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盱眙》写的是杨柳两师兄弟(杨盱如和柳眙然)在悲怆的分离后历尽曲折重新互相寻回的故事。
长篇历史小说《二十九甲子,又见洛阳》写到了南北朝时期刘宋和北魏之间的盱眙之战。后来我打算以西晋或南北朝为历史背景,单独写一个故事时,曾经犹豫过究竟抽哪一段出来写,最后决定以盱眙之战为起点来写。
没有《又见洛阳》,就不会有《盱眙》。当然,写《盱眙》另有契机和动力,这里就先不说了。
得承认,我写《盱眙》时,没有写《又见洛阳》时的那一股贯穿整个写作过程的激情。
还得承认,搬上起点后,我感到了关门独写时所没有感到过的鞭策和动力。这部小说也因此从中篇的规模被修改、扩展到了长篇规模,更重要的是,我最后找到了这部小说应有的主旨、心骨和感觉的落脚点。
《盱眙》有两章为我赢得了最多的收藏。一是第三十三章:嘎达城的陷落;二是第四十五章:京城十万中军教官。只是,相比之下,那些数字都微不足道。
《盱眙》三四个主角,皆为男性,他们是师兄杨盱如,师弟柳眙然,武川校尉普壑以及普济寺小僧释烟。该小说也有女角,她们是普壑的妹妹普丽佳以及涿邪酒馆的二“魔女”六孤蓉和七妹。
小说以《盱眙》为名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二:一是取该词在古代吴语的发音,其意为“善道”;二是凸显杨柳二兄弟的命运与共。虽然他们大半的时间都是分开的,但是,在他们单独的日子里,一直是互为影子相随。