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恢复高考后大学生中的“负心汉”

我似高飛雁,家鄉傍牟山。先賢名列子,才俊數潘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隋朝已降,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推举制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于是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一类故事成为传颂一时的佳话。而学子科举高中、抛弃妻子或恋人的故事,也开始大量出现于唐宋传奇小说中。《霍小玉》中的李益、《莺莺传》中的张生、《王魁负桂英》中的王魁,都是有名的“负心汉”形象。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和科举制的推行不无相似之处。因而得以考取大学、离开农村的学子,特别是77、78级在乡下待过并有了心上人的,多有变心而悔婚,成为当代“负心汉” 者。

“负心汉”一词用在这里,也许不甚允当。因为在肯定传统的“一诺千金”、“嫉恶如仇”人格的同时,它带有浓厚的道德评判色彩,贬义过重。而且这一历史名词并不一定适合当代中国的特定情况。由于十年文革的推行和三大差别的存在,任何一味否定某一现象的做法都显得有失公允。如果站在负心者的立场,我们也许会发现他们并不是那样“十恶不赦”,而是“情有可原”。

现实的情况是相当严酷的,如果你侥幸考上了大学,但是你在农村已经订婚,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和你的“对象”结婚生子,两地分居(因为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几乎不可能);更有甚者,你的子女也肯定被绑定在户口所在地,当一辈子农民,永世不得翻身。如果你拒绝这样做,你逃脫苦海,但按照传统说法,就成了“负心汉”。

先说我的一个中学同学,他是在农村订了婚的。出乎預料地考取大学以后,他有了“想法”,可是不敢说。怕女方去学校閙,把他学籍给閙黄了。于是他选择了暑假再说。第二年秋一开学,他告诉我,“没想到那么容易。媒人还没说完,女孩儿的父亲就说了,‘我们也觉著这桩婚事不牢靠。既然这样,如今你们就是再求我,我们也不答应了。到此为止吧。’人家把以前送的东西也退回来了。”

当然事情不是都那么简单。另一位是我的大学同学,他爸爸脾气倔,说了,“退婚?门儿都没有。我丢不起那个人。你要真敢退婚,我就喝一碗信(砒霜)!” 每次寒假回家,这位同学还得提著点心去看未婚妻及未來的岳父母。他的不满只通过一件事发泄出来:他不吃饭。七碗八碟摆上来了,陪客的长者劝他,“喝酒吧!” 他不作声,也不喝。人家又劝, “吃菜吧。” 他仍不做声,也不吃。这样一年年拖著,女孩儿越来越大,退婚也越来越难了。到最后,二人勉强结了婚,可是过不到一起,一年后还是离了。

负心者当然并不限于农村考出来的学生,也有城市的。有的甚至已有了孩子,仍然和年轻的女同学坠入爱河。先前的妻子自然就成了受害者。

有没有不负心的呢?当然有,我们同年级就有一个,堪称“忠贞不二”的楷模。他和农村的恋人结婚生子,恩爱有加,备受称赞。前些年回国探亲,我还问起他。不料另一同学告诉我说,“孩子都20多岁了,也仍然离了。女的还差点儿想不开了呢!”

这么多年都过去了,一切都在变啊!这和当年的七七级、七八級已无关了吧。

            (2021-1-19)

 

牟山雁 发表评论于
回复 'zhige' 的评论 : “陳世美”其實真挺多的,有關故事會很精彩。
zhige 发表评论于
我们班有一女生,在老家订了婚,上大学后就想退婚,其实她那时已经向班里一个小她两岁的男生展开攻势了。乡下的未婚夫找到学校来闹,叫她“女陈世美”。后来不知达成什么协议,婚退了,她和班里的男生结了婚。之后他废了,刚五十出头吧,胖得坐在椅子里站不起来的那种,她混得顺风顺水。比我们高一届的男生,考上大学前已经在乡下老家结了婚并有了三个女儿,后来跟系里工农兵留校的大龄女搞在一起,一次在省城大街上让我看到了。据说后来他离婚娶了大龄女,她家在省城,父亲是老干部。这两个“陈世美”来自同一个地区,那里有定娃娃亲的习俗。
牟山雁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林向田' 的评论 : 時代的悲劇啊!
林向田 发表评论于
我们大学有一个负心汉,未婚妻带炸药找到学校来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