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奔巴到莫桑比克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八世纪时,阿拉伯商人到达东非沿岸,占据海岛港湾。到九世纪已建有多个定居点。阿拉伯的文件,记载赞比西河至索法拉的商业城邦国家Bilad aI Sufala,也提到莫桑比克岛苏丹。《明史》有"国曰比剌,曰孙剌。郑和亦尝裔敕往赐,以去中华绝远,二国贡使竞不至"。指的就是郑和最远到达过的莫桑比克岛(Bilad,比剌)和索法拉(Sofala,孙剌)。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1413-15年),船队曾到达该岛和五百公里外的索法拉港。又过了84年,达.伽玛的探险船才驶达。

 

2019年3月底,莫桑比克中部经历飓风洪水,北部不时有极端组织袭击旅游区、在公路上拦截车辆。主要客源国发布警告,订制旅行停运。裹足首都马普托,眼看假期将尽,犹豫再三,决定送走家人,混入当地人中,轻装搭乘本地车辆,辗转前往北部。以一睹郑和航迹所及、阿拉伯和葡萄牙东非殖民故都莫桑比克岛。

莫桑比克位于东非沿岸,中间夹着近千公里宽的海峡,与马达加斯加隔海相望。号称"地球伤疤"的东非大裂谷的南端,即是今天的海峡。断裂始于1.65亿年前中新世,马达加斯加被撕裂,至今已向东北漂移了近千公里。

马普托殖民时代的建筑,由法国人埃菲尔设计(本尊从未踏足过东非),名列世界七大著名火车站之一。自十九世纪未,葡总督府搬来马普托,莫桑比克岛丧失葡属东非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

马普托著名的铁路博物馆。铜像是独立运动领导人萨莫拉,1986年死于有问题的飞机失事。

马普托圣女像天主教堂内的窗户。教堂位于市政厅、独立宫和葡萄牙总督府所在的独立广场。总督府也称为铁宫,是19世纪未法国建筑师埃菲尔的作品。

从首都马普托,搭乘只有七架飞机的莫航班机,途经海港索法拉,到达北部重镇奔巴(Pemba)。

从飞机上俯瞰奔巴,远处是沿海的国家公园和Quirimbas Archipelago岛群。

入住奔巴郊区的一处海边别墅,主人是一对葡裔夫妇。在他们海景房傍搭建了三个独立客房,院里除了看门人, 还有一个持枪的警卫。

客栈已经很久没有客人,老板娘介绍情况,不久前奔巴市内遭遇过袭击,这里是郊外安全之地,后面是海滩,村口海边有彼萨店,……

出后门,绕过礁石就是海滩,马达加斯加海峡正笼罩在晚霞余晖之中。礁石上的客栈,宛如城堡。泛游在海水中,仍能遥望到警卫在“城堡"上持枪戒备。夜幕降临前,返回礁盘。葡裔夫妇正在余霞中晚餐。丈夫走过来打招呼,顺便聊了起来。从莫桑比克政治到殖民时期生活,又谈到近期莫北极端分子袭击,叹息游客止步、主意难做。

沿着村里士路走到Peter's PIace彼萨店,这里风景绝佳。诺大的餐馆,灯火通明却没有一位客人,在落日海潮中品尝本地啤酒Dois(葡语"2")。老板也是葡人后裔,走过来聊天,直到伙计送来烤鱼配土豆。晚上回到客栈,老板娘已在小桌上堆满早餐-香蕉蜂蜜干果麦片酸奶和咖啡。

莫北长途汽车通常在凌晨四、五时出发。天还未亮,出租车司机已按约提前赶到,警卫拉开大门。赶到长途"车站",时间到了,司机并不着急出发,继续沿街搜索乘客。

中途停车方便,男士在车前,女士在车后,沿公路一字排开。一眼没看见,小伙子钻进镜头,摆了个很酷的造型。

在三叉路的纳米阿罗下车,长途大巴向西驶往省城楠晋拉。在小镇里寻找前往穆那晋(Monapo),在当地称Chapa的小巴。好像街上每一个人都知道你要去哪里。彷徨之间,Chapa风驰电掣般驶来,街上众人用手势引导着司机。小巴却不急着上路,继续在镇子上穿街走巷。在莫旅行,不用担心找不到车。

 

小巴车内层峦叠嶂,司机座后也摆上木板加座,终于坐满23人出发。逢村过镇,仍每站必停,招手上车。

卖水果的男孩。每当Chapa停下,村里小孩头顶各种食物围过来,诸如水果熟鸡旦腰果油炸小吃。还有一种绿色植物根茎沾糖浆,味道像凉粉。村童售卖的货物五花八门。最显眼的是活鸡,被束缚双腿,倒提在手里。

