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12) 雁门关-长城名塞故事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谈到万里长城,人们眼前多会浮现出蜿蜒起伏的城墙,而并非总能把长城与长城线上的关隘建筑相联系。其实,离开了关隘,便无法真正看懂长城,因为关隘是长城系统的灵魂。这便是2019年夏参观了雁门关后我的体会。

 

中国万里长城以秦,汉,明三朝最具代表性,其目的都是中原防御北方游牧势力。然而,明朝长城却有其独到之处,即釆用内外双长城大环线结构。外长城位于山西和内蒙分界沿线。内长城东连燕京西向黄河,经山西大同,沂州,和朔州。雁门关长城便是明代内长城线上处于枢纽位置的建筑。

 

雁门关不是一座孤立的关城,而是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巳建起雁门长城。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宋朝时已形成雁门十八隘口,跨越300余公里。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雁门关之所以被发展成一个防卫体系,是因为其关键的地理位置使其重要性不断地提升。

 

雁门位于恒山山脉的勾注山地区,是农耕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关城建在崇山峻岭的峡谷上,北连大同,南扼太原,西通大漠,是中原与漠原之间最快捷之通道。雁门关隘依天险层层防守,成为中原王朝的北疆咽喉。从雁门入关南下,便可直驱洛阳、汴梁、长安等中原皇城。在古代华夏与游牧民族数千年无休止的抗争中,雁门关始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而赢得了“中华第一关”和”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等诸多称谓。

 

如今供游客参观的雁门关景区,是2009年耗资4个亿修复的雁门关关城部分。修复后的雁门关城景区可以说是雁门关原始防御系统的缩影。关城内一条主干道贯穿南北,分别与南北两入口道相连。主干道中段区域有东城和西城,为双城多重防御结构。古时,关外进范之军由西城门外而来。瓮城门是第一道防线。进入瓮城门,便是西城城门(地利门)。瓮城门和地利门与关城城墙形成闭环,便于“瓮中捉鳖”。

 

穿过了西城便到达东城城门(天险门)。在东城之后,关城城墙向南北两翼分别延伸,形成了随山势而建约5公里的关城环路。通过关城环路,可到达威远楼、烽火台、和雁塔等。这些便是关城的监测系统。一旦在至高点观察到敌情,烽火台便会燃起信号通报信息。在关城环路北翼的雁塔下,新建有碑林。碑林以阶梯形式展开,收集了历代名家歌咏雁门关的诗文。

 

通向雁门关景区的路径共有南北两道。旅游团通常从北道而来。北道经由名人墙和杨家将雕像的关道,然后穿过古边贸街上关。北道较新且短,易于进入景区中心。由于北道是从“关外”方向上关,更易体会雁门防御系统的双城防御结构。相比之下,南道沿途却保留了更多的历史印迹。南道地处“关内”。从南道上关,有机会沿途领略勾注塞古道和云际泉等多处历史遣址。

 

登高望远,雁门关地形特征尽收眼底。山谷两边延向天际的高山屏障,护拥着关城所栖的峡谷山道,显现了一个“险”字。据说,古代游牧民族的骑兵到达峡谷地带,战斗力锐减。雁门关居险守关,曾撰写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奇迹。沿景区主干道而行,我似乎游历了三千多年的时空,看到了雁门关所经历了数以千计的边关战争和事件。而这些都与中国历史变迁紧密相连。

 

战国-胡服骑射 李牧边防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向游牧民族学习,用“胡服骑射“来强化赵军的战斗力。不仅成功地维护了赵国与大漠边境的安定,也使赵国由原来被动挨打的弱国一跃成为诸侯国中的军事強国。此后,赵国设立了雁门郡并修筑了雁门长城,还派大将军李牧两度驻守雁门戍边保关数十年。李牧是雁门首位守关名将。1506年明代守将为纪念李牧将军在雁门关始建[李牧祠](又称”武安祠”、“戍边祠”)。现今已修复向游客开放。

 

秦朝-秦皇初建 筑城北疆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实现中原七国大一统之后,秦将蒙恬率兵30万从雁门出关击败了匈奴,收复河套地区。接着,蒙恬受命在原有的秦长城、赵长城、和燕长修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大大增加了北方边境防范能力,为治理秦国内政赢得了时间和财力。秦始皇本人在第六次和第七次巡游中先后两次到过雁门关。只不过第七次巡游到雁门之前已然离世,是由赵高和李斯在未公诸于世的情况下由辒辌车运送经过雁门。

