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薪火相传之:光境俱亡

我有摩尼珠,只待有缘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

因于市肆行,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斤来!”

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长史!那个不是精底?”师于此有省。  

又一日出门,见人舁丧,

歌郎振铃云:“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魂灵往那方?”

幕下孝子哭曰:“哀哀!”

师忽身心踊跃,归举似马祖,祖印可之。  

禅,就在日常生活中。你如果有妙观察智,也许就那么一霎那,一个机缘,你就悟道了。这样的例子,在禅门公案中随处可见。看经,当然有帮助。可是,世尊悟道之前,哪来的经书。可见,读经并不是悟道的唯一途径。

“ 长史!那个不是精底?”不正是无有不是吗?既然无有不是,当然就无有是。“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魂灵往那方?”当你还在寻思往哪方的时候,就“哀哀”了。你要去往何方?去干什么?当下就是了,东西南北寻什么。

 

住后,僧问:“如何是道?”

师便咄!

僧曰:“学人未领旨。”

师曰:“去!”  

    

上堂:“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道本无体,因体而立名。道本无名,因名而得号。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晨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上堂:“夫大道无中,复谁先后。长空绝际,何用称量?空既如斯,道复何说?”  

上堂:“夫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禅德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  

上堂:“禅德,可中学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若如此者,是名出家。故导师云:‘法本不相碍,三际亦复然。无为无事人,犹是金锁难。’所以灵源独耀,道绝无生。大智非明,真空无迹。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涅槃,并为增语。禅德直须自看,无人替代。”  

上堂:“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掣玑不动,寂尔无言。觌面相呈,更无余事。珍重!”  

呵呵,宝积禅师的这些开示很有意思。他把他师父马祖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给批评了一顿,说这个依然是未入玄微。他这个说法当然也没错,因为说即错吗。不过要这样的话,他后面说的一大通话,虽然说得很好,我也可以说未入玄微。

 

师将顺世,告众曰:“有人邈得吾真否?”

众将所写真呈,皆不契师意。

普化出曰:“某甲邈得”。

师曰:“何不呈似老僧。”

化乃打筋斗而出。

师曰:“这汉向后掣风狂去在!”师乃奄化,谥凝寂大师。

看来,在宝积禅师眼中,一句话不说,才是入了玄微。我个人以为,还是说的好。我印证弟子,一定要他们把心得写出来,而且反复验证,观察一段,觉得完全通透了才印证。打哑谜做动作不行,因为很可能是碰巧。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侍马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槃?”

祖曰:“急。”

师曰:“急个甚么?”

祖曰:“看水。”

哈哈哈,马祖有时很搞笑。如何是大涅槃?内急。没有是,没有不是。

    

师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为甚么却摇扇?”

师曰:“你将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

曰:“作么生是无处不周底道理?”

师却摇扇。僧作礼。

师曰:“无用处师僧,著得一千个,有甚么益?”  

僧人问的是,既然不动,既然常定,为何摇扇?我以前贴过一篇《不动道场》,里面的僧人问了一个相似的问题,既然不动,怎么从你那跑到我这来了。 回答是,到了这里岂是动?很多佛弟子以为定就是打坐, 一动不动。 我告诉你, 真正的天下第一高手, 一天二十四小时,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无论他在何处, 在做什么, 无不是定, 是名常定。

  

师同南泉二三人去谒径山,路逢一婆。

乃问:“径山路向甚处去?”

婆曰:“蓦直去。”

师曰:“前头水深过得否?”

婆曰:“不湿脚。”

师又问:“上岸稻得与么好,下岸稻得与么怯。”

婆曰:“总被螃蟹吃却也。”

师曰:“禾好香。”

婆曰:“没气息。”

师又问:“婆住在甚处?”

婆曰:“只在这里。”

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碎,携盏三只至,谓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

三人相顾间,婆曰:“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于是拈盏倾茶便行。

荒野有高人,荒野有高人! 几位开悟的高僧, 被这位老婆婆, 弄得相顾无语, 目瞪口呆。 你不要以为宝彻禅师没事所以和老婆婆聊天, 如果老婆婆有一句没答对,宝彻禅师一定拂袖便行,不会给她好脸色。

你仔细去品,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坑,老婆婆答得刚刚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