车里这时共有29人。一路有上有下,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到了穆那晋终点站。余下的路,只有搭乘敝蓬小卡车。

 

找到前往莫岛方向的"客车",莫大部分短程交通,由这种小卡车组成,客运两用。既没安全带、也没扶手,完全靠双手抓住坐下的车帮。正思量着如何在颠簸中不致掉下来,司机招手让坐进驾驶室。

读了孤星,才发现莫国70年代是世界最大腰果生产国,怪不得街边小贩到处叫卖。

还粘着红土和沙粒,是在自家门前凉晒的。

据人类学家考证,南部非洲的早期居民是桑人(Sao),证据是遍布这一地区的桑人岩画。三干年前,中部的班图人,由尼日尔河流域,跨过刚果盆地向南迁移。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到达莫桑比克沿岸。铁匠班图人将石匠桑人赶尽杀绝,尤如智人对待尼安德特人一般。桑人退居南非山区,班图人逐渐形成王国Karange 和Monomotapa。

八世纪阿拉伯商人到达东非海岸,占据海岛和港湾,与本地人通婚贸易。逐渐形成斯瓦希里语和族群。九世纪时,已建有多个定居点。公元十一世纪波斯人到来,旋又被阿人夺回。早期东非沿海部落,将战争俘虏,出售给阿拉伯商人。做为奴隶,再被卖到中东城市和种植园。

十四世纪初,葡萄牙人夺得阿拉伯东非商业和军事利益。莫岛和中部海港索法拉成为葡海上航线的停靠港。

路的尽头,是通往莫岛的跨海长桥,海岛与大陆相隔三公里。由于街道狭窄,不允许外部车辆进入,需改搭两轮摩托。岛长3公里、宽400-600米。葡萄牙人在北部建了一座欧式石头城,南部低洼地为当地人的稻草城。短短几里之路,摩托掉链子熄火,还是靠双脚走完最后一程。

教科文组织公布莫桑比克岛为世界遗产,包括石头城和要塞。石头城中心区,有一条靠近码头的商业街。百年前繁忙的街区,今天只剩下形单影绰的客旅。

入住商业街客栈,客栈晚上兼做酒吧。房间在楼上,由一排陡峭的石梯通往。推开厚重的木窗,天井里的花草,正在温和的海风中摇熠。

葡萄牙探险家达.伽玛铜像,背景是圣保罗宫、1898年前的总督府,后改为博物馆。2006年起,中国展室开放,展示历届总督拥有的中国瓷器。

石头城从16世纪初起,为葡属东非首府。19世纪未,总督府迁往大陆,在千里之遥的马普托。步行穿过石头城,圣塞巴蒂昂要塞矗立在岛北尽头。

圣塞巴蒂昂要塞周边海滩是火成岩地貌。

要塞于1538年始建,历时五十载才完工。由于缺乏建筑材料,当时来往于东非的葡萄牙货船,返回里斯本卸货后,都要满载花岗角砾岩,运来莫岛。几个世纪以来,要塞都是南部非洲最庞大的建筑,虽被多次围困,从未陷落过。

1607年3月,挟脱离西班牙获独立余威(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荷兰东印度公司组成舰队,准备夺占葡属东非据点。舰队由8-10艘风帆战舰、一艘快艇和1500名士兵水手组成,由荷兰保罗.范.卡登(Paulus van Caerden)海军上将率领。

莫岛当时只有60名葡兵驻守,外加少量土著士兵。海湾里除了三艘武装货船,没有一艘战舰。要塞设计成陵形,面向海峡,没有射击死角,十二门大炮呈雁式排列。3月29日,荷舰摆成一字形驶过要塞,用舷炮轰击。但葡军的陆基炮占据上风,多次击中荷舰,荷方记载死亡25人、伤7、80人。

荷舰队在莫岛和三公里外的非洲大陆间下锚,以切断守军的淡水供应。没想到葡萄牙人未雨先绸,建筑要塞之初已预先设计雨水收集渠道和巨大的室內蓄水库。危机时刻,守军连夜将货船上的货物卸入要塞。并将两艘船凿沉坐滩,当成固定炮台。

次日荷军突袭港湾,夺取一艘货船。4月1日,荷军陆战队登陆,占领市区,近抵要塞,并将舰炮搬来,平射要塞。炮击8天,命中2000发,要塞仍巍然屹立坚如磐石。

荷使劝说守军投降,告来自本土的葡援军遥无时日,提出愿购买要塞和莫岛,均被守军拒绝。

延到4月29日,处于劣势的守军,竟然派出25名敢死队,冒着大雨摸进荷军阵地,以佩剑长矛近战。荷兰人仓促应战,在雨中无法使用火绳枪,被杀伤多人。敢死队安全退回要塞。