 

西汉-白登之围 和亲夷邦

秦末乱世,匈奴伺机四处扩张。汉初时,北方边关频繁告急。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亲征北上,出雁门追至平城(今大同)与匈奴交战。最终误入圈套,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虽后来施计得以脱险,但此次受挫致使汉朝早期对匈奴的态度趋于疲软,甚至需要借助多位大汉“公主”的和亲来换取边关的太平。据说中原与少数民族和亲的历史是由汉高祖开先河,被后来历朝用作外交手段。其中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发生在雁门关。景区中的“公主洞”便是当年出塞和亲“公主”们居住过的地方。

 

西汉-马邑之谋 汉武威扬

汉朝早期受匈奴进犯的局面,终于在汉武帝手上得到扭转。公元前138年,汉将韩安国率30万大军在雁门关西北的马邑(今朔州北郊)伏击匈奴。伏击战虽因消息败露而最终流产,但却从此拉开了汉军与匈奴正面交战和主动出击的序幕。此后,汉军多次主动出击,诸多大捷,造就了霍去病、卫青等一代抗匈的骁勇战将。运气欠佳的老将李广也是一生多次出雁门战匈奴,最后一把老骨将自己的生命了结在漠北。

 

东汉-北匈臣服 国计民生

刘秀复汉之初,国内不足抗击匈奴的不断骚扰,只得将雁门一带的百姓迁居他地。48年,匈奴出现内乱分裂成南北两部后,南匈奴五万人臣服大汉王朝。之后,朝廷将南匈奴安置在雁门等地区助汉守边,雁门边民重获安宁。

 

北魏-都城南迁 孝文扩张

随着匈奴力量的削减,鲜卑族得以壮大,最后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设都平城(今大同)。494年亲政不久的孝文帝开始将北魏王朝的都城从平城经雁门迁到洛阳。当时, 这个由卑鲜族建立的北方王朝,仍笼罩在太武帝的“灭佛”事件的阴影下。少年孝文帝希望通过迁都中原,来促进国力恢复和向江南的扩张,也更便于推进其全面汉化的计划。然而,全部汉化,造成了卑鲜族群体特征的丧失和内部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北魏王朝的覆灭。

 

隋朝-北巡大漠 炀帝风光

在隋文帝时期,北方漠原上强势的突厥族已分裂成东西两股势力。其后东突厥归附了中原隋王朝。为振国威,607年隋炀帝继位后首次出巡便是去东突厥大帐视察,据说此行声势浩荡,令东突厥人惊讶不巳。除随军五十万马匹十万外,还有一个可容纳百人的“移动”宫殿。到达了启民可汗大帐后,隋炀帝还作五律诗一首,自诩汉天子都不及自己。无论后人如何看待这一幕,这都是中原人与游牧民族和谐友好的写照。

 

隋朝-雁门受困 世民勤王

时隔几年,615年隋炀帝的再次北巡便没有那么轻松。在隋炀帝巡视雁门关时,东突厥的新任可汗始毕率十万骑兵前来围攻,炀帝命附近驻守隋军前来勤王,又修书求助于和亲到东突厥当皇后的义成公主。最终在围困33天后始毕退兵。当时李渊、李世民父子正在山西境内驻守。少年李世民还随某部隋军前去勤王。尚若此次炀帝被擒,历史将被改写。

 

唐朝-渭水之盟 雪耻定襄

626年唐太宗夺得王位不久,东突厥额利可汗伺机突破边境直逼长安。唐军无力抗衡只得与东突厥立下“渭水之盟”。此事促使唐太宗决心铲除突厥。629年时机成熟。李靖等将领分六路出击东突厥,拉开了对东突厥的歼灭战。次年李靖率三千骑从巴邑出发在雁门地区取得了“定襄袭击战”大捷。加之随后数次战役的成功,前后仅用约一年多时间,唐太宗便消灭了东突厥。657年唐高宗铲除了西突厥。此间雁门捷报频传,反映了唐王朝的強盛。

