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种心理学说法:咨询师会询问来访者,他记忆中最早的那件事或者细节,以更细致地了解对方。
我想了想,发现早期记忆都跟老妈有关,跟害怕失去母亲有关。虽然生活都正常,但一旦老妈没有正点回家或在我认为她该出现的当下却不在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好联想,直到亲眼看到老妈本人,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下。
自打自己成了别人的老妈,又常对儿子产生同样的担心。二娃已经15岁了,那天说好下午两点半到学校接他,结果左等右等没见人影,打电话、发短信统统没反应。心里慢慢升起怨气:看我一会儿怎么唠叨你小子!
无奈驾车回家,看到大娃已骑车到了,明知无用还是忍不住问:今天在学校看到弟弟了吗?他怎么联系不上了呢?不会出什么事吧?
大娃当然是满脸茫然。这也是生儿子需要接受的现实:他们完全体会不到,甚至完全不理解老妈为他们时不时承受的担惊受怕。这个残酷的现实还有个具体画面,儿子对着像只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老妈面无表情耸耸肩:不理解。
思绪飘远了。且说半小时过去了还没回音,老妈丰富的想象力又占了上风:该不会是在游泳时发生了什么事送急诊了?!赶紧跟教练发个短信。
暂无音讯,好在还有一个教练,继续发。这个回复挺快,说好像儿子跟另一个教练请了假,去Orchestra了。但那位教练已离开了学校。
不管怎么说,儿子没有像想象中送急诊就行。稍放下心,第一个教练回信息了,说刚才在开车,确认了二娃是请假提前去了Orchestra。
心回到肚子里,赶紧感谢二位教练,解释今天特殊,儿子忘了给我提去Orchestra的事。
正道着谢,二娃的信息来了,叫去接。虽然责问了他为什么不提前打招呼、为什么不回电话和短信 blah blah... 心里却异常欢快:等着!老妈马上出发!
二娃听老妈这一番折腾,也有点内疚:手机信号不好,我给你的信息没发出去。
说“失而复得”有点夸张,但老妈不想再经受这种提心吊胆:儿子,还是等你电话招唤再接你吧,老妈的老心脏经不住折腾。
不知是自己的个性还是缺乏安全感,从为人女到为人母“往坏处联想”的毛病都如影随形。是因为爱吗?也许吧,回想起来对老公不也是常如此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