要塞外圣母教堂(Chapel of Nossa Senhora de Baluarte),建于1522年。是欧洲在南半球最早的建筑。

 

试图封锁要塞的荷兰人,自已也遭遇土人封锁。前往大陆购买粮食寻找淡水的士兵,遭到与葡人结盟部族袭击。5月7日荷军撤回船上,放火烧了部族的村庄。

5月16日荷军总攻,趁涨潮之时,各舰冲入港湾,守军将另一面的大炮搬来,近距离射伤荷舰。一艘荷舰搁浅,荷人将其烧毁。损失惨重的荷舰队无力再战,撤到岛南端,修补破损船身,然后驶往荷属科摩罗群岛补充给养。

这支荷兰舰队,继续航行到东方。保罗命运多舛,在与西班牙人对抗时被俘,押送到马尼拉,被迫当一名苦力建筑堡垒。后来在荷兰联省共和国派人到马尼拉迎救期间去世,得年46岁。

 

莫桑比克岛后来又在1608年和1630年多次遭到荷兰人围困。少数守军都成功坚守住要塞,石头城被烧毁数次。

石头城前的港湾,是当年葡商人的卸货码头。

客栈酒吧准备的晚餐,是东西合璧的典范。

酒吧伙计告晚上楼上有乐队和演唱。原来是他们自已下班后,带着酒和乐器,在天台上自得其乐。

教堂广场前的栈桥、煤油路灯和马赛克图案。正对着总督府和殖民时代的海关建筑。1607年荷兰人第一次围攻莫岛时,把石头城付之一炬。

总督府前广场西北侧的花园和游乐场,女神和战神高举路灯。时间好像停留在1898年,总督正在搬运家挡,准备从这里迁往千里之遥的马普托。

探险家达.伽玛。他率领四艘风帆战舰于1498年,到达莫岛。比郑和下西洋船队,晚了84年。

时值淡季又加风灾人祸,游客稀少。客栈介绍了一位船主Eddy,愿跨海湾去半岛上的总督旧址,谈好方案和日程。第二天他一早来到客栈,自兼导游,带着两名水手和女朋友,一行五人。

搭载游客的三角帆船,9世记来自阿拉伯人。

Eddy自兼船长和导游,他开了家旅行社,拥有两条三角帆船。两名船员,左边这位操帆,右边的掌舵。

舵手在享受轻拂的海风。

单帆船操作简便,一个人就能解决问题。十五年前,曾在波斯湾参加竟夜风帆比赛,七个船员操作三面满帆,船长发号撑舵,三面帆要同时转向。船长在大浪中吼叫术语、众人手忙脚乱、快帆艇在风中挣扎转向…

跨过海湾,来到大陆一侧伸向海峡的半岛。当时葡属东非总督住腻了石头城,决定将官邸建在半岛能望见莫岛的地方。

半岛上没有泊船码头,游人要在当地向导指引下涉水跨过大片滩涂和沼泽。

船长带着舵手和女朋友,一路讲解。

1974年葡萄牙发生四月革命。次年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成立。政权移交之日,新政府驱逐25万葡裔居民。限24小时离境,每人只允许携带10公斤行李。土生葡裔居民顿时倾家荡产,为四百年殖民统治付出最后代价。随着专业人员离去和工业国有化,基础设施崩溃、并发生大范围饥荒,殖民地时代的"辉煌"渐渐远去。

独立30年后,昔日的别墅已破败不堪。数年前,村民以二千美元将这幢房子出售给一个意大利人。

总督官址前院。整个建筑已经荒废了多年,村民拆去门窗、木梁。总督的客厅长出参天大树。

总督府阳台和景观。

绕过总督府,在荒野里跋涉。

殖民时期的学校,独立后继续使用,数年前被彻底荒废,课桌椅尚存,被堆在角落里。

教堂、墓地、和住宅散落在耶子林中。

总督府附近保留下来的教堂,带有摩尔人在伊里利亚半岛伊斯兰建筑的半圆特征。建筑保留完好,工人正在维修之中。

返回海湾,寻找正等侯的三角帆船。

船长用指哨召唤船员,众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去,爬上船舷。

捕鱼围栏和渔夫的避雨草屋。三角帆顺风驶向半岛伸向海峡的尽头。那里有一个葡萄牙要塞遗址和历史遗跡,还有一个小渔村。

正值中午,提议尝试本地人的午餐。一行人进村,找到一家两间房的饭馆,里面即没餐桌也没菜单。

主食是木薯捣成泥状蒸成的发糕,味道还不错。配菜是一小段鱼,加半个酸芒果干。看着两个村里男孩席地而坐,吃得津津有味,不觉也食指大动。

不一会,就引来村里小孩围观。饭毕,向大厨道谢,夸赞他的手艺,然后继续向目的地前进。

穆萨.本.比克(Moz Ben Bik)墓地,一位阿拉伯商人。莫桑比克国名源自莫桑比克岛,而岛名源自穆萨(莫桑)本人,据阿拉伯人记载,他曾是莫岛苏丹(穆斯林统治者)。

