一定数量的公粮的,然后剩下的粮食就会以人口与出工的工分平均分给农民。由于小麦的产量没有杂粮类,如红薯、玉米的产量高,所以,每年每家分到的小麦数量很少,所以小麦磨成的面粉已成为了农民过年过节才吃的粮食,平时都是以黄豆,高粱,红薯杂粮为主粮。
由于小麦,黄豆,高粱都容易收藏,都被农民平均的安排在一年里食用,但占全年产量很高比例的新鲜红薯不容易收藏。所以每家每户都会把一部分新鲜红薯放进地窖冷藏(上一篇说的地窖),需要时候拿出来吃;而另外很大一部分的红薯都会被切成片,然后摊在地下晒干,储藏,要吃的时候,再磨成红薯粉,做饼或面条.......
所有的粮食都会像小麦那样被磨成粉,磨粉是需要我们自己去生产队的磨房里磨,磨房里有一个直径一米半的大磨盘,需要人力推磨,这是个耐力活,有些生产队比较富裕,可以提供驴子来磨粮食,不过我们落户的生产队一直是靠自己的人力来推磨的.........
当地的基本食品都是以杂粮做的饼,面条为主。在副食品方面,由于每个农民都会被分到一分自留地,这一分地可以由农民自由安排种植东西,有些农民也会利用自留地种植粮食,但大部分农民都是用来种蔬菜,除了种些葱与蒜之外,还有就是种不同类的蔬菜与萝卜........
当年由于经济条件,当地的农民的伙食非常简单,大都是以吃饱为原则,平时都以蔬菜为主,不会有荤菜,像肉、鱼、鸡这一类都是过节时才会有。
我们下乡的第一个月,由于没有存粮,所以无法自己开伙仓,一日三餐被安排在农民家里吃,八个青年分成两队,每天由一户农民负责三餐 。每到一家,因为当我们是客人,所以当天的安排已经算是改善伙食了,但也还是以面条、饼为主粮,蔬菜都还是葱、蒜为主。当地的家家户户都有一种特制的类似上海人豆瓣酱之类的东西,放在饼上点缀来吃,条件好的农民可能炒鸡蛋来招待我们。由于这些伙食都几乎没有油水,加上我们当年都在发育年龄,虽然这么单调的食品,我们也能吃得津津有味,面条都能吃上2-3碗...........
一个月之后,我们被分到一部分国家津贴的粮食,我们八人就自己开起伙仓了。村里配给我们一个小房子来做厨房,配给了一部分柴与煤给我们,厨房有一个灶头、一个大锅以及一个小锅,灶底下是烧柴或者烧煤,灶旁有一个风箱,当时男生一般都负责挑水(井水)与烧锅,女生负责做饭。四男四女像一家人一样,吃吃聊聊,也许当年我们都很年轻,还都比较乐观,大家经常还在苦中取乐.......
由于刚下乡,当时还是冬天,是农村的农闲时段,我们除了吃睡,没有其他事情做,所以我们八个年轻人有很多时间做饭,聊天,玩扑克游戏........
春天来了,我们需要跟农民一样,要下地干活了,于是做饭的困难就开始来了,有些人口多的农民家庭都会留一个妇女不出工,在家做饭,而我们全部是单身,所以全部要出工,每次收工后要赶回家急急忙忙地做饭,手忙脚乱地切菜,擀面.......,这边刚吃完饭,才唰完碗,那边出工的钟声又响起了,就这样,我们第一年的艰辛生活开始了........
相关文章:
父亲节说父亲(上)4岁时第一次见到父亲,第二次团聚我已经26岁了
过关记(1976年的罗湖海关)
一场大火,结束了我香港的“幸福生活”
在香港的日子里(一)找工作
在香港的日子里(二)遇到我的第一位贵人
在香港的日子里(三)遇到我的第二位贵人
在香港的日子里(四)不舍地离开了公司
在香港的日子里(五)人生又一次抉择
在香港的日子里(六)我和她一起创业
在香港的日子里(七)卖了生意,踏上移民路
在香港的日子里(八)准备移民,深圳的偶遇
在香港的日子里(九)最终决定离开香港,移民加拿大
香港-温哥华,难忘7月19日
在温哥华的日子里,那年冬天的一场雪
在温哥华的日子里,慢慢坎坷移民路
在温哥华的日子里,冰球拉近我和孩子的距离
插队落户的日子(一)牛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