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兄 吃啥补啥的思维方式 一文指出一个现象:不要以为吃下去什么就自动变成什么:蛇皮袋贴上一个驴牌logo,也不会变成名牌。穿汉服背三字经不会让你变成古代圣贤,天天西装革履,任何国产商品都印上洋文字母更不是现代化的象征。表象不等于内涵。
此文也似乎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学医可以变成医生,学法律可以变成律师,学工程可以造东西。。。全都正确”——全都不正确嘛,是不是得反过来:做医生必须学医,做律师必须学法律,造东西必须学工程。(学医是成为医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由此看,学科学不一定让人更科学,但要具备科学知识就必须学科学;学西方不一定就会更先进,但要迈入先进行列,就必须学西方。
当然,所谓古代,现代,西方,东方都不过是标签而已,的确没有必要拿来说事,或许是一个巧合,所谓现代化也就是西化(现代的科学理论,社会结构,管理体系,甚至很多道德原则都是西方的标准),毕竟,东方太古老,西方经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之后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区别,而是是否能适应21世纪和未来的问题。生活在当今世界,谁都不能拒绝科学和科学思维,当然在哲学层面,信仰层面,东方西方,古代现代并不矛盾更不对立。
中国改革开放,当然是为了更好,怎么样更好?不是样样以“洋”为标准就是好的。我在20年前就建议,我们政府的记者会没必要设立翻译,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来到中国的记者连汉语都不会来干啥?记者会上的英文不是开放的象征,更不是一个泱泱大国的风范。
不过同时也该看到,自改开以来,中国的大门是向西方打开而不是像西天(印度)打开,学的都是西方,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到今天,哪一项成就不是学习西方的结果?今天取得的成就,哪一项又是从老祖宗的故纸堆里挖出来的?把西方等同于文明或先进当然有问题,但一谈学习西方就条件反射的恐慌似乎也不对劲,“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啥是中国特色?提出口号的人似乎只在乎这个标签。人类的智慧有些地方是相通的,某些东西西方人领悟的早一些,我们虚心学习,有些东西,我们老祖宗总结出来了,如阴阳理论,可别告诉我电池的设计师遵循了阴阳理论,看:这一头标了“+”另一头标了“-”,有了阴阳两极电池才有电。
“凡是西方的照搬就好”固不可取,但一定要设立一个“西学为用”的标签或框框,使得自己的灵魂画地为牢似乎也很荒唐。对西方的,包括对自己传统的,都要去粗取精,但这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有智慧去区别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科学层面,凡西方的先进科技都可以学习,这大概没有异议,那么西方的某些价值观和政治理念是否也值得借鉴?如三权鼎立,如军队国家化,如开放党禁,报禁,取消终身制……。对于我们祖先的遗产,似乎很少有人能清晰的辨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赞美“祖宗智慧”,这就难怪一看别人批评传统就不自在。
至少,吃啥补啥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可以批评的,它源于我们文化中朴素的天人合一观:穿山甲通乳,狗鞭壮阳,蝙蝠屎明目,木瓜丰乳,黑豆乌发……这又涉及另一个敏感的问题:中医里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西医也有大量糟粕,凡临床试验中证明无效的,有害的就是糟粕,借此去粗取精)。
其实,根本不要担忧一个民族学习别人后会彻底失去自身的特色,至今,没有任何一个非西方民族实现了全盘西化。看看我们的邻居印度,虽然也号称是民主国家,但是,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提倡民主的精英会愿意去印度生活,因为,印度无法剔除它文化深层的种姓制度,也就无法成为一个先进的文明国家,它学西方,只学到了表面的形式或把民主当标签,完全没有在根本上触及它本民族最糟粕的灵魂。
反过来,日本一开始基本照搬中国,明治维新后明确提出脱亚入欧,他们学到了西方的精华,但也没有失去本民族的传统,甚至,在保留本民族的传统上比中国都做得好。日本大张旗鼓的,明目张胆的投入西方怀抱,伊藤博文这样的改革先锋也没有被骂成“数典忘祖”“崇洋媚外”,日本从我们的徒弟一跃成为我们的师傅——这恐怕值得我们深思。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保留的相对完好的地方正是两个殖民地:香港,台湾。
“吃”西方,当然不能成为西方那样的国家,我们也没必要成为和西方一样的国家,但是,要在现代化上和西方一拼,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用西方的教科书“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