晚期的一处阿拉伯将军墓葬。阿拉伯人8世纪到达东非海岸,与本地人通婚贸易,形成斯瓦希里语和族群。

1498年达.迦玛到来。7年后葡驱逐岛上阿拉伯人,夺得阿拉伯的商业军事利益。莫岛成为葡海上航线停靠港,大陆部分则有索法拉港。

1530年,葡商人和探矿者接踵而至,设立驻军和贸易点。到了17世纪初,葡已从穆斯林商人手中夺走大部分东非沿海贸易。

海边废弃的殖民时代建筑。

岛南孤礁上的炮台圣洛托索堡,始建于1588年,与附近教堂堡垒组成岛南端的防御体系。

昔日葡人的墓地。

穿过南部稻草城,一群小孩拦住去路,拍下此照留念。

来个酷造形,引来伙伴们讪笑。

莫岛第二处要塞,在岛东南侧的圣安东尼奥教堂与堡垒混合式建筑。

末日昔阳,海峡深处正在雷雨之中,一眼望不到马达加斯加。

客栈版的芒果干咖喱烧海鲜。

黑暗到来前的最后一抹夕阳。

孤帆一片,驶向何方?

下一站前往省府楠晋拉,客栈联系好司机,凌晨四时半来接。店小二也爬起来准备早饭。车上没有放行李的地方,司机掀起后门,把行李吊挂在车外。

一路走走停停,只要有人招手,倒车也在所不辞。在莫北旅行,完全不必担心赶不上车。

中途不出所料,在检查站被拦停,警察伸进头仔细看了一圈,目光停在冒充本地者身上。众目睽睽之下,交出护照签证,假装不会讲葡语(其实也不会),警察嘀咕了几句,放行。

网上读到旅行者在莫北的驾车经历,警察经常拦截游客自驾车辆,以没携带紧急停车标志罚款。当然本地车辆不在此限,超速、超载、外挂都不在话下。

最多时,车上载了37人。三排乘客座位被增改成五排。车门前也站上七、八人。

到达省会楠普拉,转搭路边摩托,入住MiIenio,一家三星酒店。大堂经理是印裔,简单介绍市区情况。随后步行参观楠普拉国家人类学博物馆。

 

孤星所列的木雕市场,离警察局不远,不知何时已搬走。一路打听,竞没有一人知道。国家博物馆似乎很久没人来过,馆长好不容易找出钥匙,打开大门,将访客留在布满狰狞面具的展厅走廊。参观结束,被礼貌地要求去后院的木雕市场! 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莫北部四大景点之一是楠普拉至库安巴的窄轨火车(其余为莫岛、群岛国家公园、马拉维湖)。每周往返三次,早上五点出发,四百公里的路程,要行驶12小时。火车穿过形状各异的群山,停靠无数小村庄,是体验莫北乡村生活的流动博物馆。每当停下,村里小孩头顶水果鸡蛋小吃蜂拥而来。近期铁路将每周列车减成两班,时间无法安排,只能感叹机会属于有备而来者。

回到明朝文献中的莫桑比克,学者沈福伟认为"比剌"即为莫岛苏丹Mussa Bin Bique尾名(莫桑比克后两字)。吴志良金国平的《比剌及孙剌考》,则认为其源自阿拉伯记载的Bilad aI Sufala。意为Sufala人的土地(Bilad,比剌)。

另一位学者张治强由明茅元仪所辑《武备志》中《外国诸番图》(郑和航海图)所标地名之十二"者剌则即哈剌",考证为Shirazi设拉子(伊朗王朝)和Sofala(今索法拉,莫中部海港)两地名之合,"即"为所字误。全称设拉子人的索法拉(似有牵强,假定阿拉伯人不在意波斯人,把占有之地称为别人的土地)。不过他考证的地名之十三"门肐赤",Malgache(马尔加什,马达加斯加旧称),应无异议。

莫桑比克岛在明朝,被称为“去中华绝远”之地。郑和访问之前,尚有华人商船来往贸易。16世纪初,葡萄牙国王派来的船队,任务之一,是调查来自中国商船的消息(葡文资料找到的国王信件)。国王哪里知道,明廷和后来满清的海禁,早已使"下西洋"成为六百年绝响。

- 完 -

萍踪新语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觅音' 的评论 : 多谢!
觅音 发表评论于
佩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