 

北宋-幽燕失利 澶渊陪偿

宋朝时,雁门是中原对抗中国北方边境的劲敌契丹族辽国的前沿阵地。为了避免唐朝“安史之乱”的重演,宋朝奉行的”重文轻武”的国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军力的发展。979年宋太宗率军亲征失败。尔后,986年宋军从雁门出发三路军马收复燕云十六州时再度失利。那时,虽有以杨家将为代表勇士的英勇奋战,宋军也只能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1005年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以宋朝向辽国每年供奉数以十万计的银两和物质来换取北部边关的太平。

 

北宋-海上之盟 国丧靖康

宋徽宗时期奸臣当道。1120年宋王朝与后起得势的金国建立“海上之盟”,共敌辽国。其间,宋军出雁门二次血战辽军,欲夺回燕云十六州,均以失败告终。而金军却一举成功。最后北宋朝廷采用每年向金国“进奉”银财的方式从金国手中换回燕云诸州,由此,金国看到了北宋王朝的空虚,便在灭辽后不久转而南下灭宋。1125年及次年金军先后两次围攻北宋首府汴粱(今开封)。1126年金国灭北宋。第二年,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被金军劫掳返北,成为华夏历史上奇耻大辱的“靖康之变”。

 

明代-应州大捷 收获宁祥

明代时蒙古族成为北疆主要威胁。蒙古瓦刺部和鞑靼部多次侵入雁门关地区,被明朝军队击退。1517年,明武宗朱厚照在雁门一带亲自指挥对鞑靼部称号“中兴之主”小王子达延汗的抗击战。战争持续五天五夜,最后明军获胜,史称“应州大捷”。同年小王子去世。此后多年,蒙古军未敢在边境大犯。有人推断小王子之死与”应州大捷”有关,认为此战阻止了巳分裂的蒙古各部的再度统一。虽然历史记载说明武宗很奇葩,但后人确信应城大捷的确真实有在。

 

清代-商贸枢纽 不再边关

1644年满州人入关,推翻了明朝改国号大清。清王朝不断扩大疆土,形成了一个包括北部游牧民族在内的多民族的大中囯。此后,边疆重划,民族矛盾缓解,经济稳定发展,地域贸易兴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领土完整和国泰民安的盛世。这时期,官商合力将雁门关转型为南北商旅通商往来的必经之路。1898年雁门关道旁竖起商家布施牌,数目达百家之多。现如今在前往雁门景区的南道上,还可看到当年留下的商贾车辙和守关官员为疏通道路而立的分道石。

 

清代-慈禧遁西 雁门遭殃

清朝末年,朝廷的腐败与无能在鸦片战争中暴露无遗。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和光绪一行狼狈地由北京逃往西安,在山西境内渡过了53天。慈禧到达沂州(雁门地区)时正值中秋,沂州知府献上了新鲜水果和贡品,但慈禧无心过中秋,仅休息一日便匆匆上路。虽然是逃难,他们仍不忘侈华。慈禧和光绪所经过之处都要用黄土垫地和清水洒道外加黄布幔围,达到“马蹄无声”标准。慈禧一行的这次逃亡导致八国联军十万兵进攻山西,在中国史上留下羞辱的一章。

 

雁门关历尽了无限沧桑。它记录了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3000年来从战争走向和陸的悠远历史。《千字文》中“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一句中的“紫”字生动的描述了雁门关长城体系的浴血历史。雁门关把千年战火万士铁血溶入了它的每一寸热土。这里的故事将被后人反复回味,永世不忘。

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阅读本糸列的其他文章: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1) 还愿之旅

http://bbs.wenxuecity.com/poetry/831096.html?backPage=0&backSubid=poetry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2) 济南-走近李清照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52.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3) 大明湖-古韵品到今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1625.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4) 曲水亭街话“流觞”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16534.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5) 泰山-何止风月无边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25224.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6) 曲阜-看儒学力度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8/10457.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7) 蓬莱-几多仙幻在其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8/29051.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8) 解州-看关公走上神坛的传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9/17859.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9) 蒲州-多少烟雨鹳雀楼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10/7758.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10) 云冈-读懂石像背后的故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2007/30398.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11) 普救寺-[西厢记]那些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2012/34679.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