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能否在小岗村或民国成名?
如今有许多别有用心的人惯用的一个造谣的手法就是:说一部分真实的事件,却隐瞒另一部分的事实以及当时相关的"天时.地理.人和"的全貌,然后得出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近日围绕袁隆平病死后产生的争论,在如何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上, 有的说是袁隆平,有的说是市场经济。
小岗村或民国以前一百多年来都是市场经济。结果是什么呢? 民国以前一百多年来的事实是中国百年人口无增长! 小岗村包产到户解决吃饭问题了吗? 印度是市场经济解决吃饭问题了吗? 加拿大美国是市场经济但没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粮食多得吃不了要出口卖到国外。为什么? 地大人少。但非洲也地大人少也是市场经济怎么那里的人吃不饱饿肚子呢? 所以笼通地说解决人类吃饱饭的是市场经济应该是不全对的。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也是不全面的。更有人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约14亿人口。"更是夸张的造谣说慌。"人类吃饱饭"以现代营养学角度讲己不是以"大米"为主了, 肉类、水果、蔬菜、土豆等都是人类的食物。杂交水稻就是在中国也没能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 每年都要进口很多大米。而将袁隆平放在小岗村包产到户的环境下还能成名吗? 将袁隆平放在民国时期还能成名吗?
袁隆平是如何成名的? 新中国成立后,袁老被派往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经历了三年系统的学习培训,1953年8月毕业。这是袁老一生求学最稳定的时期,也是袁老学术根底快速崛起的时期。是"被派往"一切都是免费的即政府出钱的学习培训。放在小岗村时代或民国时期有这等好事。毕业后的袁老,来到了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在这里一干就是8年。袁老是新中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先尝试者之一。边教学边进行课题攻关。袁老的科研课题是提高中国人的主食——水稻的产量。袁老沒有只在课堂上教"水稻叶子的功能", 而是边学习也边进行实践。
袁老之所以能攻克粮食近十倍增产这一科研课题,主要是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对这一科研课题的重视。毛主席专门委派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华国锋关心和支持袁隆平课题攻关。也正是因为新中国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国家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给足资金, 从全国范围内调集相关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才会有今天人们熟知的新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牛胰岛素、杂交水稻、青蒿素、激光照排)。1960年7月,袁老在他的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就是这棵异株的发现,实现了水稻种植的革命性飞跃。袁老带领他的团队,已经攻破了水稻亩产1149.02公斤之大关。还培育出了盐碱地杂交水稻,把千百年来不可耕种的荒芜之地变成了高产粮田! 放在小岗村时代或民国时期一切都向钱看以利润为目的的情况下, 袁老能从一开始坚持下来吗? 到了己经试验成功了, 正遇上走资派邓小平的私有化改革开放,, 这一成功成了袁老的成名之作名扬天下。
没有耕地或如小岗村一样都包产到户小农种田又或如民国私有化下就算有杂交水稻能长出大米吗? 1950年2月27日,毛主席访问苏联归来,途径北大荒的时候,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去听说黑龙江是个好地方,真是名不虚传。将来我们在这里好好开发,搞几个基地,再开发新疆,中国的粮食问题就可以解决了。”1952年,毛主席发布《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批准人民解放军31个师转为建设师,其中15个师参加农业生产,开赴黑龙江和新疆等地区。
由于国家安定,人口增长很快,为了尽快扭转我国农业发展跟不上人口发展的局面,除了动员复转军人参加农业生产以外,毛主席还发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号召。知青“上山下乡”、“青年志愿垦荒队”等活动也随之揭开序幕。1955年8月,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组成,开赴北大荒。在隆重的欢送大会上,团中央领导作了题为《向荒地进军》的振奋人心的讲话。他情绪激昂地说:“同志们,因为你们这种志愿垦荒的行为是爱国行为,团中央决定授予你们一面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旗帜。这面旗帜代表了全国一亿两千万青年对你们的希望,请你们不要玷污了这面旗帜。祝你们高举着这面旗帜英勇地前进!”
北大荒从此成为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始地。全国志愿垦荒青年都向往这块圣地,有些青年甚至写血书要求加入。天津女子第三中学在读的沈华珍和纪根健在1955年未能被批准参加垦荒队。第二年夏天毕业时,两人迫切提出申请,团市委不批,两人就直接把申请递到团中央。胡耀邦亲自批准了两人的申请。据统计,从1955年8月到1956年9月,全国共有16个省市的20万名青年志愿参加了各地的垦荒队。
1958年1月24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号召转业官兵积极参加北大荒开发,屯垦戍边。为此,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总动员。顿时,全军上下热烈响应,个个交申请,人人表决心。当时,解放军三总部的复转官兵被选为首批奔赴北大荒的部队。中南海文工团本来只有一个去北大荒的名额,但因都报了名,领导没办法,最后只批准了20人。
