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九:子曰夏礼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仪,我能讲清楚,在夏朝后人的杞国已经没法证明了;殷商的礼仪,我也能讲清楚,可是在殷商后人的宋国那里也没法证明了。遗留的文献不够了,如果足够就能证明我讲的没错。”
还有一解,徵有成的意思。夏朝的礼仪,我能说清楚,杞国人却不能实行了;殷商的礼仪,我能说清楚,宋国人却也实行不了了。君主文才修养不够好,也没有贤人(献),所以我也没有办法帮助他们实行先祖的礼仪了。
短评:
夏朝的礼仪也好,殷商的也罢,还是后来综合先王而成的周朝礼仪,都是当时做人的基本准则或规矩。人不是禽兽,人为了内心的自由,可以抛弃自己的生命,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礼仪不是讨好他人的形式,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先王所推荐的最佳表现形式。时代不同,会有变化,但是后面的诚心是不能变的。
一切好的东西,一旦固化成形式,都可能伤害人性。所谓的“封建礼教害人”,应该不虚。固化的礼教,失去了仁爱,就成了某些人手里害人的棍棒。但这不是礼的错,是仁心的缺失,是人性的堕落。
注:
第二解可能更接近原意,“文献”很可能不是现在的意思。 “文”经论天地,也就是治国的文韬武略;“献”有贤人的意思,也有贡献的意思,原意兼有这两者的意思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