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灵云志勤禅师,本州长溪人也。
初在沩山,因见桃华悟道。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沩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
沩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我读这一段感触良多。首先觉得非常幸运,志勤禅师参禅三十年才悟道,而我只花了十四年,当然比起以光速悟道的六祖慧能,我们都是钝到不行的锈迹斑斑的刀。我虽然常常自吹用屠龙刀打遍天下,那也是在磨亮之后。
每个人悟道的因缘不同,佛陀是在菩提树下坐着悟道,在以前的公案中我们见过被人踢一脚悟道的,被喝一声悟道的,各种机缘悟道的。而志勤禅师是见桃花悟道,呵呵,他很有桃花运。而我是在重读《圆觉经》时, 忽然天旋地转, 就契入玄机。
我无法猜测志勤禅师在那一天看见桃花后,内心深处起了什么波澜,也不知道沩山后来是如何诘问他并加以印证的。我只能从他的偈中来探索他的心路历程。
三十年来寻剑客,是感叹自己求道之不易。
几回落叶又抽枝,既感叹时光飞逝,又意喻轮回。
自从一见桃华后,他见到的不是桃花,是见。他见到了见。他如果只是见到了桃花,就没有悟道。
我以前说过, 开悟以后, 不再需要学, 不再需要修, 因为学和修都是刀斧痕。 也有禅师说, 悟后起修, 善自护持。
这个并不矛盾。开悟是明白了宇宙的真理, 明白了本来面目, 明白了我就是佛。开悟是在理论上明白了。 可是人还有累世积累下来的习性。比方说, 有人脾气爆, 有人性子急,有人慢吞吞。所谓悟后起修, 善自护持, 就是在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所谓回光返照,把一些不良习性慢慢去掉。
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习性的好坏,也是一种人为的附加上去的定义,从本质上来说,习性对空性毫无影响,习性本身也是相。你记住一点,有两边的就是相。你之所以要去处掉一些习性是因为你认为那是坏的。所以,从第一义的角度,绝对的无修。原因很简单,不思善,不思恶,没有好坏,没有两边。
修,与第一义背道而驰。
那有人就会说,如果有一些不良的习性比如执着,那不就又轮回了吗?
我答,在轮回中涅槃,轮回即涅槃,执着即正觉。
僧问:“如何得出离生老病死?”
师曰:“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
问:“君王出阵时如何?”
师曰:“春明门外,不问长安。”
曰:“如何得觐天子?”
师曰:“盲鹤下清池,鱼从脚底过。”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驴事未去,马事到来。”
曰:“学人不会。”
师曰:“彩气夜常动,精灵日少逢。”
这一段对答,志勤禅师除了第一句“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是正面回答,其他都是隐晦地说,兄弟,你自家宝藏不识,笨得可以啊。
“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和昨天的“千年田,八百主”是一个意思。
问:“久战沙场,为甚么功名不就?”
师曰:“君王有道三边静,何劳万里筑长城。”
曰:“罢却干戈,束手归朝时如何?”
师曰:“慈云普润无边刹,枯树无华争奈何?”
三边静,就是三界清净。何劳万里筑长城?就是无修。只要悟道了,欲界,色界,无色界全部清净,无需再修。志勤禅师,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许有初学者不知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这是梵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长生问:“混沌未分时含生何来?”
师曰:“如露柱怀胎。”
曰:“分后如何?”
师曰:“如片云点太清。”
曰:“未审太清还受点也无?”
师不淋。
曰:“恁么则含生不来也。”
师亦不淋。
曰:“直得纯清绝点时如何?”
师曰:“犹是真常流注。”
曰:“如何是真常流注?”
师曰:“似镜长明。”
曰:“向上更有事也无?”
师曰:“有。”
曰:“如何是向上事?”
师曰:“打破镜来,与汝相见。”
这一段公案最有意思的是那两次志勤禅师不答话,以及最后一句“打破镜来,与汝相见。”你慢慢体会。
问僧:“甚处去?”
曰:“雪峰去。”
师曰:“我有一信寄雪峰,得么?”
曰:“便请。”
师脱只履抛向面前,僧便去。
至雪峰,峰问:“甚处来?”
曰:“灵云来。”
峰曰:“灵云安否?”
曰:“有一信相寄。”
峰曰:“在那里?”
僧脱只履,抛向峰面前。峰休去。
人说万法归一。 可是志勤禅师, 连一只破鞋也丢了。僧去雪峰,当然是求法。志勤禅师呢,就告诉他,那是一只破鞋,丢了吧。雪峰何等人物,所以峰休去,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教。
高手一出手, 便知有没有。
真的没教吗?志勤和雪峰一直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