毛主席听说中南海文工团有20名团员要去北大荒,特地在春藕斋举办了一个“告别舞会”。舞会上,毛主席笑着问大家:“你们是自愿去的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自愿去的。主席,我们是响应党的号召,去建设和保卫北大荒的。”毛主席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是好事。你们去北大荒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无论在什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58年的“十万官兵”,实际上全部人员总共是81500余人,外加随军家属、军内外右派分子共约10万人。其中,连排干部6万人,营以上干部1.2万人。当时在密山,到处是军官,人们把这里叫做“尉官世界”。这里包括7个预备师、4个部队医院、两个兽医院,以及成建制转业的各种部队学校。还有来自解放军三总部、志愿军21军、空11师、南海舰队、哈军工、军医大学、高级步校、济南军区、坦克兵、军事通信学校、第二航空预校等复转官兵。仅以预备6师为例,就有排以上干部1576人,其中师、团级干部50人,营、连级干部544人,有老红军4人,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252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十万大军中有支一千多人的右派分子的队伍。改革开放后在媒体上屡见不鲜的“受到残酷迫害流放到北大荒”指的就是这件事。有不少右派分子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血泪控诉。有位至今健在的高级离休干部,还一直诉说着他在北大荒的“九死一生”的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当然,他们的个人感受是不能和当年的历史事实划等号的。当时是农垦部长王震,主动提出接收这批北京的右派分子来北大荒,和复转解放军官兵一起建设新北大荒的。
当时著名作家丁玲和丈夫陈明都被划为了右派,陈明后来回忆道:“农垦部特地安排了一趟专列,把我们从北京直送农场所在地——黑龙江密山,一路上照顾得很仔细,发了干粮,有肉食,有面包; 到了大站,站上都准备了滚热的稀粥等着我们; 我们三个人有一个卧铺,可以轮流躺下休息。带队的是转业军人,一路上和我们有说有笑,他们绝口不提‘下放’‘改造’那些带刺激性的字眼,而是说他们和大家一起去建设边疆、一起去劳动锻炼。”这批右派分子安顿下来不久,王震便来看他们,见面就大声说道:“我是王震,向同志们问好! 同志们,总理让我来看望大家。我是来看你们的,是来和你们交朋友的,你们要不要呀?”北大荒后来成了丁玲和陈明的第二故乡。丁玲去世后身上盖的红旗上书有大字:“丁玲不死——北大荒人献”。有必要指出的是,从北京下放到北大荒的右派分子,两三年后基本上都回到了北京; 而那些解放军的复员转业官兵,基本上都留在北大荒劳动了一辈子。对照他们,当年的那些右派分子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1994年8月,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和当年同去北大荒的老友、画家丁聪旧地重游,见到了当年的队长李富春。这位当年转业来的上尉参谋,见了吴祖光非常激动,他握着吴祖光的手说:“你还认识我吗?真没想到我们还能见面,当年我和你们一样,都是来建设北大荒的,没啥区别,王震部长开会时还称你们同志呢。”吴祖光在参观云山农场后,为农场写下了条幅:“三十六年如一梦,几生修得到云山。”1998年春天,反映北大荒屯垦戍边的大型文献电视片《大荒涅槃》摄制组人员到北京采访吴祖光,吴祖光动情地说:“当年如果不是那么一种原因到北大荒的话,我会很喜欢那个地方的。现在想起来,我这一生如果没去过北大荒,那一定会很遗憾的。”
据黑龙江历史资料记载,1968年黑龙江开始创办“五七干校”,“黑龙江省的各级、各地干校便分布在北大荒各地。形成一支新的干部参加北大荒建设大军。”“到1985年,先后有14万复转军人、上万名地方干部、5万名大专院校毕业生和科技人员以及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一批又一批垦荒大军,相继开进北大荒。”
现在,北大荒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北大荒集团的优质资产——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以“北大荒”之名上市。习近平讲话指出:“黑龙江农垦在屯垦戍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是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毛主席当年选定的战略基地和确立的战略产业发展方向,在新时代更显示出旺盛的的生命力。
水稻还需要水, 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第一大功劳,是农村人民公社的水利建设! 治黄河战淮河平海河,一举解决了中国千年的水患! 新中国修建了八万多座水库,无数的渠道,保障了中国七十年的农田灌溉旱涝保收! 现在残存的七千多座水库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丰收的关键作用! 前三十年的水利工程现在建都建不起来! 前三十年水利工程按土石方按现在的造价,要用光三十年改开的GDP!建得起吗? 没有这些水利工程,谈什么丰收! 谈什么吃饱饭! 那不都是扯淡吗?! 袁老的杂交水稻如无地无水还能生产出大米吗?
至于袁隆平,我们应该公正地评价,实事求是地评价。在毛主席时代,袁隆平由一名中学教师而投身农业第一线,接棒杂交水稻的研究,立了功有贡献是时代的楷模。但是,袁隆平不够格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在袁隆平之前,有很多人在研究杂交水稻,中国的南稻和北稻还是有区别的,最先成功地有南、北二人。他们是南稻、北稻的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袁隆平充其量算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后来者吧。在杂交水稻研究上,袁隆平最大的功劳是写了杂交水稻研究的论文,增强了上层的重视。
袁老攻克杂交稻这一科学难题,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和人、才、物的大力支持。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党中央就把吃饭当成国家的头等大事,大办农业,1958年毛主席还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培育良种成为了国家战略。纵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相当困难的时候,国家也没有放松农业科研工作,毛主席还特地委派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关心袁隆平的育种科研。华国锋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毛主席的指示,对袁隆平科研项目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对此,袁老自己也不止一次地说“没有华国锋,哪有我袁隆平”。还有毛泽东时代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打下的农业基础也是袁老课题攻关不可或缺的条件。
特别是毛泽东时代全国一盘棋所有技术不是私有的可共享无壁垒的条件,更是给袁老的课题攻关插上的翅膀。现在很多人以为杂交稻的课题攻关当时就袁隆平一个团队。其实不是,还有好几个。比如吉林省海龙县的李贞生在1967年就培育出了杂交稻,其成果还编入了当时吉林省的中学教材,拍了科教电影。由于李贞生过世早,不为人知罢了。但他的科研成果却是全国共享的。对袁老团队的课题攻关不可谓作用不大。袁隆平晚年为美国在中国推广转基因主粮,袁隆平偷干转基因杂交水稻二十年,学者顾秀莲等人揭露,现在推出的超级稻就是转基因水稻。袁隆平为垄断种子,压制下了可传种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好象那发明人是他的学生。现在又抢夺陈日胜发明的海水稻。
斯人已逝,就不要瞎捧瞎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