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大荐福寺弘辩禅师,
唐宣宗问:“云何名戒?”
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
帝曰:“云何为定?”
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
帝曰:“云何为慧?”
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
心境俱空, 自然照览无惑。既然照览, 自然六根涉境。既然无惑, 自然心不随缘。一切都是自然成, 绝无刀斧痕, 是名圆满十法界。
具有如来的智慧最为重要。有了如来的智慧,一切迎刃而解。那么,什么是如来的智慧?你明白了本来面目,明白了心境俱空,就有了如来的智慧。什么是境空?就是我常说的由有观空。境界是相,相是一时,所以观空。什么是心空?心空其实就是性空,就是我常说的由空悟有。
由有观空是破有,由空悟有是破空。破了空有,就是如来的智慧。有了如来的智慧,就是常定,还要戒做什么?
福州龟山智真禅师,扬州柳氏子。
初谒章敬,敬问:“何所而至?”
师曰:“至无所至,来无所来。”
敬虽默然,师亦自悟。
住后,上堂:“动容瞬目,无出当人一念净心,本来是佛。”
仍说偈曰:
心本绝尘何用洗,
身中无病岂求医?
欲知是佛非身处,
明鉴高悬未照时。
如何才能照览无惑?智真禅师曰:“明鉴高悬未照时。”智真禅师的这首偈,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性中无相”。法身无相,洗什么?法身无相,医什么?法身无相,照什么?法身无漏,求什么?
恒在不变的,就什么都不需要去做。恒在变化的,才有漏,才生病,才需医。
会吗?
金州操禅师,
请米和尚斋,不排坐位。米到,展坐具禅拜。
师下禅床,米乃坐师位,师却席地而坐。斋讫,米便去。
侍者曰:“和尚受一切人钦仰,今日坐位被人夺却!”
师曰:“三日后若来即受救在!”
米三日后果来。曰:“前日遭贼。”
前日明明是操禅师请他吃斋, 他当时已是好生无礼, 喧宾夺主。三日后再来, 还要说“前日遭贼”。 我告诉你,米和尚是惺惺相惜, 夸奖禅师。
《五灯会元》中没有下文, 我想操禅师一定也是说:“前日遭贼”。
你仔细去品整个过程。操禅师没有排座位,米和尚参拜,操禅师下禅床。也就是说,操禅师不受他的参拜。为甚么不受,意思非常明显,你就是佛,何必参拜别人,无需外求。
米和尚本来只是讲俗家的客气,没有辩机锋的意思。一看,明白了。于是坐上了主人的禅床,明明白白地说,对,我就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