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薪火相传之:梅子熟也!

我有摩尼珠,只待有缘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者,襄阳人也。姓郑氏。幼岁从师于荆州玉泉寺。

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

寂曰:“即心是佛。”

师即大悟,遂之四明梅子真旧隐缚茅燕处。  

这样也能开悟, 同大梅法常禅师相比, 我真的是惭愧得很。 佛弟子们现在都听了即心是佛四个字, 应该一大把人开悟了才对。

 

唐贞元中,盐官会下有僧,因采拄杖,迷路至庵所。

问:“和尚在此多少时?”

师曰:“将见四山青又黄。”

又问:“出山路向甚么处去?”

师曰:“随流去。”

僧归举似盐官,官曰:“我在江西时曾见一僧,自后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遂令僧去招之。

师答以偈曰: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法常禅师是个很有文采之人,也是一个淡薄寂寞的人。他就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住着,也没有想要去度众生,有人来拜访,他就说几句。没人来,就随流度日。北传佛教自称大乘,将南传佛教称为小乘。主要一点就是南传佛教更注重自度。于是说,因为慈悲心不足,只能成就阿罗汉果位。我只能哈哈一笑。世尊菩提树下开悟,如果哈哈一笑而去,难道就不是佛了吗?

我其实有时想,世尊如果开悟之后不传法,结果会如何,以后还会有开悟的人吗?如果有,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我相信一定会有,至于多少,很难说。世尊传法,当然有一批人因此悟道。但因为他的教学方式,把第一义和方便法混在一起,也让许多人不得悟道。如果让我选,我希望世尊像我一样,只说第一义。入世法根本不需要说,大家爱干啥干啥。当然,如此佛教就极可能成不了四大宗教之一。但是,悟道并不是为了宗派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是有利有弊。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大寂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

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

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

师曰:“作么生?”

曰:“又道:非心非佛。”

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将管即心即佛。”

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

一悟永悟, 一见永见。 不管是以师父之名, 还是佛陀之说, 都不能乱我心志。 你如果还摇摇晃晃, 不敢肯定, 那一定不是。

 

庞居士闻之,欲验师实,特去相访。

才相见,士便问:“人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

师曰:“熟也。你向甚么处下口?”

士曰:“百杂碎。”

师伸手曰:“还我核子来。”士无语。 

告诉你已经百杂碎了, 当然是已经吞到肚子里去了, 哪里还有核子还?法常禅师运气好, 碰到一个苯苯的庞居士, 如果是石头, 早就嘘嘘他了。

 

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

定山曰:“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

夹山曰:“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

互相不肯,同上山见师。

夹山便举问:“未审二人见处那个较亲?”

师曰:“一亲一疏。”

夹山复问:“那个亲?”

师曰:“且去,明日来。”

夹山明日再上问,师曰:“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哈哈哈哈,定山根本懒得去问。“生死中无佛“ 就是因果中无佛,因果成相,所以相中无性。”即无生死。”什么即无生死,既然生死中无佛,当然是佛无生死。所以性中无相。 定山禅师悟也。

 

新罗僧参,师问:“发足甚处?”

曰:“欲通来处,恐遭怪责。”

师曰:“不可无来处也。”

曰:“新罗。”

师曰:“争怪得汝?”

僧作礼,师曰:“是与不是,知与不知,只是新罗国里人。”  

僧答新罗, 难免被法常禅师含沙射影, 暗讽一番。如果答:“无来处。”法常禅师就张口结舌, 无话可说了。

    

忽一日谓其徒曰:“来莫可抑,往莫可追。”

从容间闻鼯鼠声,乃曰:“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自护持,吾今逝矣。”

言讫示灭。

永明寿禅师赞曰:“师初得道,即心是佛。最后示徒,物非他物。穷万法源,彻千圣骨,真化不移,何妨出没。”

gwangmsn 发表评论于
所以,我认为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是有利有弊。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说的好.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却留下这么多的公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